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培养学生不能以“导师的需要为本”

科普小知识2022-05-26 02:01:14
...

培养学生不能以“导师的需要为本”

周瑶院士(左)与王好为教授讨论陶瓷铝新材料。梅秋武摄

中国凝固科学技术的先驱和奠基人、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双聘院士周于7月30日下午5时28分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半个多世纪以来,周一直致力于我国冶金铸造行业的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冶金、锻造领域受人尊敬的科学大师和享誉世界的教师,周在科学研究、教育管理、教书育人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使后世学者深深感受到“山高人静”

201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他第一个“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获奖感言如下:周瑶院士是“一位令人钦佩、备受尊敬的科学家,一位让学生们追随并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一面中国铸造行业的旗帜,一个中国科技界的骄傲”。

国际铸造舞台上的“中国代表”

中国科学院第一院士、国际铸造协会第一任中国主席、国际铸造大会第一篇中国官方论文的作者、新中国第一位铸造博士的导师周,在中国铸造行业创造了许多“第一”。

1950年,周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三年后,他被派往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冶金系深造。从机械工程到冶金,周的俄语起初并不怎么好,但凭着每天学习16个多小时的毅力,他在半年时间里自学完了冶金专业的全部本科课程,并在学习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世纪70年代,周提出了用效率系数估算保温冒口效益的新方法,并研制了新型保温材料,使铸钢件实收率提高了20%,冒口金属消耗降低了40%。在全国推广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979年,第46届国际铸造大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周瑶被特别安排在10月1日第一个就会议做学术报告。当他用郎朗的声音朗读完中国官方报纸《绝缘立管研究》时,全场观众鼓掌。演讲者精湛的演讲技巧和高水平的研究工作给国际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论文也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之一。

在担任国际铸造协会副主席期间,周发现世界上许多矿产资源正接近枯竭。如果资源得不到增加,资源得不到有效回收,一些矿物将在几十年内被人类耗尽。为此,周瑶和他的同事于1996年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生态材料科学梯队。一方面,他开发了先进的金属材料回收技术,以提高回收率;另一方面,研究了改善金属材料性能的方法,以节省材料的使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的梯队在金属熔体净化和高性能材料合成方面获得了数十项国家发明专利。

对于毕业后回到信封的学生来说,总是有问题和答案。

在几十年艰苦的教育工作中,周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他一生培养了50多名医生和30多名大师。他说,培养学生不应基于“教师的需要”,而应基于“学生的需要”。

作为一名教师,最好的回报是受到学生的真诚喜爱。在这方面,周是的骄傲。在周瑶80岁生日前夕,他和他的家人因颈动脉斑块阻塞而频繁晕厥入院。学生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望他们的导师。至于学生毕业后的来信,周瑶和冯峰总是会回答问题。

既然周已经走了,学生们就满怀感激之情去老师家拜年。周的学生是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他告诉记者,这位老师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培养年轻人。他指导的许多研究生已经成为大学和行业的领导者。“周先生为人和蔼可亲。当他还是研究生时,他像他父亲一样关心我们,但是在科学研究中,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几乎是残酷的。”

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周总结并撰写了《严格、重指导、创新》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并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铸造原理”课程是国防科工委所属高校示范课程。他告诉学生,要进行研究,首先必须深入学习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然后才能以学习和批评的精神分析他人的工作。只有到那时,创新的可能性才能被发现,否则它将一事无成。

“我只是一个想诚实、勤奋、踏实、无愧于国家和他人的人。”周曾经如此坦率地谈到他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就。正如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所说:“周先生始终把‘育人为本、诚信为本’、‘鼓励创新’放在首位。他高尚的人格形象将永远是学术经历和生活的一面镜子。”

(原载《文汇报》2018-07-31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