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优秀博士的培养难在哪里
目前,我国有25万多名博士生,每年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超过5万,比美国多1万多。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
这么大一个博士生的素质是什么?
创造力是博士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目前,这一指标主要体现在具有足够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的发表上。引文的数量直接反映了影响力的大小。根据ESI数据库的统计,美国在那一年收集的论文数量排名第一,而中国排名第二,但总数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就一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而言,美国排名第7,而中国排名第105,差距很大。
当然,仅仅用学术论文来衡量创新水平是不全面和不科学的,但是这些数据所反映的优秀博士生培养不足的问题足以引起教育界的警惕和思考。
几天前,中国计算机联合会(CCF)青年科学家论坛举办了主题为“哪里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医生?”的特别论坛。在此之前,2012年中国计算机大会就此主题举行了特别论坛。当时,观众挤满了会场,讨论非常热烈。
难点1:长时间的成果反馈和难以保持研究兴趣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长江学者奖的获得者都是对南京大学青年周志华教授的学术肯定。虽然这位年轻的教授只培养了6名博士生,但其中5人获得了中国计算机联合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我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激发研究生的兴趣."周志华说在这一点上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一些学生在开始时说,他们对某个领域非常感兴趣,特别想和我一起做研究。但是一年后,他们发现这项研究与他们想象的完全不同。他们从一些书籍、报纸和杂志中看到了学术成就的价值,也看到了学术明星的光明面,但却想不到他们背后的艰辛努力。”
“许多励志书籍会告诉你学术上的成功是多么令人兴奋,但事实上,当你多年来遇到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时,你会非常开心。其余的都是失败。即使我们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我们仍然远离现实世界的荣誉。”
博士培训往往需要5年甚至更长时间,不仅过程漫长,而且成果反馈也不及时。周志华深刻地意识到:“在研究做好之后,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因此,只有享受科学研究本身,研究才能继续。因此,科学研究的最大回报实际上是好奇心的满足。”
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外,许多老师在招生时会检查学生是否为将来的研究做好了充分准备。
"高目标,创新,创新,创业."这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建中教授总结出来的一个博士应该具备的四个素质。
作为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李建中招收博士生的首要条件是热爱基础研究。他会和学生们交谈,看看学生们是否真的喜欢这项研究,并告诉学生们,如果他们选择做这项研究,他们将来可能会做得很难,或者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所成就。
如果发现学生不准备吃苦,李建中并不特别愿意承认。他发现“现在许多年轻人有很强的目标,正准备毕业后赚大钱。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很难用这样的想法进行真正的研究。”
此外,李建中特别强调良好的数学素质和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一个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好,他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他的研究思想。”
难点2:研究方向不容易找到。
“一份好的研究工作至少在五年后,人们仍会记得你做过这样的事情。”从周志华的观点来看,对于博士生来说,找到一个话题,做一些工作,发一些文章并不是特别困难,但是他们没有做好研究。
他认为,要培养博士生做研究的眼光和品味,“什么样的研究是好的,学生和导师很难判断。能在高层会议上发表的文章不一定是好文章。高层会议上超过一半的文章将在五年内被忽略。”
“不管你做什么样的科学研究,问题总是科学研究的核心。无论你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工程问题,你都必须知道这样做是为了解决真正的问题。”
周志华也感受到了寻找研究方向的压力:“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说,一旦他提出来,就不可能找到一个有好品味的问题。即使他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读过几本书,他仍然远远没有达到真正的国际前沿。如果他等两年再做,留给学术系统的时间就不多了。”
周志华为他的博士生确定的课题是他长期关注和分析的内容,有的已经做了五六年,有的甚至长达78年。“我知道这一领域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近年来发展如何,哪些问题可能在3到5年内解决,然后再考虑学生的背景情况。”
在博士生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新问题,教师应该不断地解决他的困惑。周志华认为,博士生在头两年的研究基本上需要导师来指导,包括如何分析理论,如何设计实验,甚至如何展示实验结果。从那以后,学生们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导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们随时判断下一步该做什么。
然而,这其中有一个矛盾:如果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学生似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许他的个人能力不如结果显示的那样好。如果他得到的帮助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周志华的一名学生向一家国际期刊提交了一篇论文。周志华修改了19次。他非常生气。
难点3:教师成为“跑钱的人”,学生不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模式
教师成为“老板”,学生工作,教师付钱。老师和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这种现象不是一个恰当的例子。
这是李建中最反对的:“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作为我们的主要任务,因为我们是教师,不是工程师,也不是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不能花太多时间做其他事情。”
他认为,在以培养学生为中心的指导下,为了建立良好的实验环境,学生可以有条件地做研究。“导师需要获得研究项目,但仅仅为了钱而接受项目,即使有很多项目,也可能无助于培养研究生。此外,大量研究生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各种项目的资助中,研究工作很难做好。”
目前,一些大学教师经常在外面运行项目并参加各种会议。李建中认为这是错误的。“导师应该站在学科的第一线,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跑,没有时间看书或文章。他们不知道这门学科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
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博士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李建中建议避免牧羊训练:“当我雇佣你为我工作时,师生关系变得非常糟糕。我一个人带着几十个博士生,怎么工作?一个导师很难让八个研究生一起工作。如果他带了几十个研究生,他将不得不放羊,所以他不能训练学生。”
"我们必须始终贯彻质量大于数量的观点."李建中认为,导师一般每年招收0 ~ 2名博士生,最好不超过2名。
李建中也强调言传身教:“努力工作的老师可以让学生看到科学研究是非常辛苦的。他们必须努力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艰辛。”
让周志华觉得培养博士生特别困难的是实践:“学生们经常以教师为榜样。如果他们看到老师努力学习,学生肯定会努力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坚守在第一线,特别是要保持研究意识和对前沿的理解。”
周志华认为导师还有另一份工作要做:“读博士生时,学生并不年轻,会面临许多问题。这时,老师必须是一个知心姐姐和一个知心哥哥。”
难点4:许多研究生的工作属于无效劳动
北京交通大学的赵耀教授指导几位博士生分别获得了中国计算机联合会和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他承认培养博士生有许多困惑:“我们希望招收热爱研究的学生。然而,目前的招生仍然重视笔试。我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面试而不是笔试。通过对学生的采访,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他的想法和态度。我认为态度有时比分数更重要。”
他认为如何评价结果的质量也是一个大问题。目前,对博士生的总体要求是国内期刊文章、国际会议文章,然后是国际期刊文章,甚至是*国际期刊的文章,这些要求似乎越来越高。
“如果他的观点和想法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学科中的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然而,这种评估需要时间来验证。”
优秀博士生的标准是什么?高水平的论文等同于高水平的博士生吗?在这一点上,商界有不同的看法。
中兴通讯总经理助理陆东新博士对近年来的重大项目做了大量的回顾。他发现,许多学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的一些项目已经在企业中成形,但由于专利申请程序和企业本身的规定,这些结果尚未写成和发表。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多研究生的工作属于无效劳动。
“例如,谷歌和亚马逊,他们研发团队中的许多技术领导者都是26到28岁的人,而这些20岁的人的许多研究成果正在被应用。另一方面,在中国,一群半个多世纪的老教授和一群博士生正在做研究,但他们不考虑这些研究是否对我们企业的发展有用。”(原标题:培养优秀的医生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