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研究生教育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科普小知识2022-02-07 02:43:30
...

研究生教育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资料来源:中国展望

■王志康,本报见习记者

为了真正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有必要实行学校自治,推进高校的现代治理。有必要将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等所有教育事务移交给教授委员会进行管理和决策,并对每位教师的教学和学术评价实行同行评价,而不是行政主导评价。

2017年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非同寻常,因为40年前的1977年,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关于1977年研究生招生具体办法的通知》,使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在中断12年后得以恢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谚语“40不糊涂”现在,研究生教育已经恢复了40年。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我们如何更好地开发它?

可追溯性:两大分界线和四个阶段

可以说,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有两大分水岭,一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是1977年恢复研究生教育。

统计显示,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缓慢落后。从1935年到1949年,举行了9次学位考试,授予了232个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作为回应,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曾写了一篇文章,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以1977年为界,前后有四个发展阶段,后一个阶段包括1977年至1985年的恢复期、1986年至1998年的改革发展期、1999年至2009年的大发展期、2010年后研究生结构的调整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蓬勃发展期。

1980年,中国颁布了《*学位条例》。自1981年以来,国务院和学位委员会还制定了《学位条例实施暂行办法》和《学位授予单位审批原则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学位授予的责任单位、学位的新原则和新程序、学位的课程和学分要求、学位论文的答辩程序和规范,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快速恢复和发展。

1986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稳步发展,质量保证”的方针。很明显,在控制数量的同时,重点应该是调整结构,培训方式应该多样化。杨德广认为,中国研究生教育从此突破了传统的重基础、重理论的单一模式,进入了多元化发展阶段。

1999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也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据统计,1999年注册的研究生人数为92,200人,比1998年增加了30%。入学的研究生人数也从1998年的198,900人增加到2009年的144.9万人。

杨德广认为,2010年后,中国将进一步调整研究生结构,迎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蓬勃发展。事实上,早在1991年,中国就设立了第一个硕士学位——工商管理硕士。此后,专业学位制度于1992年正式确立,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于1996年审查通过,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的若干意见》。因此,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

成就:培训规模和体系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经历了非凡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认为,这些成就首先体现在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上。

据统计,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的17年间,我国招收的研究生总数不到24000人。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时,入学学生人数只有10,700人。2011年,注册学生人数达到5602,000人,是17年注册学生总数的23.3倍。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已超过200万人,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大量高层次人才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表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丰富了高校的师资队伍,而且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在卫星发射和高速铁路建设等重大项目中,研究生教育系统培养了大量人才。

不难想象,在这些事实的背后,不仅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大大提高,而且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20世纪80年代初学位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化的开始。可以说,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至今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

在学位制度方面,中国特色的学位授权考试制度和学位授权制度已经基本形成。建立了学科齐全、结构布局相对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予既有学位也有专业学位。可以通过考试(推荐)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也可以通过自学或其他学习方法向具有相同学术水平的毕业生申请学位。

在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形成了**、地方*和培训单位三级管理*,职能和权限明确。其中,*研究生管理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地方*在该地区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规划、学科建设、学位授予和质量控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方面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此外,我国研究生法律制度也逐渐完善。一系列与研究生教育相关的组织相继成立。例如,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协会成立于1994年,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合协会成立于199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成立于2003年。

探索秘密:国家投资与一系列改革

上述成就应归功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有益探索。在这些探索中,认为,第一个表现就是国家“高度重视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

事实上,早在1979年,教育部就提出要坚持“择优录取,保证质量,避免不必要的招聘”的原则。为此,国家在研究生培养计划、课程建设、科研条件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并对研究生导师资格设置了严格的审批程序。同时,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还采取了多种质量评估方法,如1995年对博士、硕士授权点进行资格评估和遴选评估,1998年对100篇优秀博士论文进行遴选评估。

与此同时,“985工程”和“211工程”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也显著提升了一批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和博士生项目的整体实力,有效保证了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整体水平。

“随着中国对科学研究的投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博士生获得了参与研究的机会。”沈告诉记者,他参加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博士生可以有机会参与导师的课题,“而且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博士生的资助水平也大大提高,使他们能够依靠资助来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

例如,2015年,国家奖学金共资助3.5万名硕士研究生,资助7亿元;资助1万名博士研究生,资助3亿元。共奖励研究生103.1万人,奖励金额70.41亿元。国家资助研究生342.3万人,资助总额106.11亿元。研究生“三防”岗位补贴173.4万元,补贴金额36.33亿元。国家助学金、学术奖学金和研究生“三助”分别比上年增加50.43亿元、31.36亿元和7.49亿元。

此外,中国还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并采取了先试点后推广的审慎做法,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沈举例说,博士生导师的审批权最初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后来下放给了各大学。起初,只有教授才有资格指导博士生。后来,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改革了博士生导师制度,允许助理教授指导博士生。在招生制度方面,近年来,许多高校也开始尝试探索申请*。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促进质量的提高呢?

发展:两条规律与学校自主办学

“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它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是由社会政治和经济决定的。”杨德广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因社会而存在,离不开社会。任何国家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为国家利益、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服务。

中国著名教育家、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曾提出高等教育的“两个规律”,即“大学只有积极适应和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的外在规律和“大学应该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学,而不是按照经济和市场规律办学”的内在规律。在杨德广看来,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也应该符合这“两个规律”。

另一方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为了真正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国需要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推进高校的现代治理。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等教育事务都应委托给教授委员会进行管理和决策,每个教师的教学和学术评价应采用同行评价而不是行政主导评价。

“只有这样,课程和学术研究才能既注重质量,又结合不同的培养方向,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培养要求。”熊丙奇说,对于学术研究生来说,应该在课程之外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以便学生能够提高他们在科研方面的学术能力。对于专业研究生来说,在完成所有高质量的课程后,他们可以毕业而无需参与科研项目和写好论文。

"只有实行学术自治,高校才能有效地建立导师制."在熊丙奇看来,虽然中国现在实行导师制,但一方面,导师在行政审查和评估中失去了对教育和学术理想的追求,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利用自己的声誉对学生的质量负责——导师在研究生的招生、培训和毕业方面没有多大发言权。"这是我们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有效解决的问题."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7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