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南海I号重生实录:保护第一,从容考古

科普小知识2021-10-14 05:20:33
...

南海I号重生实录:保护第一,从容考古

考古遗址

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打捞”出来。经过800年的深度睡眠后,它被发现了。这个“奇迹工程”也成为了世界考古史上的一项创举。

现在,自从我搬进南海新家“水晶宫”——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已经七年了。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这艘载有大量历史信息和珍贵文物的古船之谜的答案是什么?前几天,记者走进“水晶宫”参观“南海一号”的“觉醒”过程。

从“流出”到“出土”

展望未来,坐落在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就像一望无际的波浪,一只展翅的大鹏。浮出水面的南海一号被放在这个“水晶宫”里进行室内考古,等待“从地下重生”。“南海一号”保护和挖掘工程的负责人孙坚告诉记者,经过前一阶段的声纳技术探测和近几年的挖掘,沉船的总体情况已经初具规模。这艘古代宋朝的船是世界上出土的最古老、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远洋贸易船孙坚说:“从现有数据来看,这可能是一艘开往东南亚的民用商船。”

据报道,“南海一号”的剩余长度为21.58米,最大船宽为9.55米。修复后,预计长34米,宽11米。从长宽比来看,这是中国典型的短胖帆船,具有古代吉祥船的特点。船体大部分由松木制成,能更好地承受风浪的冲击,承载能力大,但速度有限。作为宋代中型远洋货船,其大小与《宣和石丰高丽经》中记载的供使节出国的“客轮”相似。

目前,“南海一号”正处于船上挖掘和船上文物提取的关键阶段,预计将持续到明年。在此期间,船上的文物将被挖掘、归档和保护,包括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等宋代名窑的瓷器,以及大量的金器、漆器和动植物标本,共计6万至8万件。“当然,沉船本身是最有价值的文物,”孙坚强调。“南海一号在研究和恢复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护第一,容易考古

对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黄铁建来说,从“南海一号”搬到“水晶宫”的那天起,他就开始为这个国宝级的“怪物”跑来跑去。谈到这个国宝,他自豪地说:“由于历史条件、港口、货物、船只等的限制。数百年前很难保留,所以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大多在文献中找到,很少有实体。可以说,“南海一号”的考古价值不可低估。

同时,他坚定地把保护文物放在首位。“南海一号的保护和考古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保护必须是第一位的。”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他向记者展示了进入博物馆以来的沉船保护工作。一方面,他们通过控制水位和调节埋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来保护现场的文物;另一方面,应注意后续的实验室保护,如木船构件的防潮防霉、大型文物的脱盐脱硫等。“鉴于中国古代船只的结构特点,我们将尽力不拆卸而是加固它们,因为一旦沉船被拆卸,就很难复原。”黄铁建说道。

据工作人员称,保护工作还包括对沉箱的持续现场检查,沉箱是打捞工作的主要贡献者。自2007年进入博物馆以来,包裹着“南海一号”的沉箱一直浸泡在海水中,不仅造成沉箱严重腐蚀,而且由于长期的土方挤压造成变形。为了保护考古学家和文物的安全,打捞箱子时应该拆除的13根钢梁中的两根仍然“坚守岗位”,以保护考古工作。

木质沉船和有机文物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南海一号”也处于探索和积累经验的阶段。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保护是一项必须遵守的原则。"保护和考古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黄铁建说:“我们坚持保护、挖掘、考古放心的前提。”

封闭式和开放式游戏

虽然“南海一号”的保护被提升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观光”仍然是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早在2009年,它就对游客开放了,策展人黄铁建毫不掩饰地加快了与当地以博物馆为基础的文化旅游高度融合的长期计划。

"密切观察水下文物考古遗址是这个博物馆的一个特色。"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记者观察到,当游客进入设计成成龙骨骼形状的博物馆后,他们可以沿着游览通道绕着工作平台转圈,可以看到正在出现的船体和正在进行的考古挖掘过程的全景。

当被问及开放参观是否会与保护和考古的相对紧密性相冲突时,黄铁建说:“两者之间不会有矛盾。我们不是保护然后开放,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开放的同时开放。保护工作永远不会放松。”他进一步表示,虽然博物馆想加强其旅游功能,但并不急于扩大现有的展示规模,因为只有做好保护和研究,才能将最有价值的东西奉献给观众,从而释放南海一号应有的文化影响力。(原标题:《南海一号重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