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精准“点穴” 让庙池人过上“城市生活”

科普小知识2022-05-16 07:11:08
...

“出行难”、“饮水难”、“医疗难”、“农田灌溉难”、“信息闭塞”和“村民增收难”。人均纯收入不到5000元。在村里的1907人中,388人是中干卡的贫困户,900多人在国外工作,没有村级集体经济...

道路畅通,自来水畅通,小型水库,高标准农田,互联网覆盖面广,苗乡李树挺拔,果林经济特色明显,人均纯收入7800元,168户贫困户优先就业,村级集体经济规模185万元。

这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苗驰村。“破茧成蝶”只用了两年时间。这个偏远的村庄,曾经是典型的“人走,楼空,土地短缺和村庄浪费”,现在通过精确的“针灸”,已经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村庄。与此同时,它复活了沉睡的大山,为振兴贫困地区的村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共建共享低成本高效率

“让城市人享受乡村生活,让寺庙池塘人过城市生活”。庙池的人不仅这么说,还这么做。

苗驰村位于彭水县东南部,距县城75公里,是农村人口最贫困的村庄,也是农村振兴过程中最难啃的骨头。这里的平均海拔超过700米。这个村庄有1907人,有6个村民小组。

2015年,彭水县将苗驰村作为全县脱贫的示范点。抓住“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科技支撑、机制创新、乡村治理”等关键环节,实施“点点”治理,凝聚分散民众的心灵,激活无声资源。

如何建立盈利模式和合作模式是农村振兴面临的两大问题。

但是,在苗驰的实施和发展中,坚持以群众为主体,采取“合作、共建、共治、共享”原则的“四位一体”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这两大问题。

苗驰村支部书记何文忠说,在实践中,它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它考虑到所有各方的利益。现在,参与管理的土地面积超过2300亩,涉及91%的人口。项目区内的所有基础设施占地面积均由群众自行调整,无需投入任何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公开讨论集体决策很容易推进项目。与土地流转相比,每年可节约200多万元的地租和劳动工资,并能以低成本、高效率和可持续性运作。

小七的妻子是一个贫困家庭的成员,她说,她成为一名勤杂工,每月收入稳定在2000元,这是符合群众参与和贫困家庭优先的原则,“这份工作挽救了家庭”

训练实践不仅帮助人们摆脱贫困,而且使他们变得富有。

锋利的工具能做好工作。

白天工作,晚上听讲座已经成为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多亏了苗驰为农民设立的夜校。

投资400多万元的农民夜校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亲自担任夜校校长。他还聘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担任顾问和教师,专门编写教材,制定培训计划。

惠民政策、生活经历、富有的领导者、创业故事、看纪录片、夜校都是灵活多样的。除了课堂教学,整个寺庙池也是一个训练基地。每个项目都是一个培训班,每个人都可以跟随技术人员学习技术的全过程。

据了解,自2017年10月开课以来,参加培训的人数已超过1,000人。不仅如此,庙池周围的人群也来到庙里,每堂课都挤满了人。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苗驰人逐渐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和“我能致富”。曾做过豆腐、豆豉和豆腐乳的村民傅利用自己的优势建起了豆制品加工厂。他家对面的屠夫开始挖猪。玩过鱼的刘虹计划开一家以鱼为主要食物的农舍。他还计划成立一家电子商务公司,通过互联网向全国销售苗驰村的优质产品。

“基础设施建设就像针灸一样。穴位被刺破后,庙池就会活了。”如今,来玩的城市居民经常出现在村子里。他们不仅吃、住、玩,而且离开时还会再买一盒当地特产。

传统农业的相互融合

为了将城市融入自然,一个人不仅要看到山和水,还要记住自己的思乡之情。

文化是乡愁的载体。作为苗驰文化的主题,他们融合了雾灵山的地域文化、苗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读书文化和传家宝文化。在当地文化的基础上,他们根据当代人的需要使他们的设施现代化。同时,建设民俗美食园、民间歌舞园、民间工艺园、非遗传传承保护园。

专家表示:“文化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将形成苗驰独特的气质和不可复制的品牌符号。”

“花园”变成了“天堂”,“劳动”变成了“运动”,“产品”变成了“礼物”。苗驰正是利用其有利的生态优势和山区的三维气候特征,坚持农产品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三大结构调整同步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和产业转移升级同步进行,努力构建新型现代山地农业体系,使传统农业焕发新的活力。如今,1000多亩采摘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已经建成。

在彭水,苗驰不是一个特例。虽然每个村庄的条件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的发展过程与苗驰大致相同,发展逻辑也基本相同。苗驰的实践告诉我们,振兴农村,除了农村圣贤等人才是关键之外,还必须从埋头发展转变为昂首发展,积极围绕市场需求、城镇和城市化进行规划。同时,我们必须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