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发布
科技网讯(记者黄鑫、李冯飞)上海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日前发布。与此前的五年科技计划不同,这是上海首次发布“科技创新”计划。在这一轮规划中,首次将基础研究经费作为核心指标提出:到2020年,基础研究经费将占社会研发总支出的10%左右。新指标的提出意味着上海市*将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产生更多的原创性成果。
该计划在内容上有三个主要特点和亮点。首先,在规划定位上,“科技规划”首次升级为“科技创新规划”,突破了“科技”的一般科技规划范畴。其次,在战略布局上,进一步突出“创新生态”和“改革创新”的关键作用。第三,在任务选择上,提出了“夯实科技基础,创造新的发展动力,应对民生新需求”等科技创新任务。
在这份上海科技创新发展蓝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一系列数字勾勒出来的原创“引擎”。它们也是本轮“规划”的八个核心指标: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4.0%左右,基础研究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重将达到10%左右。and the万人年达到75人年,万人发明专利数量达到40件左右,全市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方式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300件,知识密集型服务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新办企业占20%左右,出口国内外技术合同交易额占56%。
上海市科委发展研究部部长表示,近年来,上海基础研究支出逐年增加,2014年占社会研发总支出的7.1%。新的基础研究资助指数显示了上海加强科技创新的决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俊浩认为,要在上海建设科研中心,必须重视基础研究,提高创新链上游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从而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高科技产品。
根据该计划,上海将培养一批科研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为未来产业转型的核心技术“贡献力量”,包括脑科学和类脑人工智能、国际人类表现型群体、干细胞和组织功能修复等。张江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在推进中科院上海光源二期、转化医学、软X射线*电子激光、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超短超强激光等大型科学设施建设的同时,将探索实施新的科研组织体系,通过*机制创新,帮助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规划》提出了培育良好的创新生态、夯实科技基础、创造新的发展动力、满足民生新需求的四大创新任务。对此,上海市科学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朱雪艳表示,过去,上海的科技规划总是把“硬任务”放在前面,把“软环境”放在中间和后面作为保障措施。这一变化源于上海市*对创新和治理趋势的深刻把握。在发达国家,*创新治理已经从“投入产出”线性模型转变为“创新生态系统”。这一理念意味着*应该培育“热带雨林”而不是“人工花园”,使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等各种科技创新主体能够充分成长并频繁互动,产生融合效应。
例如,在科技成果的转让和转化方面,该计划提出了一个“豁免机制”,以“解除”大学和研究机构负责人的职务。在大众创业方面,该计划侧重于提高大众创业空间的质量和能力,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企业和其他合格企业建立产业驱动的孵化器。我们将支持创业服务机构在海外建立、购买和合作设立跨境创业孵化器,创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空间。
该“计划”旨在促进高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罗守贵表示,PCT国际专利在上海是一个“短板”,2015年有1060项PCT国际专利申请。目前,华为已有3898%的国际专利申请。PCT国际专利可以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所以这个短板反映了总部设在上海的企业缺乏创新型国际企业。为培育此类企业,该计划将创造新的发展势头和形成高端产业政策来源作为四大任务之一。
此外,该计划中的许多高端产业与民生密切相关。例如,在健康产业领域,该计划提出以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为重点,发展移动医疗技术,为市民享受“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快发现、快诊断、快康复”的健康监测和疾病诊断治疗服务提供保障,将上海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生物医学研发制造中心和国际临床医疗服务中心。在智能服务领域,上海将围绕交通系统的便捷、高效和智能化,推进基于“互联网+”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务顶层设计和云平台建设,实现多模式交通态势和出行链交通预测,为城市综合交通引导和个性化出行服务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