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智能经济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日前,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所发布了《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报告(2019)》和《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2019)》,客观描述了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基本形态和内部结构,揭示了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科学评价了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区域竞争力水平。报告指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经济转型和升级过程中对智能需求的内生。中国的智能经济即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截至2019年2月28日,研究人员在该报告中已检测到745家人工智能企业,占全球3438家人工智能企业总数的21.67%,仅次于美国(1446家,占42.06%)。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省,分别占43.2%、16.9%、14.9%和8.3%。无论是从融资金额还是从应用领域的拓展来看,中国人工智能企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产业的发展是由需求驱动的。在745家人工智能企业中,应用级企业占75.2%,广泛分布在智能制造、科技金融、数字内容与新媒体、新零售、智能安全等18个应用领域。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正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根据745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核心技术分布,大数据和云计算所占比例最高,为21.3%,其次是机器学习和推荐、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人脸和步态识别和表情识别,分别为17.2%、9.4%和8.6%。与此同时,硬件、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以及图形和图像识别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分别占8.1%、6.4%、5.8%和5.1%。在能够获得R&D强度数据的113家人工智能企业中,R&D平均强度为9.14%,远高于2018年国内企业的R&D平均强度。
中国拥有最多的人工智能专利。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所和天津科技信息研究所联合开展的人工智能专利导航研究发现,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将超过13万件。中国、美国和日本占世界专利的80%以上。美国在基础层拥有专利控制权,而技术层呈现出中美双寡头竞争格局,中国在应用层处于领先地位。从专利布局技术领域来看,技术研发的热点领域是基础层的智能芯片和传感器,技术层的语音识别和机器视觉,以及应用层的智能驾驶。
中国人工智能的学术生态是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截至2019年2月28日,本报告共检测到中国94所人工智能大学和75所从事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非大学研究机构。为了应对工业发展的需求,2018年,94所人工智能大学建立了40所人工智能学院和研究所。
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大学共发表国内论文19,374篇。同时,对Scopus数据库的搜索显示,截至2019年2月28日,中国141所大学和12所非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人工智能领域发表了45,913篇学术论文。其中,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大学是国际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大学。在非大学科研机构中,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国际出版商是中国科学院的相关研究机构。在发表国际论文方面,20多个国家与中国学术界进行了合作。
基于745家人工智能企业关系数据的价值网络分析表明,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的。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745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本中,有24.22%有在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的经历,19.80%有在国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工作的经历。从技术关系来看,17.83%的技术投入关系来自外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对外国企业的扶持关系占扶持关系总数的比例为9.49%。
根据745份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关系数据的分类统计,技术投入和技术支持关系在技术关系中的比例分别为30.86%和69.14%,融资关系和投资关系在投融资关系中的比例分别为44.22%和55.78%。总的来说,人工智能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授权和投资方面,这表明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从745家人工智能企业的价值网络结构来看,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极核”的,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科大迅飞、上塘科技等平台企业成为核心领导者。这五个开放创新平台仅占745家人工智能企业的0.6%,但相关节点和关系的数量分别占13.7%和11.3%。从关系分类和比例的角度来看,开放式创新平台不仅是智能经济的主要技术推动者、人力资本的重要提供者,也是关键投资者。“平台+授权+中小企业和新创企业+开发商”已经成为中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
(作者:刘刚,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