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经济运行L型走势

科普小知识2022-03-18 11:08:13
...

2016年5月9日,“权威人士”通过《人民日报》问诊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提出“L型”经济概念。权威人士表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走势,“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权威人士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此番分析,引发各界广泛关注。2016年以来,权威人士在2016年1月份的时候已经定调中国经济为L型增长。

1、来源

2016年1月,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定调中国经济为L型增长。


经济

2016年1月4日,在《人民日报》(02版)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访谈)——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一文中,权威人士提出,在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

权威人士称,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看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致力于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解决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这是我们不得不采取的重大举措。

2016年4月15日,在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未来走势时,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很有可能是L型;从短期来看,有可能是阶段性的U型或者是W型。盛来运称,对于未来经济走势是L型、U型还是W型的很多讨论在原则上并无分歧,只是判断经济走势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视角不一样。

盛来运指出,如果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走势处在增速换挡的阶段,换挡成功以后,未来的经济增长很有可能在现阶段的潜在增长率附近波动,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很有可能就是L型。但是从短期观察,因为经济波动受外界因素干扰很多,有可能是阶段性的U型或者是W型。“大的L型,但是底部是由U型或者W型来的短期构成。”

2016年5月9日,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文章,发声谈论中国经济,提出“L型”经济概念。权威人士表示,经济运行为L型走势,更指出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退一步”为了“进两步”。我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对此,一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

对于中国当前主要的矛盾和问题,权威人士直面坦诚,我们面临的固有矛盾还没根本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也有所暴露。“稳”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老办法”,即投资拉动,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

权威人士还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2、简介

经济学领域常用U型、V型、W型、L型来描述研判宏观经济增长的轨迹。


经济

“U”型是指经济增速明显下降、在底部运行相当一段时间后,出现强劲反弹;

“V”型是经济增速明显下降,触底快速有力反弹;

“W”型实际上是出现了反复的“V”型;

“L”型是经济增速明显下降后,在一定增速上基本保持平稳运行。

经济L型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段时间里的平均增速固定在某一个水平上或在某一个小区间里窄幅波动。我国*对经济L型的定义是:在十三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围绕区间6.5—7%波动。具体来说,经济L型走势有以下四个内涵:

第一,经济快速下滑的阶段已经过去。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GDP增速从11.5%一路下滑至2016年第一季度的6.7%,结合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及转型成功国家的经验,十三五期间,预计我国经济增速将稳定在6.5%—7%。

第二,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小。从历史经验看,经济“着陆”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但我国经济在“着陆”过程中,金融风险非但没有释放反而有所积聚。然而,针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层多次强调:不允许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三,多年积累的“病症”进入治疗阶段。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有周期因素也有结构因素,经济结构不合理是主要矛盾。针对这些“病灶”,管理层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流观点也认为,改革是我国经济的唯一出路。

第四,经济调整是存量收缩而增量逐步成长的过程。经济L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核心是新旧增长动能的转换问题。一方面,存量经济进入“去化”阶段,一方面,新经济、新消费还处在培育的过程中,而消除*机制障碍后的存量经济要焕发光彩也需时日。在此过程中,房地产和基建依然是拉动经济的主角。

3、风险

L型增长同时面临四大风险:


经济

一是信用违约风险。如果按M2/GDP来测算,我过经济的整体杠杆率已经接近200%,随着GDP与M2的增速缺口不断拉大,我国经济面临的信用违约风险在上升。

二是流动性风险。全球宽松的流动性使得通货膨胀的归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由于价格持续低迷,能源、金属及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的产能不断收缩,致使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一旦大宗重启涨势,对于L型增长来说,流动性就会成为一种非常严重的担忧。近期,我国CPI的温和回升已经引起了央行及市场分析人士的高度警觉,足见各方对流动性是何等敏感。

三是经济失速的风险。当前我国经济还处于L型增长的前半段,即依靠地产和基建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据分析人士预测,我国房地产平均去化周期大约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高企的库存可能意味着房地产投资增速随时会按下暂停键。此外,出口也对经济构成拖累。

四是转型失败的风险。L型增长下,最终需要新的增长极来拉动经济增长,如果新的增长极没有培育成功,而旧的发动机又面临熄火,就会落入“中等收入陷进”。

4、政策选择

L型增长下我国经济面临三大难题:


经济

首先,必须花力气维持L型增长。在存量收缩,增量还未培育成功的条件下,如果不花力气刺激经济,L型增长就会轮为空谈。从货币和财政两个方面看,我国*还有刺激经济的空间。

其次,必须有效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经济虽然可能触底,但系统性金融风险并未有效化解。如何去杠杆?管理层已经提出了一揽子政策安排,其根本还是流动性供给与金融管制。

最后,必须着力培育新的增长动能。这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5、股市投资

L型增长对应的股市走势或者是大区间震荡或者是慢牛格局。


经济

从逻辑上看,第一,L型增长下经济增长本身不是问题。

第二,L型增长下系统性风险有但总体可控。

第三,L型增长下企业盈利逐步向好。对存量经济来说,需求端稳定,而供给端在收缩,盈利处于恢复期;对增量来说,盈利本身处于高增长阶段,而技术、模式、市场等均处于开拓期,题材多,故事多。

第四,L型增长下,政策比较友好。控风险、稳经济、促改革,样样政策均对市场构成支持。

第五,L型增长下,流动性非常充裕。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仅仅完成“去杠杆”一项任务就需要大量的流动性,何况还要稳增长,培育新产能。

从实践经验看,L型无熊市。美国经济在转型期也进入L型阶段,股市呈慢牛格局。我国经济在1997年—2001年的转型期也是慢牛格局,在2012年至2014年中期,我国经济呈L型,股市以2150点为中轴展开区间震荡。

综上来看,我国经济在L型上半段,政策还有刺激空间而新动能尚未培育起来的阶段,大概率呈慢牛格局。但在L型下半段,面临较大的不确定。

6、观点争议

中国经济历经多次起伏,下行压力始终如影随形。2016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会是怎样的一个走势?各方人士都有自己研判,有论调称中国经济即将迎来“V型”反弹,但更多的辩论还是集中在经济走势到底是呈现“U型”还是“L型”态势。


经济

U型

李稻葵:2017年可能回到7%甚至更高

2015年,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各大公开场合,都曾提出过中国经济“U型”走势的观点。在2016年新年之际,再度阐释“U型”走势。“中国经济2016年上半年应该能出现一轮反弹,能够走出一个U形调整。2015年年底到明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经济将逐步企稳,2017年可能回到7%甚至更高。预计2016年全年增速是6.8%,明年GDP增速将为6.9%。”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下半年或将迎来“U型”回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月11日发声驳“看空中国论”称,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2016年下半年或将迎来“U型”回升。判断中国经济是否“硬着陆”,不能基于短期的波动和困难,看待中国经济要多点耐心。

L型

权威人士:中国经济可能出现L型增长阶段

《人民日报》2016年1月4日的头版头条刊出权威人士专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文章首次提到中国经济可能出现“L型”增长阶段,短期刺激措施无法带来经济“V型”反弹,为中国经济走势定下论调。

权威人士称,从国情出发,供给侧改革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但要消除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这两种误解。

韩俊:要对“长期”的L型复苏做好心理准备

*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2016年1月11日解读权威人士的“L型”论调称,中国*不会出台“强有力”的经济刺激,因为*的工作重心是推动经济增长模式更具可持续性。

他警告投资者,因为*关注去产能和削减企业债务,中国经济增速尚未触底,不要指望经济增速呈现U型或V型的快速反弹,要对“长期”的L型复苏做好心理准备。

韩俊还提出,当前中国经济呈下行态势且还未见底,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不会呈现“U”或“V”型走势,而将是“L”型走势。

刘世锦:在“L”型下面这个边可能时间会比较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稳下来以后不会出现所谓的“V”型翻转,而是“L”型的结果。而且在“L”型下面这个边可能时间会比较长,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小的“W”波动。

国泰君安任泽平:中国经济L型会持续3-5年

国泰君安任泽平认为,中国现在正处在增速换档,从快速下滑期进入一个缓慢的探底期。“未来中国经济可能会是“L型”,估计时间会是3到5年,中期经济有一定的下行压力。”

海通证券李迅雷:改革的阵痛不可避免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称权威人士对“防风险就是稳增长”有先见之明,经济走势“L型”,改革的阵痛不可避免,改革的窗口期不会一直开着。

7、名家评论

2016年5月9日,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发声谈论中国经济,提出“L型”经济概念。并表示,经济运行为L型走势,更指出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经济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表示,2016年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6.7%,这基本延续经济增速温和换挡的趋势。所谓“温和换挡”,是指经济增速温和回落,向潜在增长率回归。

潘建成称,宏观经济虽然会有小幅波动,但哪个季度增速高一点,哪个季度低一点,其实并不重要,也不好预测。我们也不必过多关注经济的短期波动,只要经济运行没有发生重大的本质变化,就不应改变宏观调控的方向。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解读称,对经济的反弹要有客观认识,我国经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L型,单季度上即使有反弹或者回落,幅度也不会太大,总体是平稳的,波动只是短期的。

对于中国当前主要的矛盾和问题,权威人士直面坦诚,我们面临的固有矛盾还没根本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也有所暴露。“稳”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老办法”,即投资拉动,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

权威人士还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管清友称,“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仍是供给侧,接下来要强化供给侧改革。”目前国家有空间有条件做结构性改革,大规模的刺激手段不会再有。

潘建成说,“人生病了就得吃药,有些药物可能会有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可能比病痛本身更厉害。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不吃药、不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一样,改革过程中肯定会带来一些副作用。这是我们必须忍受的,也是改革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权威人士还表示,“保人不保企”,把人员的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训的培训,能转岗的转岗,确实不能转岗的要做实做细托底工作。

潘建成称,“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不能只把目光聚焦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例如:关注去产能,应该更多聚焦其对就业的影响。去产能会带来大量的失业,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安置,会影响社会稳定,也会影响社会对改革的信心。

“权威人士”还指出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该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业界普遍认为,从一味的去库存转变为“住者有其居”,这表明楼市的风向已经有了变化,也反映出管理层对当前楼市杠杆行为的担忧,并有了明确表态,预计针对楼市加杠杆等行为,后续将成为政策调控的主要方向。

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指出,当房子偏离了“居住”的主题,房地产就会走上歪路。过去多年,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不要把房地产政策定位为经济政策,而更应定位成社会政策和民生政策,这无疑是对的。但是,由于过去多年来偏离这个主题太远,纠偏的任务很重。比如这次房地产去库存,再次助长了部分一、二线城市楼价疯涨,除了政策因素以及货币宽松的原因外,还有各种首付贷、众筹买房等加杠杆行为,以致出现投资过度。

8、媒体评论

2016年5月10日,新华社对此接连刊载两篇文章,《“L”型释放哪些经济信号?》与《新华时评:面对“L”型走势应有定力》。


经济

新华社:“L”型释放哪些经济信号?

信号一:经济将在合理区间平稳增长

新华社援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分析称,“‘L’型的判断告诉我们,未来中国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既不会出现强劲的反弹,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失速。”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周期性问题,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内外环境变了,速度调整是必然的、正常的,这不是一两年的事。一方面中国经济当前面临很多困难和深层次矛盾,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潜力大、韧性足。

2016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7%,开局平稳。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6.5%至7%,“十三五”经济增长目标是年均增速6.5%以上。回首过去,中国经济增速在2010年最后一次达到两位数、2011年回落到9%平台后,从2012年开始在7%平台上平稳运行、缓缓下行,2015年三季度开始回落到7%以内。

“‘L’型走势的判断符合企业经营实际。”近期对多家企业进行调研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张连起说,当前随着国内基础设施等投资回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有所好转,但总体而言企业面临成本上升、价格下行的压力没有改变。

“L”型走势并不意味着未来经济增速运行在一条直线上。专家们认为,未来中国经济从大趋势上看,进入在合理区间平稳增长阶段,但短期内出现一些小波动是难以避免的,要保持淡定。

信号二:宏观政策保持稳定

经济运行平稳,宏观经济政策自然不会出现大幅摇摆和反复。

“不能因为一时的数据稍有好转而掉以轻心,不必因为一时的数据稍有回落而惊慌。宏观政策要稳住,既向市场发出可以预期的明确信号,又为经济稳中求进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支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对于2016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已作明确安排。**政治局2016年4月29日召开会议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要坚持适度扩大总需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近日公布的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步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总需求管理。

“我们需要适度的需求管理以防止经济失速,但不能理解成新的刺激,否则会导致调结构出现反复。所以要发出明确信号,宏观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市场误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积累的风险正在冒头,这时宏观经济政策操作要尤其谨慎。蔡志洲说,目前不少企业和部分地方*债务负担已经较重,宏观政策要以稳为主,注意防范系统性风险,同时更加注重以改革的办法化解深层次矛盾。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要与旧的思维模式和方式告别,要增强定力着眼长远。

信号三: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L”型走势的预判,实际上也在警示我们,中国经济的出路是,必须坚定不移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近期钢材价格的回升,部分落后钢铁产能“跃跃欲试”,钢铁行业去产能面临考验。

“虽然当前钢价上涨,但原材料燃料价格涨幅更大,形势依然艰难。‘L’型走势的判断提醒钢铁行业,要坚定不移地去产能、降成本,才能适应新常态,提高效益。”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甘贵平说。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柳钢坚持调结构、降成本,2016年一季度盈利超过8000万元,成为国内钢铁行业中少数实现盈利的企业。

张立群说,经济“L”型走势,实际上是形成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定的倒逼压力。因为调结构是痛苦的,如果企业在高增长中过得舒舒服服,就不会有调结构的动力;但如果企业被困难击垮,也就失去了调结构的主体。而“L”型走势,一方面保持稳定的必要的经济增速,使企业有起码的财力投入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又给企业形成一定的压力,倒逼企业苦练“内功”。

下坡路会越走越快,而爬坡过坎、滚石上山则异常艰难。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每一项任务都非常艰巨,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代价。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充分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各级*也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给有困难但又有条件的企业以帮助和支持。

“未来几年困难会比较多,要做好艰苦努力的准备。”张连起说,不能因为当前有些指标好转就认为“三去一降一补”可以松口气了,否则前功尽弃。

行百里者半九十,结构性改革的大幕刚刚拉开。张立群等专家强调,当前要在稳定宏观政策、稳住经济增速的前提下,集中精力、咬紧牙关力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质量效益的飞跃打造新的“发动机”。

新华时评:面对“L”型走势应有定力

中国经济运行是“L”型走势,“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短时间能变化的。权威人士近日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此番分析,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在“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对“L”型走势,不管是宏观政策取向,还是微观应对,都应保持必要的定力。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可能经历‘U’型反弹”等论断颇为兴盛,有时会影响到社会公众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走向判断。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形势和人们趋于多元的利益认知,必须坚持以哲学智慧看问题,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7%。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符合预期,有些亮点还好于预期。这个局面,得益于党*、国务院科学决策部署,是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还应看到,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有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未来中国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既不会出现强劲的反弹,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失速。因此,客观理性地看待经济运行中的成绩与问题,保持定力尤为重要。

保持定力,应该尊重市场规律,主动适应客观形势。首先在宏观政策上要稳住,避免出现短期化行为和不适度的对策。中国经济正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唯有牢牢把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经济工作的主线,才能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保持定力,还应把深化改革作为主要抓手,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每一项任务都十分艰巨,都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将各项改革任务、措施严格落到实处,杜绝改革*“空转”。

“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从来都是改革发展的大敌。“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在这场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只有充满自信地走自己的路,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才能积小胜为大胜,图近功至恒远。

中国证券报:L型意味着经济上有顶下有底

我们关注“权威人士专访”系列由来已久,在那场牛市中我们基本上是市场上最早提示“五问”所代表的政策转向的卖方。恰是由于有《五问》和《七问》在先,市场已经部分认识到了权威人士专访中包含的政策信号的重要性。所以2016年5月9日这次《开局首季问大势》已经吸引了颇多关注,不少卖方同行也已有详尽解读。我们在这里仅简要提示几点:

1、专访代表着*高层对于经济形势的权威定调。《五问》、《七问》、《开局》三篇在体例、结构,甚至语言风格上都有很大相似性。文章格局极开阔,几乎涉及经济中所有重要层面;文风简洁犀利、一针见血,有着大量个性化语言。专访代表*高层对于经济形势的最新判断和权威定调。

2、为什么专访大段强调L型?因为L型意味着刺激一没空间,二没必要。关于经济,专访否定了一季度经济小阳春、开门红、U型反转等判断,坚持经济仍是长期L型,否定了短期刺激的必要性。专访在肯定一季度成绩的同时亦指出“经济运行的固有矛盾没缓解,一些新问题也超出预期。因此,很难用开门红、小阳春等简单的概念加以描述”。专访指出“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专访再次强调《七问》中的观点,即“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大段论述“L型”判断的本质意义何在。实际上,L型意味着经济上有顶、下有底,刺激是一没空间二没必要。首先,经济是L型,意味着实际增长率并没有低于潜在增长率(U型和V型意味着对潜在增长率更乐观),没有刺激的空间;其次,L型意味着经济向下有韧性,刺激没有必要,因为不刺激也不会下滑太深。这就是专访中所说“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3、专访将目前企稳界定为“老办法”,这意味着当前引擎不可持续,还是要回归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还是要挑大梁。关于经济增长引擎,专访认为一季度“稳”的基础仍然主要依靠“老办法”,靠投资拉动,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相当于明确指出当前经济引擎并不可持续,未来还是要结构调整;专访对于投资扩张亦提出警示,指出“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并提出后面供给侧改革依然要挑大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供给侧是主要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强、必须作为主攻方向。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

4、通胀还是通缩也不要争了,专访认为目前难以定论;但对于货币宽松的幻想,专访明确标了休止符。专访认为通胀和通缩都缺少根据,“产能过剩依然严重,工业品价格总体下降的趋势一时难以根本改变,物价普遍大幅上涨缺乏实体支撑”;同时,“市场流动性充裕,居民消费能力旺盛,出现严重通缩的可能性也不大”,未来还需要再观察,不能匆忙下结论,要密切关注价格的边际变化。


经济

但是专访明确指出,“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这相当于明确表示无论通胀通缩周期如何演变,货币宽松都要画上休止符。近期市场上仍存在关于降准甚至降息的预期,我们估计此次信号之后,相关预期会显著下降。

目前政策意图很明确,一则货币政策要杜绝大水漫灌;二则希望货币供给要更多通过有效需求而不是单纯杠杆化来支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倾向于认为虚拟经济部门所感受到的流动性(我们用m2-发电量来表示,见《A股的分子驱动在上升,分母驱动在减弱》)已经触顶。

5、专访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避免实体高杠杆界定为“两难”,且暗示如果不可兼得,那么要坚决选择后者。专访极为坦诚地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应对实体经济高杠杆视为两难,关于这种两难,专访做了一个类似于极端情形的推演,“我国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即使经济出现较大幅度下行,社会就业也能保持总体稳定,但是杠杆问题就不一样了”、“一些国家曾长期实施刺激政策,积累了很大泡沫,结果在政策选择上,要么维持银根宽松任由物价飞涨,要么收紧银根使泡沫破裂,那才是真正的“两难”,左右不是!”。

这一推演中的态度很明确。如果二者不可兼得,那么,宁肯容忍经济下行,也要避免实体高杠杆。这一点同样意味着货币宽松已经被标上了休止符。

6、八大风险点+高杠杆是原罪,后续可能会有一系列排雷措施。专访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存在八大风险点,即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

如果这些是经济的风险点,那么形成风险的原因是什么?专访将之归结为高杠杆的原罪。“要避免把市场的这种超调行为简单理解成只是投机带来的短期波动,而要从整个金融市场的内在脆弱性上找原因。其中,高杠杆是原罪,是金融高风险的源头,在高杠杆背景下,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银行信贷风险等都会上升,处理不好,小事会变成大事”。

这意味着政策对于金融领域的资产价格波动进行了反思,对于金融高杠杆十分警惕,预计后续在相关领域可能会有一系列排雷措施。

7、明确否定楼市“通过加杠杆去库存”的做法,如果后续经济能继续企稳,楼市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收紧。楼市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领域。在政策启动此轮楼市去库存之后,30大城市房地产销量一直处于高位,至于5月初脉冲力度仍未有明显减弱;与此同时房价有明显反弹。

专访认为,“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恢复房地产市场正常运行,去掉一些不合时宜的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这个教训必须汲取”。

这是十分明确的对于楼市加杠杆方式去库存的否定。我们估计如果后续经济继续企稳,则楼市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收紧,差别化调控政策可能会在更大范围内扩展。

8、市场可能部分误读了“429”政治局会议,关于股市提法的大背景是各回各位。4月29日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保持股市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加强市场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关于这一点,市场的理解可能比较片面,甚至存在一定误读。


经济

从专访来看,股市、汇市、楼市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各回各位,“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就明确了股市、汇市、楼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股市要立足于恢复市场融资功能、充分保护投资者权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429政治局会议的健康发展和发挥失常机制调节,一个大的表述背景是各个市场回归自身功能定位,尊重各个市场自身规律。

新京报:后“L”型经济决不是单一的速度问题

近日,《人民日报》再次请权威人士解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权威人士表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走势,“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虽然没有明确表明权威人士的身份,但是,外界完全能够感觉得到权威人士的权威性,领悟到“L”型经济下中国经济的基本目标和方向,以及围绕“L”型经济应当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问题在于,在权威人士对中国经济走势作出“L”型经济的基本判断以后,如何去理解“L”型经济的特征和内涵,就成了最为关键的方面。很显然,“L”型经济决不是速度那么简单,而应当在保持经济发展速度平稳的基础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加快供求关系的协调、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从而让“L”型经济的基础更加扎实,最终走向平稳向上的格局。我们注意到,权威人士在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做出客观分析、对经济走势提出“L”型经济的基本判断以后,明确表示,“退一步”为了“进两步”。

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也就是说,决策层对经济增速放缓是不紧张、不担心的,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措施的。特别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强”,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扎牢“L”型经济基础,实现从“L”型向“U”型转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对“L”型经济的基本判断,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从而在政策措施方面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L”型经济不是单一的指速度。衡量中国经济的好坏,速度很重要。但决不是唯一标准,尤其在中国经济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更多情况下,需要看速度的效率与质量,看速度的内涵与本质。亦即速度能够真实反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以及经济潜力的发挥和经济韧性的质量。

其次,要通过深挖经济潜力增强经济的“韧性”。潜力足与韧性强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潜力可以增强韧性,韧性又能推动经济潜力的进一步挖掘。眼下所要做的,还是要以挖掘经济潜力为主,增强经济的韧性。

再者,要在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经济的回旋能力。权威人士对经济作出“L”型经济的基本判断,目的不只是向外传递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不会出现严重问题的信号,也是传递中国经济不可能出现“V”型现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立即恢复到过去的增长率,而会在探底之后,保持一段时间的筑底过程,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好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继而对经济发展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失望,而是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重点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从而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协调。

事实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面对越来越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市场需求的一轮高过一轮,特别是煤炭、电力等基础能源以及房地产需求,更是完全超出了经济所能够承受的能力。同时,几乎所有企业日子都过得异常舒服。煤炭价格、商品房价格、钢材价格等都是呼呼地上,最终,也为今天的经济下行埋下了祸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消除这些祸根、病毒的有效手段。权威人士认为,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就是要提醒各方,中国经济已经具备了不强刺激的条件,同时,也提醒各级*,应当扎扎实实地抓经济的基础工作,抓实体经济。*不搞强刺激,地方也不搞强刺激,而是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抓上去。这个目标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就能够实现,经济在“L”型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切不要以为不搞强刺激,经济就会继续跌下去。按照中国经济的现状,已经没有更大的下跌空间了。

上一篇:官盐

下一篇:私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