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唐彩凤鸣岐七弦琴

科普小知识2022-06-06 12:10:42
...

“彩凤鸣岐”琴,落霞式,造型古朴、典雅,背面有冰裂断和小流水断,美丽而别致。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琴名,下为近代琴学大师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龙池腹腔内有正楷“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制作者是唐代著名斫琴师雷威。此琴是民国琴学泰斗杨宗稷最珍爱的三张琴之一,他评价此琴“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

中文名:唐彩凤鸣岐七弦琴

年代:唐代

作者:雷威

类别:乐器

馆藏:浙江省博物馆

1、基本信息

【名称】:唐彩凤鸣岐七弦琴

【年代】:唐代

【制作】:雷威

【类别】:乐器

【尺寸】:琴长124.8厘米,额宽16.3、肩宽18.8、尾宽12.5厘米,厚5.4厘米。

【文物现状】: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2、藏品简介


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彩凤鸣岐”琴,落霞式,造型古朴、典雅,背面有冰裂断和小流水断,美丽而别致。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琴名,下为近代琴学大师杨宗稷的三段鉴藏赞美铭,龙池腹腔内有正楷“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题刻。

此琴是杨宗稷“半百琴斋”中最珍爱的琴,并著录于《琴学丛书》。

“彩凤鸣岐”琴体浑厚,造型古朴、典雅,琴背琴名附近有断纹,其余遍布小流水断纹,在琴面三、四、五徽处,隐见类似梅花断的小圆圈,这些断纹都是鉴定年代的重要参考。

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的琴名,环龙池四周是杨宗稷题写的三段鉴藏赞美铭文。

这三段铭文,字体隽秀,带着一丝沧桑,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这张琴的前世今生。

3、藏品鉴赏

“彩凤鸣岐”琴在民国古琴界就有着超凡的地位,是琴界高人苦苦追寻的绝品。“彩凤鸣岐”琴,虽历经沧桑,却仍能弹奏出悦耳动听的琴曲。更让人称奇的是,音质绝佳,极富感染力,在存世唐琴中音质属上乘,也恰好印证了杨宗稷对它的高度评价:“声音绝佳”、“可谓凤毛麟角矣”。

4、藏品故事

前世:鬼斧神工雷威造

大唐开元二年(714),在遥远的西南蜀地,一个叫雷威的匠人拂去了琴身上的木屑,一张新琴即将完成。

这是一张落霞式的古琴,琴通长124.8厘米,额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两肩之间最厚处厚度为5.4厘米。琴身两侧边沿云纹起伏,犹如天边连绵的云霞。待油漆干透,丝线安好,雷威一挥手,琴音似钟磬金石,通透清婉,是张好琴!于是,他拿起刻刀,在琴腹的龙池中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

雷家世代造琴,其中以雷威最为著名。传说每当大风雪降临,他就酣饮浊酒,穿上蓑衣,戴上斗笠,跑到峨眉山的深林里,听树木的声音。如果其声连绵悠扬,就选作斫琴之材。

这张琴随后被命名为“彩凤鸣岐”。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北。“鸣岐”一词出自《国语》第一卷,说的是周朝兴起时,有凤凰在岐山上鸣叫。凤凰是一种十分吉祥的鸟,它身上有五彩的花纹。所以,“彩凤鸣岐”这样的琴名,应是一种吉祥的征兆,可能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琴的一种寄托吧。

今生:几经辗转浙博藏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转眼已是民国九年仲春,这一天,镇国将军毓朗(清末的军机大臣之一,光绪三十三年袭贝勒)来到北京城南的陶然亭公园。这里有座岳云别业,是他的友人、同为前清重臣的张百熙公祭之处。


杨宗稷

在他走进岳云别业大门的一刻,朗贝勒的心却忽然被拨动了一下,他听到了一阵疏落的琴声,正是古琴名曲《平沙落雁》。

朗贝勒是爱琴之人,他的爷爷、定敏亲王载铨是道光皇帝的宠臣,家中“行有恒堂”收藏的古玩丰富而珍贵,其中又尤以古琴收藏最为有名。但是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将定王府的收藏劫掠一空,其中就包括雷威所制的那张“彩凤鸣岐”古琴。

此刻岳云别业的琴音似曾相识,勾起了他的遐思。他循声望去,鼓琴者竟也是一位旧同事——杨宗稷。

杨宗稷在岳云别业抚奏的,是他几年前重金买下的雷公琴。当第一次看清琴上“大唐开元二年”的文字时,这位已经名动京城的琴家怅然唏嘘,仿佛一千多年瞬间急速流逝:“开元二年题名在,千二百载刹那空。”经过杨宗稷的调试,他发现此琴音色非同寻常,“一二弦如洪钟,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因此尤为珍爱。1914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民间称为“荷花生日”的这一天,杨宗稷为这张琴写了一首七言长诗,刻在琴背。

一曲抚毕,朗贝勒上前叙旧,同杨宗稷谈起20多年前家中流散名琴的往事。当他提到“彩凤鸣岐”四个字,杨宗稷一惊,急忙抱来刚收拾好的琴囊,褪下一截,赫然就是那张“彩凤鸣岐”!

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有感于时运造化之难料,杨宗稷在琴背刻下了这一段故事。

1932年,杨宗稷去世。在学生的介绍之下,他的一部分藏琴,包括杨宗稷最珍爱的“彩凤鸣岐”琴等,被一个叫徐桴的浙江镇海人收购。徐桴曾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经理处处长、浙江省财政厅长、上海市财政局长、上海市银行总经理、浙江省*委员等要职。他在镇海老家东南塔峙东岙建有一庐,取名“塔峙圃”,自号北峙塔主人。新中国成立后,徐桴的后人把藏琴捐献到了当地的镇海文化馆。1953年又移交给了浙江省博物馆(当时为浙江博物馆)。这些珍贵的古琴,躲过了战乱和十年浩劫,如今得以流芳百世,万古长存,让千万人共赏,真是琴坛一大幸事。

5、作者简介

雷威,唐代著名的古琴制作家,是唐代制琴名手四川雷氏中的佼佼者。伐松为琴,世称雷公琴。后人赞道: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

6、古琴简介

古琴又称“七弦琴”,顾名思义,它是七弦构成。今天所能见到的“古琴”,在约二千年前就基本定型,再早的“琴”,各种制不一,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证明,古琴定型之前还用五弦,定音与现在的古琴差不多。古琴还是古代人修身养性,自己弹自己听的乐器。

如孔子当年跟师襄子学琴,就成了一位难得的好学生和优秀的琴家,这则故事也为后人所称颂。它的演奏技法非常丰富,在右手八法,右手四法的基础上,加以种种变化与复合,发展出近五十多种不同指法,演奏者可使用一旋律奏出几十种不同的音色、色彩丰富,再现力强。

古琴的主要作品“梅花三弄”、“流水”、“醉渔唱晚”等。古人之说“琴、棋、书、画”中的“琴”即指古琴。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隋文帝时,文帝之子杨秀封为蜀王。杨秀酷爱琴乐,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间。”由于这位蜀王的喜爱和提倡,蜀地的制琴名匠辈出。至唐代,有许多官宦之家均曾大规模制琴。如当过20年宰相的李勉,就因“雅好琴”而大规模斫桐造琴,多至数百张。唐代古琴制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西蜀之地已成为制琴的主要基地,其中最为著名的家族就是四川雷氏。雷氏所斫之琴被尊称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在当时已经享有盛誉。雷家世代造琴,其中以雷威最为著名。

7、遗世雷琴

目前传世的古琴中,唐琴的数量不会超过20张,而雷威所作的琴尤为珍贵,一般称为“雷琴”或“雷公琴”。

今故宫博物院所藏“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等琴,可能就是唐代的雷琴。

雷威的遗世作品,还有“彩凤鸣岐”、“春雷”琴、“天风海涛”琴、“清风”琴等。

上一篇:雷公琴

下一篇:九嶷琴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