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塔下村

科普小知识2022-04-30 12:54:38
...

塔下村是一个中国典型客家村落。这里两座自南而北的蜿蜒大山,如巨臂揽住一道生机勃勃的峡谷,山中古木参天,碧绿如黛;竹林茂密,翠接云天;林阴深处,青气浮浮;淡淡霭雾,划出几道弧线,托出村落恍若蜃楼的起伏檐角。一道弯弯曲曲的山溪从峡谷中穿过,溪水快快活活地流淌,水色清明澄碧。清纯如酿的空气,让人嗅出许多逝去的年代,追寻历史行走的印记。

1、古村简介

塔下村隶属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位于南靖县书洋镇西部,是漳州著名的侨乡,也是首批15个中国景观村落之一。被誉为“闽南周庄”,这个村的历史悠久,建于1426年,现有300多户人家,土楼沿河而建,并非常均匀地分布在两岸,土楼形态丰富,有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还有围裙形、曲尺形土楼,最独特的是还有浙杭水乡模式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它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被誉为“塔下村鸟瞰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塔下村风光

2016年11月9日根据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公示,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历史沿革

元末明初,张姓入闽始祖张化孙派下九代孙小一郎偕妣华一娘由永定金沙蕉坑迁广东大埔,又迁至紧邻永定的马头背张屋坪。后移居平和小溪打铁,生二子,小一郎和长子留居小溪,华一娘携次子光绍迁回张屋坪,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肇基塔下,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谷,满山荆棘,他们辛勤劳作,经历代子孙的耕耘,逐步奠下基业。

3、地理环境

塔下村是一个中国典型客家村落。这里两座自南而北的蜿蜒大山,如巨臂揽住一道生机勃勃的峡谷,山中古木参天,碧绿如黛;竹林茂密,翠接云天;林阴深处,青气浮浮;淡淡霭雾,划出几道弧线,托出村落恍若蜃楼的起伏檐角。一道弯弯曲曲的山溪从峡谷中穿过,溪水快快活活地流淌,水色清明澄碧。清纯如酿的空气,让人嗅出许多逝去的年代,追寻历史行走的印记。

为敬奉先祖,德远堂。家庙后面是一片眉月形斜坡的草地,宛若天然地毯。草地连着一片葱郁的风水林,树林随着山峰向上延伸,直入云天,风吹林涛,气势磅礴。家庙前是一口半圆形池塘,塘中鱼儿遨游,庙宇疏影,给人增添了幽美的意境。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22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


塔下村风光

村中那条奔流不息的溪流,每天都把清澈和洁净送到家家户户,这条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溪流,建国前从村头到村尾只有三座木桥。若遇山洪暴发,木桥被冲毁,只相隔30多米宽的两岸村人便中断过往,后来在热爱家乡的侨胞资助下,溪流上建造了11座石拱、钢筋水泥桥,使两岸村庄衣带相连。小桥流水、土楼人家,把塔下村装点得分外妖娆。阳光灿烂的清晨,村妇们提着木桶,领着孩子,到溪边洗衣,把鲜艳的色彩和款款的谈笑声一起流进水里,闪闪烁烁。

4、古村文化

塔下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令人陶醉、神游。在那里,每一座土楼民居都以祖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以主厅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从而体现传统的敬祖睦宗、团结互助的美德。

张氏家庙德远堂已有400多年历史,1996年就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设计精致、古朴典雅的“二进建筑”,也留下许多民间艺人的杰作,让人从中体味出神奇的文化魅力。其正面古式牌楼上是彩色瓷片镶嵌的双龙戏珠,形象栩栩如生。屋脊上的各色瓷片剪黏的浮雕,有三国志、八仙、封神榜等历史流传人物;有龙、虎、狮、麒麟、凤凰、雉鸡等珍禽名兽;有牡丹花、山茶花、兰花、菊花等花草。百兽争鸣,百花争艳,构图精巧,形神兼备。殿内雕龙画凤,木石装饰富丽堂皇,别具风格。大殿横梁上镌刻着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大厅两边红柱上写着清太守张翱作的取材于张姓家族历史名仕的一对长联:“得姓由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束力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旅派,扬名显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忍书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上下联78个字嵌入“一至十百千万亿”数列,含14个典故,其中“忍书百字”是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的家范。德远堂前竖立的石龙旗杆,阴镌姓名、世次、功名、年代科次、官衔品位爵位及立石龙旗杆的年代等文字。文官的石龙旗杆顶端饰物多雕毛笔锋,武官则镌坐狮,给人以静穆、严肃、荣耀的感觉,成为一道稀世罕见的文化绝观,人若身临塔下,就能领略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

5、建筑特色

随着家族的兴旺,人口的增长,原来居住的土茅屋已不适应聚居需要,特别是闽西南一带山高林密,盗匪猛兽时有出没,民系之间和村落之间的争斗也时有发生,于是,张姓族人沿着沟谷两旁,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御等功能于一体的围合型土楼建筑。


塔下村风光

最早的土楼福兴楼建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为七世东崖公所建,以后又陆续建造42座土楼,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等,这些土楼沿山溪呈长形摆布,高大雄浑,气势恢宏。清末后,由于地理环境所限,张姓族人在沿溪两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楼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径,被几百年先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细雨轻烟,闪出柔和的光泽。

6、长寿之村

塔下是南靖县第一长寿村。这个山明水秀的“世外桃源”犹如一片清净乐土,民风淳朴,孝敬、供养老人蔚然成风。村里设有老人协会,经常组织老人开展吹拉弹唱、下棋垂钓等活动。海外乡亲回来探亲也向全村老人发红包,并设立敬老基金和福利基金,定期向70岁老人赠送长寿金。现全村1600个人口中,60岁以上的就有220多人,其中80—89岁的30多人,90岁以上的3人。近20年中全村有6位百岁人圆瑞。1999年去世的李香英寿达108岁。退休老教师张尧耕介绍说:环境优美、素食为主、热爱劳动、子孙孝敬是塔下村老人普遍长寿的秘诀。村里群众吃的是大米、甘薯、芋头和蔬菜,喝的是高山流下的泉水和土楼里的井水;劳动人家长期风里来雨里去,练就了一身强健体格,他们不贪图非分,心绪保持安定,故而长寿。张尧耕虽80好几高龄,但他依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经常写些介绍当地风土民情的文章在报刊发表,生活过得其乐融融。

7、特色风光

塔下村的夏天,萤火虫如万千灯火在空中摇曳。塔下村尾1公里处,生态保护较为完整,大量萤火虫在此居住,是福建萤火虫规模聚集比较大的地点之一。在2014年6月,塔下村正式推出萤火虫观光景点,短短几天就吸引了大量内外地游客来此观赏摄影这美丽的萤火虫。在这宛如童话王国般的塔下观光萤火虫,如同回到少年时代,无忧无虑地与同伴在乡间嬉戏,是个还原童真,摄影爱好的好场所。

8、地方特产

塔下村茶叶有安溪铁观音、毛蟹、梅尖、乌龙等品种,后每年精制铁光观音等名茶出口新加坡.在新加坡,塔下出产的铁观音罐茶享有“七泡有余香”的美誉。


古村风光

9、特点美食

芋包,即以糯米为原料,蒸熟后,倒出摊在簸箕上凉开后,加入红曲、酒饼,然后装入大缸中,倒入一些冷开水,然后把缸盖好,让其发酵,三、五天后,便可用竹筛斗和纱布压进酒饭中压出原汁,香浓袭人,甜醇可口,但酒精度很底,据称:“红酒三碗不醉人“。塔下客家人还制作一种“禾米”,年节时上餐桌或敬祖敬神及款待客人。“禾米”,以当地特有的禾米稻种产出的禾米(不软不硬的米质),及粳米为原料,蒸熟后趁热倒进石舂臼舂成团,然后切开搓成条状,再切成小块,或搓条竹筷子粗细,寸来长,扭成“8”字形,配以虾皮、冬笋、葱蒜、酱油后热炒,香软可口。塔下客家人还喜欢吃自家制作的“麻糍”(即糍粑),以精选糯米为原料,蒸熟后趁热放进石臼中捣成粘团,然后用手捏成小圆团,沾上糖麻,香甜滑润,十分可口。


芋包

客家人至今年节时仍有制作“麻糍”,有客来访,总热情请吃“麻糍”。塔下村民日常饭食为主。番薯、芋头是村民的副食,广种在田头地角,勤劳的村民总能获得满意的收获。薯、芋在灾年能抵半年粮。芋也作为菜肴,咸酸菜煮竹笋,煮菜豆,煮猪肉,白吃不厌。自种的蔬菜是村民的主要菜谱,粗茶淡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村中多有健康长寿的老人。三十多年来就孕育着九位百岁老人,现健在的还有两位。

10、主要景点

德远堂

为敬奉仙祖,弘扬祖德,塔下张姓族人于明朝后期在村庄东面山坡、肇基始祖原住地上建造了“张氏家庙”德远堂。德远堂坐北朝南,背靠青山,面向溪流,设计精致,古朴典雅,属于“二进建筑”。


塔下村一景

这座祠堂是目前中国可见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筑之一。正面古式牌楼书写着“张氏家庙”四个大字,上有彩色瓷片剪接镶嵌的双龙戏珠,形象栩栩如生。步入牌楼,穿过庭院,便是主殿,正中悬挂一块大横匾,上书“德远堂”三个镏金大字。前厅屋檐下两侧浮雕出传统名戏人物。大门两边各摆着一个大石鼓,石鼓屏风穿凿雕刻着二十四孝传统人物塑像。屋脊上的各色瓷片剪黏的浮雕,有龙、虎、狮、麒麟、凤凰、雉鸡等珍禽名兽;有牡丹花、山茶花、兰花、菊花等花草。百兽争鸣,百花争艳,构图精巧,形神兼备。殿内雕龙画凤,木石装饰富丽堂皇,别具风格。大殿横梁上镌刻着宋代朱熹的警世名言:“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大厅两边红柱上写着清太宗张翱作的取材于张姓家族历史名仕的一对长联:“得姓由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旅派,扬名显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忍书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上下联78个字嵌入“一至十百千万亿”数列,含14个典故,其中“忍书百字”是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的家范。大殿正中镂着精致的大神龛,排列自开基始祖起列祖列宗的神位。

德远堂前是一口半月形的池塘,塘中鱼儿遨游,庙宇疏影,给人增添了幽美的意境。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23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德远堂后面,一片葱郁的风景林,随着山峰向上延伸,直入云天,风吹林涛,气势磅礴。

土楼

塔下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其实塔下并无塔,只是张氏子孙为了纪念开基祖华太婆从原住地马头背踏下山来到此地,在客家话里,“踏下”与“塔下”谐音,所以就有了后来的这个名字。那时塔下还是荒山野岭,荆棘遍地,张氏家族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作,家族逐渐兴旺,原来居住的土茅屋已不适应聚居需要,于是在沟谷两边建造土楼。最早的福兴楼建于明代崇祯四年(即1631年),后来又陆续建造了42座土楼,有方形、圆形、围裙形、曲尺形等,这些土楼沿山溪呈长形遍布,千姿百态,气势恢宏。清朝末年,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塔下没有土地建造大型土楼,张姓族人便因地制宜,在沿溪两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了一座座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脚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的奇妙景观。在塔下土楼群里,最具特色的应该是裕德楼。前半楼高四层,一个楼厅,两部楼梯,跟一般土楼没什么不同。奇怪的是后半楼,有三层楼那么高,却只有一堵半月形的夯墙,上面盖着护墙瓦,其余什么也没有,人们形象地把它叫作“围裙楼”。塔下还有一处奇观,就是张氏祖祠的德远堂,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正面古式牌楼上是彩色瓷片镶嵌的“双龙戏珠”,屋脊上用各色瓷片粘贴的浮雕,有三国志、八仙、封神榜等历史人物,有龙、虎、狮、麒麟、凤凰、雉鸡等珍禽名兽,有牡丹、山茶、兰花、菊花等名花异草,百兽争鸣,百花争艳,构图精巧,惟妙惟肖。堂前一口池塘边耸立着二十根石旗杆,如一片石林,这是表彰科举登科的族人,文科顶端是笔,武科顶端便是刀。石旗杆高耸入云,庄严肃穆。如此密集的石旗杆,在闽西南土楼乡村中首推塔下,可见塔下确是人杰地灵。

11、相关人物

张荣汀(1896~1973年),书洋塔下人,是南靖华侨企业家、南靖县茶叶生产奠基人、曲江中学创建者

张荣汀童年家境贫寒,只读六年私塾。21岁到荷属泗水谋生,开设永川公司,经营白糖。尔后到新加坡,开设南庆有限公司、丰太茶庄,其茶庄规模誉冠东南亚,是最早在南洋经营茶叶的南靖人。张荣汀致富之后,为家乡亲人提出发展茶叶生产的长远设想。民国35年(1946年),他在给家乡亲人的信中说:“吾村地处山区,有土便有财,能种植,何患穷也。若能组织大众垦植茶山,汀当作为资助之后盾。”此后,他给塔下村大坝标宸公学基金保管委员会陆续汇款15万元。同时,将多年来积累的茶叶知识,一一奉告乡亲,并经常选寄有关栽培茶叶的书刊杂志,还通过各种关系,从安溪引进茶苗。当乡亲有人欲把资助款拿去置田业收租谷时,张荣汀连致数函,指出:“种植茶叶是慢性投资,需五年方可收益,应刻苦耐劳,以坚韧之精神开垦耕耘,定有成功之望”。在他的谆谆诱导和鼓励下,乡亲们全力开发茶山。从1949年初开垦茶山30亩开始,至1990年止,张荣汀所创办的广达茶场茶叶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年产量10余万公斤;果园700多亩,年产量75万余公斤。仅茶果两项,当地群众每人年均收入500多元。


塔下村风光

*成立后,茶场按照张荣汀的意见,精心培育2000万株茶苗,援助曲江、石桥、板寮、书洋、田治、枫林、天岭、上汤、南坑、高港、金竹、葛竹、霞峰以及永定县高头、广东饶平等184个乡、场、村和个人,同时义务培训150多名茶叶管理技术人员。从此,南靖茶叶生产迅速发展。

1984年全县茶叶年产量达38.5万公斤,成为龙溪地区茶叶主产区。张荣汀不仅重视家乡的实业开发,而且关心智力开发。1954年12月,他写信给茶场负责人,建议在已倒塌的曲江嘉煌中学原址,重建曲江中学。茶场负责人召集有关人士,成立曲江中学建校委员会,制订建校方案,绘制图样函复张荣汀。

张荣汀接信后立即捐资6万元,并发动同乡侨胞张顺畴捐献5万元,张庆类捐献8000元,在嘉煌中学原址兴建曲江中学。校舍落成前夕,张荣汀携其夫人专程回乡,观看校舍建筑和茶山发展情况。曲江中学开办至1990年,已培养初、高中毕业生3500多人。1973年,张荣汀病故于新加坡,享年77岁。

张荣汀爱国爱乡的善举,多次获得省、市、县各级党政的赞扬。1984年10月,龙溪地区行署追认他并颁发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一等奖。南欧村乡亲于1985年6月20日,在塔下张氏德远堂祖庙前,为他树石龙旗永留纪念,旗身携刻着:“荣汀公造福桑梓,捐资垦植创办广达茶场,倡建曲江中学,困难时期进口粮油赈济乡亲,功德无量”。同年12月,塔下村乡亲为他建造“荣汀亭”,立碑纪念。

上一篇:片角镇

下一篇:五星街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