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牛肉干
西乡牛肉干,是陕西汉中市西乡县特产,是陕南西乡县传统名贵的清真风味食品,于明清年间已享誉西北,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1、简介
西乡牛肉干始制于清朝晚,生产历史已逾百年,向以色红、味酥、清香、可口、耐储存,销路广,风味悠长而驰名省内外,是城乡不可多得的节日佳肴。
2、地理环境
西乡牛肉干
西乡牛肉干,素有牛肉补气,功同黄芪之说,据史料和县志记载,西乡牛肉干始制于清同治年间,生产历史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它选用的是地道西乡镇牛的腱子肉,经过腌、烤、熏、烘干等程序加工而成。以色红、味酥、清香可口、耐储存,风味悠长;是当地传统名贵的清真风味食品。
3、地理标志保护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2017年第117号公告,批准陕西省西乡牛肉干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4、历史由来
西乡牛肉干
西乡牛肉干始制于清同治年间,生产历史已逾百年,选用西乡镇牛的腱子肉,经腌、烤、熏、烘干等程序加工而成。向以色红、味酥、清香、可口、耐储存,销路广,风味悠长而驰名省内外,是城乡不可多得的节日佳肴。且远销港、澳地区,1981年曾获陕西省优质食品称号。
西乡牛肉干是传统名贵的清真风味食品,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它除了具有一般饮食的功能外,还具有任何其它饮食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能。
在西乡众多牛肉干中,西乡县信一清真肉制品厂法人,也就是西乡牛肉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穆欣研究开发的信一牌牛肉干当属最为著名。信一牌五香牛肉干、酱香牛肉干、金丝牛肉干、麻辣牛肉干、茶香牛肉干等五大系列30多个品种,以品质纯正,营养味美而赢得各方消费者喜爱和好评。
5、制作方法
牛肉干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诗经》和《礼记》两部古籍中就有记载,不过古代牛肉干的制作简单。西乡牛肉干的制作、腌渍工艺远比古代讲究多了。西乡牛肉干选料讲究,操作严谨,制作精细。原料取之于当地特产的优种黄牛“西镇牛”的前后躯之主要肌肉群,即选择肌腱和精肉,剔出筋等结缔组织,切成条或块,经盐渍,加香料与名贵药材和成的调料,烘烤而成。西镇牛肉质鲜嫩,脂肪分布均匀,味美色鲜,内含水分较少。肌腱部分富有弹性,是省标“麓鳞牌”牛肉的惟一原料。
西乡牛肉干
1、取皮整形
取当地特产的优种黄牛“西镇牛”的前后躯之主要肌肉群,即选择肌腱和精肉,取掉油皮,剔去筋等结缔组织,切成条或块。洗去血污,沥净水分。
2、腌制烘烤
将整形沥净后的牛肉加食盐,并用适当的调料,均匀撒抹在肉块上,放入溶器淹制。因季节不同,以腌透入味为准。夏季24小时,冬季2—3天。腌后肉块加压排水,上炉烘烤成半成品,烘烤时以树枝树叶,木碳或红外线烘箱烘制。炉温保持在70—80℃,3小时后将炉温降至多50℃取出,以温水刷洗,肉干表面咖啡色。
3、配料煨煮
将半成品肉干放入留宿汁(百年老汤)锅中用文火煨煮。汤内加入各种佐料:桂皮、八角、生姜、花椒、葱段、食盐、草果、小茴香等。汤水以淹没肉干为度,先急火烧开,后小火文煮,到熟而不烂,香气四溢时(一般1.5—2小时)即可出锅凉干既为成品便可包装。
6、特点
煮好的牛肉干颜色红润鲜嫩,呈红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红色,切面带光泽,香味芬芳,瘦而不柴,酥而不绵,咸淡适中,余味悠长,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久贮不坏。其含蛋白质高达65%~87%以上。为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能补脾益气,益五脏,养精血,强筋骨,素有“牛肉补气,功同黄芪”之说,具有一定的食疗作用。西乡牛肉干自古誉满三秦,是酒宴、款待宾客和旅游的方便佳肴,又是馈赠亲友的珍品。此外,在煮好的牛肉干表面涂上香油,冬季可存放二三十天,贮存、携带、食用十分方便,是佐餐下酒的必备美食。
1981年以来,连续被评为陕西省优质食品。
1983年中商部食品评比中,总分超过部颁标准。
7、主要价值
西乡牛肉干
牛肉干生产可追溯到明初,延续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为中华民族民间饮食文化的延续起到了巨大作用。西乡清真牛肉干,素有“牛肉补气,功同黄芪”之说,自古便誉满三秦,传承至今。
2、文化价值:
牛肉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我国食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因所处地域不同,形成了同中有异的饮食奇趣和特点。清真牛肉干更趋于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观念。对挖掘饮食文化内涵,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工艺价值:
牛肉干生产工艺流程较为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食品类生产难以比拟的。这些生产技艺是少数民族长期的智慧结晶,且难以为现代化技术所替代。它蕴涵着丰富的科技基因,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4、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牛肉干是西乡县回民的主要支柱产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牛肉干的发展,解决了当地相当数量的人员就业问题。全县有回民4000多人,从事此业1000多人,汉民涉业人员1000余人。其次,牛肉干原料取自畜牧业产品,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其三,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畅销省内外,并可大量出口创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