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花桥

科普小知识2022-06-30 14:18:37
...

花桥是侗族的一种艺术建筑,花桥的全部桥身都是用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铁钉和铁部件,结构极为合理。他们还在桥身上建起一个长廊式的建筑,把桥身完全遮盖起来。长廊上有供过路人休息的长凳。因为人们可以在桥上避风躲雨,所以花桥也被人们称为风雨桥或长廊风雨桥。另外在四川省、宁德市、武汉市、武穴市、昆山市等地都有以花桥为名的小镇。

中文名:花桥

又称:风雨桥、长廊风雨桥

类别:建筑

类型:桥梁

民族:侗族

分类:亭阁式和鼓楼式

1、简介

花桥是侗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精华。侗族人民在环绕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过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花桥。

从结构上花桥可以分为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桥面上有亭阁式建筑的是亭阁式花桥,这种花桥在侗族地区是常见的。在比较宽阔的河面上,往往在大桥长廊上加盖3至5层的四檐四角的鼓楼式建筑,这便是壮观的鼓楼式花桥。

2、各地美丽花桥

桂林的花桥


美丽的侗族花桥

花桥位于七星公园小东江与灵剑溪汇流处。据《静江府城图》石刻的绘制,宋代已有此桥,石砌五孔,桥式和桥亭大致与当代的水桥部分相同。花桥多有易名,宋代,因建于嘉熙间,名嘉熙桥;明代,以附近花木繁茂,更名花桥;清代,因东端有小山平坡突起,形如柱,改名为天柱桥。

元末明初,该桥被洪水冲塌。明景泰七年(1456),桂林知府何永全在原来的桥基上“架木为桥”。嘉靖十九年(1540),靖江安肃王妃徐氏,重修为现存的四孔石桥,同时增旱桥6拱,以加强排洪。桥分东西两部分,东段为水桥,长60米、宽6.3米、高8米;西段为旱桥,长65.20米。1965年整修时新增一孔为七孔。平常两江之流从水桥缓缓南去,汛期洪水则从旱桥排泄。整修后,桥亭及旱桥勾栏均改为混凝土结构。

花桥自古景色迷人,山光水色,幽雅绮丽,让人心旷神怡。北望花桥,水桥四孔与倒影,通圆如四轮明月,有“花桥虹影”美誉,甚为壮观,在这里,有月看水中映月,无月看桥孔影月。四孔临水,圆月可数,正是:花桥常有月,慧眼数团圆。

地坪乡的花桥

位于贵州黎平县地坪乡的花桥,横跨在美丽的南江河上,桥身长约70米,宽约4米,距水面高8米。桥上建有三座桥楼,中楼高约5米,是一座五重檐四角攒尖顶的鼓楼,顶上安装有葫芦宝顶,桥两端是三重檐歇山顶高约3米的鼓楼。桥翼角巧装套兽,横廊顶脊装饰泥塑鸯鸯、凤凰。廊内两侧绘有侗

族风俗画和花鸟山水画,形象生动。桥北端配建一座高约9米的六角攒尖顶的风雨亭。亭中常住着一位老人,他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在这里沏上茶水,供来往行人饮用。桥的柱头上挂着一捆捆由热心的侗族妇女扎制的草鞋,为行人提供方便。隆冬季节,寨里的人还轮流挑柴来生火,供行人歇息时取暖。这些暖人的情意,显示了侗族人民乐于助人,热情待客的美德。

芷江侗族自治县的花桥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有一座现今中国最大的风雨桥,名龙津桥。这座横卧在舞水上的风雨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400多年来经过多次损毁和多次重建,一直是湘黔公路的交通要塞,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的繁华之地,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1998年初,为恢复这一历史名胜,开发旅游资源,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县*决定重修龙津侗乡风雨桥。1999年初,正式动工修建龙津桥;1999年11月7日该桥竣工投入使用。新的龙津风雨桥全长246.7米,宽12.2米,人行道宽5.8米,人行道两侧长廊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使其不仅具有旅游观光、交通往来的功用,而且还是世上独一无二的风雨桥商业步行街,长长的桥廊上相隔不远就建有一座桥亭,一共是7座桥亭,中间最高的一座桥亭高17.99米。登上亭台可以观赏舞水两岸风光,河西巨大的建筑群是全国内陆最大的一座妈祖庙----天后宫;河东岸边是侗乡最大的吊脚搂群,远处群山叠翠,近处舞水飞溅,恰似一幅飘动的风光画。

上一篇:牛腿琴

下一篇:侗族打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