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端木赐

科普小知识2021-10-15 15:45:11
...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姓端木,名赐。汉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子贡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中之最慧者。子贡晚孔子31岁,就学于孔子,颇有造诣,自谓“闻一知二”。子贡善货殖,家累千金。常驷马束帛,来往于诸侯之间,使孔子之名,扬于天下。 

中文名:端木赐

外文名:DuanMuCi

别  名:子贡

国  籍:中国周朝(春秋末期)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卫国黎(今河南鹤壁市浚县)

出生日期:公元前520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456年

职  业:政治家、商人、外交家

信  仰:儒家

主要成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鲁国、卫国之相、中华儒商第一人、中华儒商始祖,儒商文化创始人。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

代表作品:《越绝书》

历史典故:万仞宫墙,过犹不及,富而好礼等

后人称谓:黎侯,黎公,先贤端木子

注  音:ㄉㄨㄢ ㄇㄨˋ ㄘˋ

1、人物生平


端木赐

端木赐,字子贡,孔子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有趣是后人大多知道孔子有个十分得意门生叫子贡,却不知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在成为孔子弟子以前经商曹、鲁间,富至千金。在端木后人看来,他们的始祖子贡绝对是孔子举足轻重的弟子,因为他为孔子的讲学,周游列国提供了大量的经费。 

子贡可以称得上是儒商鼻祖,做生意了得。《论语先进》云:“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安贫乐道,老挨穷;子贡则为命运抗争而经商,行情看得很准。 

子贡思路敏捷,理解力强,能说会道,被孔子称为“言语”科的高才生。《史记》记载:田常欲于齐伐鲁,夫子惧家乡遭荼毒,责成众弟子阻挠其事,子路率先请命,为夫子所止,其后子石、子张请命,皆为夫子否决,惟独子贡请缨为夫子所允。子贡不辱使命,辗转于齐、鲁、吴、越、晋之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端木后人说起这段历史都会觉得脸上有光,自己始祖舌战于五国之间,那是何等的胸襟和胆略。 

世人多数认为,孔子所以名扬天下,很大一部分得力于子贡的宣扬。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晚年居齐,直至终老。至此端木姓氏就在齐鲁之地繁衍生息。

2、历史文化贡献

一、首开纵横家之先河


端木赐

子贡具有“能言善辩”的先天才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由于子贡具有能言善辩的先天素质,他又有“得素衣缟冠,使其两国之间,不持尺寸之兵,升斗之粮,使两国亲如兄弟”(《韩诗外传-卷九》)的外交理想,再加上孔子对他的培养,使他很快成为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取得了一个彪炳史册的外交胜利。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弟子“在陈绝粮”时,孔子派子贡至楚国求楚国出兵营救,结果是“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外交方面的才干,当时有口皆碑。楚昭王说楚国的外交官没有一个能和子贡相比。公元前483年,齐国的田常作乱于齐,想先出兵伐鲁,子贡为免除孔子怀国之忧,自告奋勇出使齐、鲁、吴、越、晋等国。他攻心为上,说齐伐吴;投其所好,说吴救鲁;设身处地,说越攻吴,鼓动晋侯,备战吴军,结果吴军在攻晋中大败,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乘势伐吴,灭了吴国。灭吴三年后,越国称霸东方。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这一历史事变:“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这一纵横捭阖的外交谋略、见其类、得其情、御其志的才智和飞钳、转丸的游说艺术,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是当之无愧的纵横家的先驱,战国策士的楷模。”(《鬼谷子全书-中编》)

二、经商致富,成为儒商始祖

儒商是受儒家思想的商人,孔子开创了儒学,而子贡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孔子门下,“七十子徒,赐最为饶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富翁同时又是学者,应当首推子贡。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工商业开始兴起并逐步走上繁荣时期,此前那种宗族公社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模式,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然状态已土崩瓦解,具有丰富的学识,新颖的思想,出众的口才,谦虚的品格和不甘平庸的进取精神的子贡,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投身商海,大展身手。孔子称赞他“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论语-先进》)。“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论衡-知实》)。子贡到各国做买卖,往往和“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抗礼”(《史记-货殖列传》)。这就是说,他做买卖需要进见诸侯时,各国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礼节来会见他,可见子贡的富有和声望达到了什么程度。子贡虽然家累千金,但他“富而不骄”、“富而好礼”,《吕氏春秋》、《说苑》、《孔子家语》等典籍都记述了子贡自己掏巨资,赎回一批鲁国奴隶的善举。可见,子贡是一个“愽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的儒商。

三、极力推崇儒学,使孔子名扬天下


端木赐

司马迁说:“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史记-货殖列传》)。这就是说,在传播儒家理论和政治主张方面贡献最大的,当为子贡。一部忠实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凝聚儒家思想精髓的巨著《论语》里,涉及子贡的记载就达38处,居众弟子之首。并且有9处为子贡独立成篇的精辟言论。孔子的学说,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一些人毁谤和贬低,孔子本人也常遭厄运,关键时刻,子贡总是挺身而出,捍卫孔子的学说,这在《论语》、《孔子家语》等典籍中都有记述。

子贡是孔子周游列国的财力支持者。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所用基本上是子贡负担的。“孔子和大商人子贡生活在一起,至少是子贡做买卖,供给周游列国的孔子和同门”(吴慧:《中国古代商业史》)。没有子贡财力上支持,孔子周游列国是难以进行的。

由于子贡在宣扬儒家学说上出了大力,所以后人说子贡有“亚圣之德”(《三国志-吴书-诸葛滕二孙濮阳传》)。司马迁这位惜墨如金的大史学家,他在《史记》中,记载亚圣孟子仅用了215个字,而记载子贡近5000个字,可见子贡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历代封建官府在尊孔祭孔时,也给子贡祭祀和封赐,并对子贡也不断追加谥号,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黎阳公”,旋又改封为“黎公”。封建帝王及其官府看重的只是子贡的言行对宣扬儒家思想和维持封建秩序的一面,对子贡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造成这种局面的成因主要是逐步抬头的重农抑商思想和后世儒者义、利分离观对子贡的经商行为进行压抑贬。历史上,儒家在如何对待利的问题上,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孔子“罕吉利”,说过“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之类的话,但并不反对重视百姓的实际利益,主张给百姓实际利益。但是,后世儒者逐渐产生了讳言利,排斥利的倾向,《孟子》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他将义利完全对立起来了。宋代理学家则只承认仁义道德的精神作用,完全否定物质利益的作用,将孟子的“贵义贱利”说推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极端。孟子用后儒们将“义”,与人的物质利益相剥离,直接刺激,助长了中华民族价值观系统中唯心倾向的分蘖、疯长,致使形成了“士不言利”、“文不经商”的局面。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之下,以经商致富著称的子贡显然要受到一定的压抑贬损。

子贡这位儒商始祖、“世界外交史上第一个进行穿梭外交的人物”(《鬼谷子全书-中篇》)的出现,不仅是淇河文化史的骄傲,他的经商理念、外交谋略、诚信价值观和尊师敬长的精神,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天,仍然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在上世纪末曾预言:对子贡的研究“不久的将来可能居于孔门研究中心”(井上靖《孔子》)。

3、人物故事

子贡尊师


端木赐

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子贡尊师的故事,也很感人。一次,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

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子贡问道

人的才能和德行,自古以来就少有能十全十美的,人如果有长处,也必定会有短处。倘若用其长处去弥补短处,那么,天下将没有人不被使用;倘若苛责人的短处而舍弃其长处,那么,天下人都将被弃而不用。再加上人的感情各有爱憎,旨趣各有同异,即使是像伊尹、周公这样圣明的人和象墨翟、杨朱这样的贤能者,如果去征求众 人对他们的意见的话,谁能免去受讥刺和遭疑忌呢?

子贡向孔子问道:“邵阳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啊。”子贡又问:“乡里的人都憎恶他,这个人又怎样呢?”孔子说道:“也不行啊。最好是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而乡里的坏人都憎恶他。”这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意趣 定相反,小人的憎恶君子也就象君子的憎恶小人 一样。要想究明真实的情况,取决于慎重地听取反映。听取君子的话,就废止了小人的邪道;而听取小人的话,君子的正道就会消亡。

子贡赎人

一切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道德,都是伪道德。真正的道德就像空气那么重要。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翻译: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子贡赎人”自损财物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孔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其实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鲁国君主为子贡之举树为典范—大肆通报、嘉奖、宣传乃至全国推广,会有什么后果?一、社会表面的道德标准提高了,人人都表态向子贡学习;二、道德水准的实际状况其实滑坡了,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取国家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个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呢?

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的东西。这是佛家的悟道之言。因为无数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韩诗外传》

子贡善于言语,《韩诗外传》记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齐景公(在位58年。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问子贡:“您的老师是圣人,他的学问有多么大呀?”子贡说:“这我可没法说明。我跟着老师学习,譬如渴了,就拿起杓子、壶子到大海里取水喝,直到喝饱为止,哪里会知道大海有多么深呀!”齐景公微笑着说:“您对您的老师有所夸张吧?”子贡说:“不是夸张,恐怕我说得还很不够。对于我老师来说夸张与不夸张都没有什么用。如果我去夸他老人家,就好比用两手捧土去增高泰山,这对泰山来说,能有多少益处!如果我去毁谤我老师,又譬如用手去挖泰山的石头,却也无损于泰山的高峻。”

4、姓氏源流


端木赐

根据端木族谱记载,子贡死后,他的后代因子贡树敌太多,一部分后人为避家仇,改“端木”姓氏为“端”、“木”。汉东平太守木宠,为避难亦改“木”为“沐”。 

秦时,为避焚坑之祸,一部分后人改姓“贡”。迄明之世,朱棣(燕王)与惠帝允炆争位,兴兵攻破南京,残杀无辜。朱棣夺权登位为成祖,国号永乐,欲迁北京建都,威命累官学士方孝儒写诏布告天下。方孝儒威武不屈,抗旨不写,破口辱骂,被判死罪,祸及十族。时汉石桥端木泰拜明室镇殿将军,为方孝儒案株连。泰兄弟五人皆背井离乡,各奔其程。端木泰孤奔南乐县隐居,其弟端木庆迁逃东昌府(今聊城西王乡端庄),其兄端木荣避难西迁赵王河畔定居,隐易林姓,为林家集,今简化为林集。 

所以,端氏,木氏,沐氏,贡氏及山东部分林氏都是子贡后裔。另一方面,“端木”姓氏的分化也大大地削弱了端木姓氏的人丁数量。 

北宋灭亡后,有端木子贡后裔随着移民大潮,避乱南方,凄凉过江,定居南京,现江苏,长江三角洲一带很多姓端木的大多是那时的后人,抗日战争时,一部分子贡后裔避乱上海。两千多年来,端木家族算是颠沛流离,端木氏后裔的祖祖辈辈们就跟着这股大潮,来到了南京,但还继续“漂泊”。明末,端木氏六十六代本华离开南京,迁入浙江,在风景秀丽的丽水市青田县定居。端木本华也就是青田端木家的先祖。

5、相关遗址

端木书台

端木书台位于江苏省第二大水库、赣榆县内的小塔山水库拦洪大坝西端的子贡山上,是一块圆滑平整的大石,据《光绪赣榆县志》记载:从明代起,端木晒书台即为“赣榆八景“之一。

相传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在山上建端木书院(已毁),万松山更名为子贡山,晒书石被称作“端木书台”。春秋时期,天下分裂,各方诸侯争相称霸,连年征战,烽火狼烟。当时的鲁国非常弱小,为邻国所虎视。有一年,齐国欲兴师鲁国,鲁国上下惊动。鲁国虽小,但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却诞生在这里。孔子桃李满天下,其中有一个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的卫国人,能言善辩,有着卓越的外交天才,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为解除困难,孔子派子贡去齐国游说。

子贡不辱使命,挑起了吴齐两大国之间的战争,“止吴霸越,乱齐存鲁”,途经万松山,见山谷中云雾缭绕,山上松涛翻滚,乃乘兴一游,景色宜人,于是豪情大发,取笔记思,却不知天意不美,忽降大雨,子贡败兴而归。此时,天空突然放晴,彩虹半挂。惊奇之中却发现刚才端坐之石已滴水不存;子贡更加惊奇,便将湿书放置其上,书顷刻间干燥如初,于是世间多了一块奇石——端木书台。

子贡手植楷


子贡墓

在今山东曲阜孔林中尚留有子贡自南方移植到曲阜的楷木,以表达子贡在老师孔子去世时不再其身边的歉意。

孔子去世时,子贡正在南方,听到消息后,带着南方特有的树种回到曲阜,并祈愿“如果老师肯原谅他,就请让此树活下来”。后来,楷木果然活了下来,并在曲阜大量生长,也延伸出了楷雕技艺。

此树今天只留有部分树干,前有康熙皇帝手书的御碑题“子贡手植楷”,曲阜人读“楷”为“皆”音,也是为了纪念子贡的孝心“天下人皆应效仿”。

子贡墓

子贡墓位于子贡故里,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墓址在浚县县城外东南五里许的东张庄,坟茔前是人民*竖立的大型青石质墓碑,刻着“先贤子贡墓”,字体端庄凝重,显示了浚县人对家乡这位先哲乡贤的尊崇之情。子贡墓址今存《改正先贤黎公墓祠记》碑。碑文楷书。正文20行,满行72字。雕龙碑首,通高490厘米,碑版高340厘米,宽94厘米。明万历二十二(1549年)春二月立石。浚县知县宁时镆撰文,大理寺左丞、前京畿道监察御史、邑人赫瀛书丹,前奉议大夫、四川龙安府同知李一经篆额。现在的子贡墓系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大宗世系

先祖 

传说时期

世祖黄帝

世祖昌意

世祖颛顼

世祖称

世祖卷章

世祖吴回

世祖陆终

世祖季连

世祖附沮

世祖穴熊

西周至春秋时期

世祖 鬻熊,仕于周,为文、武师。

世祖 端木典

此段世系失考

10世祖 端木舒,智勇绝伦,随平王东迁。

9世祖 端木彻,周大夫。

8世祖 端木缄,周大夫。

7世祖 端木适,周大夫。

6世祖 端木迟,周大夫。

5世祖 端木容

4世祖 端木宿

3世祖 端木广单,卫献公聘为客卿。

2世祖(祖父) 端木丕

1世祖(父亲) 端木巨,仕卫灵公。

本人

端木子:端木赐,字子贡

后裔

1世孙(儿子) 端木炅,仕于齐为卿相。

2世孙端木叔,藉其先赀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宾客在庭不绝,声乐奉养之余,散之宗族邑里,不为子孙留财。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施者,相与赋而藏之,反其子孙之财焉。假干生称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

(以下的代数,都错了一代,都应该减去1才正确)

第4代 端木圻

第5代 端木静,仕于鲁为下夫夫。

第6代 端木乿

第7代 端木坚

第8代 端木煐

第9代 端木肇,避秦始皇焚坑之祸,去端字而姓木,隐于鲁。生二子:平、庚,长无后,以幼为宗。

第10代 端木庚,字子西,仍复姓端木,回原籍。

第11代 端木丛

第12代 端木敬

第13代 端木颖,贫而乐道,不慕荣利,教子有义方。

第14代 端木质,字舍文,汉博士,通五经,尤善《书》。

第15代 端木需

第16代 端木伟,生三子:诩、融、轩,长无后,以次为宗。

第17代 端木融,汉光武拜议郎。

第18代 端木岱

第19代 端木和

第20代 端木长

第21代 端木克勉

第22代 端木庠,字文序,才高博洽,为世大儒,与孔融并显于时,魏文帝屡召不就。

第23代 端木发

第24代 端木侃

第25代 端木从矩,晋举孝廉。

第26代 端木中,习儒业,见祖墓荒芜,率族人修理。生二子:智、敏,长无后,以幼为宗。

第27代 端木敏

第28代 端木炳

第29代 端木栋

第30代 端木韶

第31代 端木元震

第32代 端木昂

第33代 端木如松

第34代 端木良

第35代 端木修

第36代 端木欣

第37代 端木来麟,生三子:识、让、讷,长、次俱无后,后,以幼为宗。

第38代 端木讷,唐元宗时官中书舍人、紫薇郎。开元27年追封子贡为黎侯,因修祠墓。

第39代 端木祥

第40代 端木亮

第41代 端木硕

第42代 端木辂

第44代 端木范,多学善书,家赀巨万,重修祖祠宇,凡族中有贫乏不能婚葬者,皆资助之。又设学以教族中子弟,使无愧于先贤后裔。

第45代 端木肃

第46代 端木赫

第47代 端木嘉

第48代 端木度

第49代 端木整

第50代 端木高,宋政和5年都水使,孟昌龄至濬州凿大伾三山两河,建天成、圣功二桥。高请修专祠,从之,建祠浮山,使高掌管以供祀事。

第51代 端木杉

第52代 端木法祖

第53代 端木云程,生三子:璧、珏、珳,长无后,以次为宗。

第54代 端木珏,字双玉,好学多才,瑰玮倜傥,不拘细行,济困扶危,时人称为博济翁。

第55代 端木本

第56代 端木贞

第57代 端木存德,元文宗时为尉氏县儒学教谕。

第58代 端木郎,随父任,因留于尉氏县。

第59代 端木歆

第60代 端木坦

第61代 端木贲

第62代 端木甘棠

第63代 端木杰

第64代 端木大猷

第65代 端木铸,字宜范,善岐黄,寿百有五岁。

第66代 端木正,好学博古,兼精医学。万历间避寇乱,寄居济宁,衍圣公使主庐墓堂奉祀。

第67代 端木尚儒

第68代 端木文献,字叔尼,清顺治3年山东提学准给衣顶,奉祀生员入济宁州儒学。

第69代 端木秀,字子实,济宁州儒学奉祀生员。生四子:镒、晋、观、谦。

第70代 端木镒,秀长子,济宁州儒学奉祀生员。

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70代 端木谦,秀幼子,字吉六,号霁青。奉祀生员,入曲阜四氏学,主庐墓堂祀。每逢霍祭赴濬祭扫,见祠墓荒凉,呈大明府回濬修理庙宇,栽培树株。康熙38年,逢圣祖南巡,授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71代 端木派,康熙59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72代 端木本盛,字青万,乾隆15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生三子:元庆、元荣、元锦。

第73代 端木元庆,未袭卒,以次弟元荣为宗。 端木元荣,生子:毓振。

第74代 端木毓振,元荣子,字洪声,嘉庆7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75代 端木传诗,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76代 端木继敏,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第77代 端木广恕,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端木子奉祀官

第78代 端木昭琛,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民国3年改为奉祀官。

第79代 端木宪楷,字荫农,民国年间袭任奉祀官。

宗子

第80代 端木庆骐。

第81代 端木繁君,现任宗子。

第82代 端木祥波。

上一篇:全缓

下一篇:周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