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周礼

科普小知识2021-10-15 15:45:05
...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经典之一,乃记述西周政治制度之书,传说为周公所作,实则出于战国。全书有六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早佚,汉时补以《考工记》)。六官分别为天、地、春、夏、秋、冬,显然是为了合天地四时之数。天官掌邦治,地官掌邦教,春官掌邦礼,夏官掌邦政,秋官掌邦禁,冬官掌邦务。六官之下又各有属官,是谓百官。其中,天官乃王之辅弼,为六官之首,百官之长。如此层级分明,职能完备,显然带有某种儒家理想色彩,历代建置六部皆循《周礼》,《周礼》亦因此而往往成为后世托古改制的思想武器。

1、简介

《周礼》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

《周礼》规定,全国的最高土地所有权属于王(天子)。千里王畿为王直辖之地,王畿内的土地有由王直接占有的王田,有分封给王直属的公、卿、大夫、士的采邑,而以王田为数最多。王畿外的土地,天子则分封给诸侯,其占有情况,与王畿类似。这就形成了经济上的土地等级占有,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政治上的等级从属关系。

《周礼》将耕地都按方块田形制进行规划。其具体规划办法有井田制和沟洫制两种。基本单位都是一百亩(又称一夫),成正方形。井田制,九夫一井,不同于孟子所说的八夫一井。井以上一律是四进位,为邑、丘、甸、县、都,一直都成正方形。

沟洫制,一夫以上是十进位,纵横皆十对,成正方形。田间有相应的水道系统:遂、沟、洫、浍。采地用井田法规划,可使分封给公、卿、大夫的土地都成正方形,集中在一起,对王田的计算则无此必要。土地不论划井与否,皆无“公田”。直接生产者的身份地位、地租剥削形式,也不因划井与否而有所不同。

无论是王田或采地,全都役使农民耕种。农民受田以家或夫为单位,受田办法,或是:“不易(不须休耕)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种一年,休耕一年)家二百亩,再易之地(种一年,休耕二年)家三百亩”(《大司徒》)。或是:“上地,夫一廛(宅地),田(不须休耕)百亩,莱(须休耕)五十亩;余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亩,莱百亩;余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亩,莱二百亩;余夫亦如之”(《遂人》)。通算一夫受田约为二百亩。

《周礼》的中心思想,是组织人民,充实府库,以求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在上述贵族占有土地制度下,天子、诸侯要其臣民缴纳贡赋。贡是人民和诸侯对天子的献纳,包括生产实物和各种珍品。《大宰》“以九职任万民”,将全体人民,分配从事九种职业。《闾师》根据人们的不同职业,分别规定其应向统治者贡纳的物品。这就是贡的主要内容。赋包括兵役、各种徭役和田税,是土地占有者贵族对直接生产者的课征。《周礼》规定地税税率为:“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唯其漆林之征二十而五”(《载师》)。距王城近的负担劳役多,故地税轻;距王城远的负担劳役少,故地税重,体现了负担公平的原则。

《周礼》规定一定的财政收入用于一定的用途。财政支出以节用为原则,各地都应有结余财物,以备他用。掌管全国财政的最高机关为大府,下设各自独立的会计和出纳机构。出纳机构有:王府,为王的私库;内府,是掌管货贿的国库,供颁赐等公用、“大用”;外府是掌管百物的国库,供一般支出。掌管会计的最高机构为司会,其属官有:职内,专管岁入会计;职岁,专管岁出会计;职币,专管结余。这套财政管理制度比较完备,特别是关于实行会计与出纳分立和王的私库与国家公库分立的制度。

《周礼》作者虽重视农业,但并不忽视商业的作用,对于不同情况的商品交换,规定了不同的市:“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司市》)。三市各自有其处所,不相杂乱。管理市场的官员有:司市、胥师、肆长、胥、司稽、司暴等等。严格规定可以入市的货物,凡“伪饰之禁”所列的十二种情况是不准入市的。商品按品种、按价格分别列肆,使商人不致以次货冒充好货;并主张统一度量衡,以便利商品的交换。商品价格由胥师核定,而不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然形成。主要商税为布,征收对象为出售的商品。官卡也征税。泉府(征收商税的机构)在商品滞销时,可以收购,使市场得以活跃,泉府在卖出这些商品时,又注意防止投机倒把,使市场物价得以稳定。整个商业活动都是受官府控制的。

《冬官》(《考工记》)将手工业者与王公、士大夫、商旅、农夫、妇功同列为国之六职。手工业曾号称“百工”,规模大,技术水平也高。它的记述,也表明作者对制造品和生产技术的重视。

《周礼》对历代封建王朝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王莽改制以《周礼》为主要依据,宋代李觏的《周礼致太平论》、王安石新政,以及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都从《周礼》中吸取过某些思想。

2、基本内容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3、作品影响

《周礼》一书,体大思精,学术与治术无所不包,因而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后儒叹为“非圣贤不能作”,诚非无稽之谈。所谓“学术”,是说该书从来就是今古文之争的焦点。汉代经籍,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称为“今文经”,用六国古文书写的称为“古文经”。汉初在孔子府宅的夹壁中发现的文献,以及在民间征得的文献大多是古文经,而立于学官的都是今文经。今文经与古文经的记载不尽一致,因而双方时有争论。汉代古文学以《周礼》为大宗,今文学以《礼记·王制》为大宗。为此,《周礼》每每成为论战中的焦点,加之它传授端绪不明,屡屡受到今文学家的诘难,如著名经师何休就贬之为“六国阴谋之书”;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则指斥它出于王莽篡汉时刘歆的伪造。相反,褒之者如刘歆、郑玄等则誉之为“周公之典”。

《周礼》的许多礼制,影响百代。如从隋代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官”设置的。唐代将六部之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也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又如“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格局,成为历代帝王向往的楷模。但历朝都城,大都沿用前朝旧址,故其格局难以刷新。蒙古统治者在北京建立大都时,得以在金的上京附近重新规划,乃以《周礼》为范本,建立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以后,明、清两朝不仅沿用不废,还仿照《周礼》,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今日的布局。朝鲜的汉城,同样有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乃是海外依仿《周礼》建都的典范。

《周礼》一书含有丰富的治国思想,《天官》概括为“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等十大法则,并在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叙官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详密严谨,宏纤毕贯,对于提升后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周礼》对官员、百姓,采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辅的方针,不仅显示了相当成熟的政治思想,而且有着驾驭百官的管理技巧。管理府库财物的措施,严密细致,相互制约,体现了高超的运筹智慧。书中有许多至今犹有生命力的,可以借鉴的制度。历史上每逢重大变革之际,多有把《周礼》作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从中寻找变法或改革的思想武器者,如西汉的王莽改制、六朝的宇文周革典、北宋的王安石等,变法无不以《周礼》为圭臬。清末,外患内忧交逼,为挽救颓势,孙诒让作《周官政要》,证明《周礼》所蕴涵的治国之道不亚于西方。朝鲜时代后期的著名学者丁若镛(号茶山),曾撰作三十万言的《经世遗表》,主张用《周礼》改革朝鲜的政治制度。任何一位空想家都不可能脱离现实来勾画理想国的蓝图,《周礼》也是如此,在理想化的框架之下,作者利用了大量历史材料加以填充。不过,作者在使用时往往根据需要作了加工和改造,这是读《周礼》时必须注意的,这也正是此书的复杂之处。

4、作者简介

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扩展至东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

上一篇:端木赐

下一篇:孝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