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黄圃镇

科普小知识2022-01-26 16:16:56
...

黄圃镇隶属广东省中山市,位于中山市最北部,地处"珠三角"西岸都市圈发展核心板块,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东莞、珠海、香港、澳门八大城市同在一小时生活圈内。全镇面积88平方公里,2014年户籍人口8.3万,外来人口8万多,辖12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社区居委会。2014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22亿元。

中文名:黄圃镇

行政代码:442000101

身份证前6位:442000

长途区号:0760

邮政编码:528400

隶属政区:中山市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粤T

辖区面积:88km2

人口数量:约16.3万人

人口密度:477人/km2

1、地方简介


黄圃镇

黄圃镇地处中山市最北部,西北与佛山市顺德区为邻,东北与广州市番禺区隔河相望,居“珠三角”西岸都市圈发展核心板块.与广州、深圳、佛山、江门、东莞、珠海、香港、澳门八大城市同在一小时生活圈内。是全国首个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和中国腊味食品名镇、国家卫生镇、全国首批工业卫星镇、中国(黄圃)飘色之乡、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乡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农副产品深加工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四五”普法先进镇、中山市工业强镇等。

2、行政区划

黄圃镇区划

442000101001122三社社区

442000101002122永平社区

442000101003121新糖社区

442000101004121文明社区

442000101201122新地村

442000101202122兆丰村

442000101203122吴栏村

442000101204220大雁村

442000101205122大岑村

442000101206220石军村

442000101207220横档村

442000101208122新沙村

442000101209122马安村

442000101210122团范村

442000101211122镇一村

442000101213122鳌山村

3、历史沿革


黄圃镇

建国之前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大黄圃已涉人迹,初隶番禺,后隶南海。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大黄圃人口渐稠,田园庐舍已具规模。大黄圃始建制,属古海乡,隶香山县。元沿宋制。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废古海乡,置黄旗都,隶香山县。黄旗都辖村5:黄旗角、潭洲、大黄圃、小黄圃、古镇,设治黄旗角。

明代,钱、石、何、黎、刘、李、孟、张、孔、王、冼、韩、范等十三姓自顺德、南海、番禺、新会等县迁来。大黄圃聚居者日众,逐渐形成灵会坊、鼓楼坊、三社坊、北头坊、岗东坊(即俗称五股)。

清代,黄旗都辖村12个:大黄圃、小黄圃、古镇、黄阁、横档、潭洲、三角、屯饭、月湾、莲塘、太平、安庆,设治大黄圃。大黄圃经济、文化日渐昌盛,形成集市,称大黄圃圩(即今旧城区),成为黄旗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宣统二年(1910年),香山县黄旗都改称香山县第九区(又于1930年改称东海区,时间不足一年),香山县第九区行政区域含现在中山市的黄圃、阜沙、南头、三角、浪网、民众六个镇和东凤镇一部分;番禺市的大岗、潭洲、万顷沙、黄阁四个镇;顺德市的小黄圃、高黎两个管理区。当时有沙田4600余顷,人口约十五万。

民国沿清制。1926年香山县改称中山县。中山县第九区辖镇1、乡12:大黄圃镇、黄阁乡、安平乡、潭洲乡、大岗乡、靖远乡、小黄圃乡、正义乡、三角乡、凤仪乡、文明乡、建国乡、民众乡。

建国之后

1950年4月,中山县第九区析出三角、浪网、民众组建中山县第十区。

1953年3月,中山县第九区改称第十四区,并析出中山县黄圃镇(区级镇)。同月析出大岗、潭洲、万顷沙、黄阁组建中山县第十五区。中山县第十五区于1959年7月改隶番禺县。

1955年8月,中山县第十四区改称中山县黄圃区,黄圃镇仍为区级镇。

1957年2月,中山县第十四区析出南头乡。中山县第十四区余下的行政区域分为黄圃乡、鳌山乡和阜沙乡。

1958年10月,中山县大黄圃人民公社成立,辖原中山县第九区的行政区域。同月划出小黄圃和高黎两行政村隶顺德县。

1959年4月,中山县大黄圃人民公社撤销,以原黄圃乡、鳌山乡和阜沙乡的行政区域建置黄圃人民公社。黄圃镇仍为区级镇。

1961年8月,中山县黄圃人民公社改为黄圃区,下辖五个小公社--黄圃公社、吴栏公社、新沙公社、横档公社、阜沙公社。黄圃镇仍为区级镇。

1963年8月,撤销五个小公社,中山县黄圃区复称黄圃人民公社。黄圃镇仍为区级镇。

1966年8月,中山县黄圃人民公社析出阜沙乡,建置中山县阜沙人民公社。

1968年12月,撤销黄圃镇建制,并入中山县黄圃人民公社。

1974年1月,恢复黄圃镇建制,黄圃镇仍为区级镇。

1983年,中山县撤县建市。11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中山市黄圃人民公社改为中山市黄圃区。

1986年11月,撤区建镇,原黄圃镇与黄圃区合并,称中山市黄圃镇。

4、地理位置

黄圃镇位于东径113°2',北纬22°44',在中山市的正北端。黄圃镇北、东、南三面均被西、北江入海的支流所环抱,北偏西有桂洲水道,北偏东有洪奇沥水道,南偏东有黄沙沥水道,正南有鸡鸦水道。黄圃镇以上述水道为界,分别与顺德市、番禺市及中山市的三角镇、阜沙镇隔水相望,正西端与中山市南头镇接壤。此外,还有位于三角镇境内的新二飞地(0.98平方公里)及位于番禺市境内大陇,北围两块飞地(0.39平方公里)。全镇总面积83.6平方公里,其中占地9.6平方公里的城区(即旧称大黄圃)位于镇境西端,是全镇政治、文化、交通及工商业中心。

5、气候水文

黄圃地处珠江三角洲,受海洋上暖温气流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雨量多,强度大,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的降雨特点。夏季漫长,春秋较短,夏季高温湿润,冬季冷凉干燥。无严寒天气,偶有冰霜出现,霜期一般在12月~1月下旬。黄圃位于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下游,主要河道有黄圃水道、黄沙沥水道、洪奇沥水道、桂洲水道。

6、工业发展


黄圃镇

确立工业原材料、家电五金、食品三大产业,建立大雁、马新、食品工业基地,承载三大工业产业发展,成立大雁、马新、食品工业开发公司运营三大工业基地和三大工业产业。工业原材料产业、家电五金产业、食品产业产值比例为3∶5∶1。全镇上规模企业178家,其中食品工业基地46家,大雁工业基地4家,马新工业基地40家,产值129.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91.5%。超亿元企业18家,其中格兰仕中山家电生产基地产值56亿元。引进企业48家,动工建设企业68家,建成投产企业53家。全年三大工业开发公司征地600亩,盘活三大工业基地用地540亩,引进西岸精工数控设备、力刚数控机械、华胜电器、国辉实业、万事杰塑材等优质企业。2006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42.54亿元,比上年增长45.03%,位居全市工业总量第五位和增幅第二位。

7、农业发展

黄圃镇土地肥沃,特产丰富,耕地面积近8万亩。近年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形成了优质水产示范区,连片花木基地,数千亩蔬菜基地、腊味加工区等地区特色农业,成功创建中国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全国农田灭鼠防虫防病示范基地、省无公害健康养殖基地。建成了横石围和三乡围两个现代农业园区。2014年,我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有效转变。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亿元,比增12%,农民人均收入2.02万元,比增11%。农业结构布局持续优化,优质果蔬、水产、花木面积达4.3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显加强。全镇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多家,上规模企业27家,中山市农业龙头企业11家、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1家,花木、水产专业合作社5家,农业基地80%实现规模化经营。

8、社会保障

2014年,黄圃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2004人,参加城乡居民门诊医疗保险51502人,参加养老保险67691人。城镇新增就业255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85人。开展以促进农民工就业为主题的“春风行动”,招聘员工5500人,通过镇校合作输入1200名技术人才,与12间学校建立镇校合作关系。建成人才服务中心、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和创业孵化基地,向10人发放小额贷款。举办了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班17期,共837人次参加。全镇16个村(社区)全部成立村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帮助45家企业成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513宗,涉及劳动者1231人,涉及金额4171.27万元,结案497宗;受理劳动争议调解案件660宗,调解成功520宗。

9、附近景点

雍陌石板路

雍陌石板路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郑观应故居后。该石板路建于清代。由郑观应父亲郑启华捐资建成。现尚存长约800米,宽约3米,一条条石板路依着地势缓缓延伸,串起条条街道、户户人家。俯身细看脚下的路,路面似乎承载不动太多逝去的旧事已有些凹陷,质地坚硬的石料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慢慢磨去了当年的平整。斑驳的石板写满了古老的故事,它们或横排、或竖排、或横竖穿插,把路铺得蜿蜿蜒蜒。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那些竖排着的石板。在四五条石板横铺下去后,为防止土层受挤压造成路面凹陷,精明的筑路工们便在路两边将石板竖砌,“夹”住中间平铺的石板,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强石板路的受压能力;加上当时修路所用的花岗石又经过精挑细选,因此石板路历经百多年风霜侵蚀仍能完好无损。

由石板路横串起来的雍陌村很安静,狗儿慵懒地闲荡,几位老人在路边看着“冒昧”出现的记者,脸上有一丝惊讶,却没有太大在意。偶尔,街上经过一两位推着单车的村民,同样的安静,引不起一丝喧嚣。

石板路两旁散落着一座座老房子,其中已有不少被改建为崭新的水泥房。这些老房子,皆有上百年的历史,它们见证着雍陌的发展历程,但始终无法抵御岁月风霜的无情,纵使外头墙壁涂上石灰油,但整体的破落已是事实。然而,石板路的命运就不至于这么“残酷”了。记得有人曾说过,石板路是市井人文最浓厚的体现,它像是一个清瘦的老者,深沉而睿智。这句话,用在雍陌石板路身上,再贴切不过了。穿过深长幽远的石板路,感觉脚上也带着点历史的厚重,百多年的历史岁月啊,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印在路上的,熟悉而陌生,偶然中有必然。

走在幽深的石板路上,鞋与石板有节奏地碰撞,或许这是心灵的对话。突然,细细的毛雨下得密起来,避在屋檐下迎目望去,石板路泛着光,感觉油油的,润润的,在密雨中散发着一股古朴的质感。石板一块紧贴一块,相互依偎,仿佛以某种血缘连接成一首古老的歌谣。石板缝里的青苔不甘寂寞地爬上来,沾着晶莹的雨滴,别样书写着古朴的民风与生活。

在这诗意的雍陌石板路上怀旧寻古,或探寻文化,像是在品读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像是在欣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更是走进了一道属于城乡建筑艺术范畴的古朴风景。


六棉古道

高吊水瀑布

高吊水瀑布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云安县六都镇庆丰村。该瀑布发源于海拔1039米的玉龙峰和海拔980米的玉佛峰之间。瀑布区集雨面积达5平方公里,径流量大,可满足装机容量125千瓦的发电用水。瀑布冲积而成的水潭清澈透底。瀑布群落四周群山环绕,连绵起伏的大小山峰有13座,雄伟壮观,形态各异,或似嫦娥奔月,或似财神赐福。

整个瀑布群分四级垂直而下,落差达200多米,第一级垂直落左100多米。1800多亩的山体长满了郁郁葱葱的青松、绿草、翠竹、攀藤、山花及野果等奇花异草,构成一幅“高山流水,鸟语花香”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自然风光图画。

六棉古道

六棉古道是西山公园内一条古树参天的山道,长两百多米,宽4~5米。拾级而上,共有石阶103级。“六棉古道”的四字门额,保存完好。相传此地于宋代种有六株木棉,至清咸丰年间枯毁,邑人再植六株,是为第二代。到1984年秋一次强台风中毁掉一株,至今尚存其五,树龄已有130多年。保留下来这五株老木棉,树高均超过20米,周围还有方榕。古樟等,树木葱笼。

10、地方特产

黄圃腊味

传统的岭南人有句俗语:秋风起,食腊味。就是说,每年农历立秋之后,北风送爽之时,民间中制作腊味季节到来了。市场的摊档里,一串串、一排排挂起的各式腊味制品,在灯光的辉映下,玛瑙般的鲜亮,流光溢彩,浓浓的腊肉香味,吸引着人们在摊档前流连往返。在这些腊味摊档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标示“黄圃腊味”商标的产品。

黄圃,是广东省中山市最北部的著名市镇。西北与顺德市为邻,东北与番禺市隔江相望。相传宁代兵灾,南雄珠玑巷先民乘筏逃难到这里,看到遍地黄花,美如园圃,就在这里登岸定居,称这里为黄圃。

千百年来,美丽的珠江为三角洲带来了大片富饶的冲积平原,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黄圃人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无比的智慧,总结了连联合国农业发展部门都赞许的农、畜、鱼循环饲养的农业生产体系:塘基上种果种菜,塘边搭棚养猪养鸭,猪、鸭的排泄物养鱼,鱼塘泥肥田种果种菜。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生命力,时至今天,丝苗米、淡水鱼虾、果蔗、香大蕉、四时蔬菜远近驰名。历史上蛋肉兼用的中山麻鸭、膘厚肠肥的大花白肥猪是这里的名产。这些名产令黄圃商人大动脑筋:把这初级的农产品转变成高级的商品-腊味制作方法就在这时候创造出来了。

由于三角洲天热潮湿,聪明的黄圃人采用盐、糖、酱油、酒腌制后再晒干的办法制作了色香味美的腊肉。之后又以这种方法对猪的各个部位进行制作。渐渐总结中一套腌制的配方和制作花式品种的方法。自此,黄圃人制作腊味的技艺闻名于世。早在三、四十年代,黄圃人在广州市开设了“沧洲”、“八百载”等烧腊店;广州著名的“皇上皇”、香港的“荣华”烧腊味店,也专聘黄圃师傅坐案,历代相传。黄圃腊味现已成为中外驰名的名店名牌产品。

黄圃腊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中山市《关于确定“黄圃腊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复函》(中府办函443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中山市黄圃镇现辖行政区域。

黄圃腊肠

“黄圃腊肠”远近闻名,风味与众不同,故一到腊味季节,很多人都买黄圃出产的腊肠作佐膳、送礼。据说清朝末期,黄圃墟上有个卖猪肉粥的固定档口,一向生意平稳,档主人称老洪“腥”(“腥”是土话的读声,意即先生),一家大小,两餐也算糊得住口。这一年的冬季持续奇冷,无人上街吃粥,逼得“老洪腥”只有将准备应市的猪肉腌制起来。过得两三日,发现腌肉不但没有变坏,反而有一阵异香扑鼻,但他不敢拿来煮粥给顾客食,恐卖坏招牌,便打算将它晒干,自己分餐作为下饭。但肉已切片,如此晒来太麻烦了,见有现成猪肠在,便灵机一动,将猪肠掰衣,将肉切细粒,塞入肠衣,用水草分截绑起来晒。经过几天风吹日晒,爽而有香味,吃起来别有风味。以后,遇来同样情况,便如法炮制,如此反复,不断改进,便放胆试销,果然大受欢迎,生意日渐兴隆。后来,老洪腥又带了两个儿子到顺德陈村开了分店,由是一传十,十传百,传到广州,不少人自雇艇仔(当时来往广州陈村的唯一交通工具)去陈村采购他的腊肠。

再后来,老洪腥又到广州去开店发展,以“黄圃腊肠”之名大肆宣传,久而久之,黄圃腊肠便成了有口皆碑的土特产了。


山水腐竹

山水腐竹

五桂山人制作腐竹的历史由来已久。境内有腐竹厂多间,年产腐竹 吨。腐竹的原材料是黄豆,制作经过多道程序,先是把黄豆弃壳,然后浸豆、磨豆、榨浆、煮浆、提竹、最后晒干成腐竹,每道工序都非常讲究,要求恰到好处。腐竹按色泽分为上竹、二竹、三竹和甜竹各等级。五桂山腐竹采用精选黄豆配合五桂山水、利用传统制作工艺、经人工和机械制作而成,品质上乘,卫生可靠、营养丰富。

上一篇:黄埔军校旧址

下一篇:民众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