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人才选拔:“假”论文背后的“真”痛点

科普小知识2022-03-01 12:08:17
...

人才选拔:“假”论文背后的“真”痛点

资料来源:中国展望

人才评估和选拔需要时间。在国外,学院和大学甚至会派教授到学生家里进行调查。目前,我们把这一方面过于简单化了。人才评估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需要大量的精力。

■徐悦,本报见习记者

“没有时间达到录取分数线,还有时间进行高质量的研究?”"本科生很难独立写论文,更不用说高中生了."“潜规则”几乎成了“明规则”……在“苏小妹”学术不端事件结束后不久,一篇题为《九省市高中生涉嫌造假或涉私论文》的文章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和热烈讨论。从尖刻和讽刺中,不难看出公众对自主招生人才选拔和评价方法的不满,一些极端言论甚至呼吁放弃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作为高考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许多学生的生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最近一系列高中生的论文造假和学术不端行为确实引发了整个高等教育部门的审视和思考。那么,高中生假论文现象的深层“病原体”是什么呢?大学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才?人才选拔面临什么困境?

纸质专利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要。

应该说,近年来,论文造假已不再是一个新话题。这次人们如此关注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实施这种不当行为的人已经从教授变成了大学生,现在又从大学生变成了高中生。为什么这些假考生不忘记花精力准备论文(即使只是抄写),即使他们的学习很繁重?答案可能在于自主注册的条件。

在网上搜索当前自主招生的条件后,不难发现,总体而言,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将自主招生评选为具有学科专长和创新潜力的优秀学生,而衡量“学科专长和创新潜力”的标准几乎仅限于优异成绩、学科竞赛奖项、论文、专利等方面。

据报道,今年全国90所重点大学中有39所明确接受拥有论文和专利的学生。难怪学生和家长会“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这些单一的论文和专利标准。

“论文的发表并不意味着学生是具有学科专长或创新潜力的人才。这只是评估中的一个要素,不是一个充分条件。然而,在大学和学院中列出它会给学生和家长一个很大的误导印象,让他们觉得他们想尽最大努力追求一个单一的索引,认为论文和专利是可以选择的。”Xi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在接受《中国科学》记者采访时说。

必须承认,目前我国一流大学的自主招生在理念和程序上仍然是公平和严格的。关于笔试的具体问题,据天津大学招生办主任李斌介绍,2017年,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对提交给通过论文、专利等独立招生的考生的材料进行真实性审查。因此,许多学院和大学已经取消了对论文和专利的完全信任。

“例如,在天津大学,独立候选人的论文和专利不是我们的标准。相反,如果考生提供论文、专利等证明材料,我们一定会在审查和面试中加大对论文和专利真实性的验证,由我校相关专业的教授主持答辩。”在李斌看来,高校比论文问题更需要改进的,实际上是人才选拔的标准和特点。

创新潜力不等于创新能力。

在当前高校自主招生条件的规定中,“创新潜力”绝对是一个反复出现的“热词”。然而,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河北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仲春提醒说,“创新潜力”并不等同于我们经常听到的另一个词——“创新能力”。

刘仲春以他做过的一个实验为例,解释了什么是创新潜力。

实验的主题是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将一张纸尽可能牢固地“立”在高处。在实验中,一位50岁的博士生导师,经过深思熟虑后,只想到了将纸沿中线对折并水平竖立的方法。另一个25岁的学生也采用了对折的方法,只是他在垂直放置纸张的高度上有了突破。与前两种不同的是,另一个5岁的孩子把纸切成三块,把每一块卷成一个管子,然后把三个纸管拼接起来,甚至在上面插入碎片,在高度和稳定性上都远远领先。

实验结果让刘仲春发现,创新潜力更多的是一种天性,与知识和年龄无关。但这种能力是在潜在存在的基础上通过获得的创新实践形成的。“因此,大学应该在理论上明确创新潜力不等于创新能力。用论文和专利等量化标准对高中生进行明确评估,不仅无法选择创新潜力,还会淹没创新潜力。尤其是,论文和专利的形成过程是不可控的,这为欺诈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他说。

郑庆华对此深表赞同。

他强调,高校要看学生是否有创新精神和潜力,是否有质疑精神,是否有挑战权威的勇气,是否敢于思考和行动。例如,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们能在普通人的思维之外想出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吗?

“高校选拔的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思维意识和方法,但他们的能力现在不一定需要具备。在今天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中,没有几十年扎实的基础研究,不可能做出特别大的创新。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这一点。”郑庆华说。

人才评价与选拔必须与时俱进

很明显,高校需要选拔的人才是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那么我们能否通过现有的自主招生方式找到这样的人才呢?

目前的形势似乎并不乐观。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吴晓刚和深圳大学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陆曾经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部分学生进行过调查,分析“哪些学生更有可能获得自主招生加分”和“自主招生能否选拔出更好的学生”。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因自主招生而获得特殊录取的学生在学业成绩等多个评价维度上与统一招生没有显著差异。

“自从废除科举制度以来,我们通过标准答案的知识来评估和选拔学生。然而,现实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发生了变化,国家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然而,在用标准答案评估学生的方式中,很难找到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选择人才的标准和机制必须改变。”刘仲春说道。

在他看来,目前大学对创新人才的判断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如果学生有创新成就,那么他就必须有创新能力。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有创新能力,他必须通过创新成果(论文、专利)和其他形式来表达自己。没有创新成果,创新能力就无法得到认可。

这种逻辑很容易导致这样的结果:当学生没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时,他们会倾向于作弊,这将不可避免地严重影响创新型学生的选拔。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游晓丽对此评价很高。

自主招生最初是为了选拔具有特殊技能和特点的“人才”。它与普通高考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自主招生的结果与普通高考相差不大。自主招生似乎已经成为降低高考分数的一种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为什么不对高中生的选拔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呢?

尤晓丽认为,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仍然存在着急功近利、诚信缺失、近亲繁殖等现象。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很难在自主招生的人才选拔中实现最佳理念。俗话说,“有实地政策,有实地对策”。利益驱动将使人们能够发现政策和制度中的漏洞。这也是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改革和进步面临困难的重要原因。

“例如,在采访学生时,有经验的老师可以用几句话对学生的潜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问题是,经过初步判断后,我们如何才能公平公正?换句话说,如何将一碗水变平?这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你小丽说。

人才选拔不能怕麻烦。

近年来,随着自主招生负面事件的频繁发生,公众甚至业内专家也频频质疑现行的自主招生方式,甚至有网友提出要将其彻底“封杀”。对此,李斌表示,自主招生作为补充高考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对于具有学科专长和创新潜力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不能立即取消或推翻。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扭转目前自主招生的尴尬局面呢?

事实上,许多学者已经探索了创新人才的评价方法。例如,自1998年以来,刘仲春一直在探索如何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通过量化手段公平公正地选拔创新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一套创新的元能源识别与开发系统已经形成。该系统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明专利,并通过初审。

刘仲春建议,在现有自主招生选拔方法的基础上,创新人才的评价应更加灵活多样,同时增加实施环节,加强验证性测试和匹配性评价。

“所谓的实现意味着要求学生当场创造或制造一个机器人。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设计了一个机器人,他可以在现场做一些相关的设计操作。这使他的创新成果与他的创新潜力相匹配,这不仅可以防止假冒,还可以选择学生的创新特征。”刘仲春解释道。

此外,郑庆华表示,高校自主招生是一件负责任的事情,不应该怕麻烦。“论文和专利是公认的成就和相对简单的评价方法。第三方支持材料看起来客观且使用方便,但不能用来筛选出高校真正需要的人才。”

他强调,高校应该像伯乐和马千里一样,首先从思想上明确人才的选拔。他们不应该简单地用指标来评价人才,而应该真正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内部、外部和整个学术过程。

“人才评价和选拔必须愿意花时间。在国外,学院和大学甚至会派教授到学生家里进行调查。在这方面,我们有点过于简单化了。"郑庆华说,人才评估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需要大量的精力. "然而,这些能量是值得投资的。如果你想在没有投资的情况下简单地获得它,许多过程必须省略。借用别人的鉴定结果,目前许多问题都是这样产生的。”他说。

《中国科学报》(2018-08-28第五版《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