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历史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勇于创新 科技报国

科普小知识 2021-10-22 12:57:37
...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勇于创新 科技报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

他被誉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并在炼油工业中发起了许多“*第一”项目。

他曾两次涉足煤制石油领域,并在十八九岁时指导世界解决煤制烯烃的难题。

他一直专注于石油替代能源的战略研究,并负责中国新建的煤制油和煤化工项目建设的技术控制。

他就是陈,63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92岁仍在工作。

主动性思维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勇于创新 科技报国

照片来源:时代模型出版大厅

70年来,陈在炼油领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带领团队创造了许多“*第一”。

在鲭鱼回来的那一年,他仍然坚持每天准时到达办公室,查阅资料,研究课题,风雨无阻。

就在不久前,他听取了每个人的强烈建议和家人的反复建议,并将其简化为每周一、三、五工作。

“你90多岁了,还在工作。你的动机来自哪里?你的第一颗心是什么?”一群洛阳的“90后”青年在拜访陈时问道。

科学家的语言总是如此精辟。

精力充沛、满头白发的陈毫不犹豫地说:“国家需要它!”

陈,福建长乐人,1927年3月生于北京,17岁考入北京大学化学工程系。他大学毕业恰逢新中国成立。"我的第一个意图是加强国家石油工业."1949年12月,陈可以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工作,但他到条件较差的抚顺人造石油厂当了技术员。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将永远怀念抚顺。抚顺留下了我美丽的梦想……”

当时,技术材料稀缺,生产条件简陋。为了尽快恢复生产,他一头扎进车间进行技术革新。当他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他咨询专家并向工人们学习。他经常忘记在早晨和黄昏醒来,他的衣服被油弄脏了。

当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时,没有任何困难能阻止他前进。

1950年6月,当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东北的局势突然变得紧张起来。有人找各种借口离开抚顺人造石油厂。23岁的陈在危险面前无所畏惧,努力进行技术创新。

一天,陈在车间工作时被一氧化碳意外中毒。他感到头晕恶心。同事们建议他休息两天。他不听,第二天一早就起床去了车间。

1969年底,陈根据国家需要,随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迁至洛阳市益阳县彰武乡竹园沟,并逐渐成长为该单位的负责人。

在陈的推动下,中国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从抚顺出发,从竹园沟起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成功进入国际市场,打造“一带一路”。

69岁时,陈出了车祸,骨盆粉碎性骨折,腹腔大出血,昏迷了10多个小时,多处重病,并在床上躺了几个月。在这段时间的治疗中,陈可以被“压制”并在康复后立即投入工作。他总是说,“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

正是这种以科学为己任、报效国家的坚定信念,促使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32岁获国家劳动模范称号,64岁获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65岁获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71岁获河南省科技英雄称号,88岁获国家一般工程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对于一个90多岁的老人来说,他可以回家照顾自己。然而,他说他是一名国家科学家,只要他的身体允许,他必须从国家的角度思考和研究。”78岁的陈相生是陈的助手,他一边帮助院士们整理厚厚一叠印刷的外国工业信息和相关技术数据,一边说道。

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一直在研究重大战略问题,如碳减排和学习新知识。

92岁的陈·说:“从我加入中国*的那天起,我就准备把我的一生献给科学和我的国家。就我个人而言,我经历过战争危机、车祸和重病。不管是好是坏,我最初为国家需求而战的愿望并没有改变。”

独创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勇于创新 科技报国

1965年,陈、等设计人员在抚顺石油二厂催化裂化装置前。资料来源:中国石化新闻

1949年底,22岁的陈独自来到“煤都”抚顺。他选择了炼油这一最艰难的岗位,并有着近70年的石化爱好。

1951年7月,抚顺人造石油脂厂恢复生产。不断的创新和成功使陈在青年科技人员中脱颖而出。1956年,陈担任新成立的抚顺石油设计院技术办公室副主任。那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

1959年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但当时国内炼油技术落后,急需自主开发新的炼油技术。

1961年冬天,34岁的陈·被任命为中国第一套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从零开始,陈带领大家摸着石头过河,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那时,是三年的自然灾害。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在挨饿的时候不得不加班。陈说,科学爱国主义就是牺牲。

在此期间,陈被国家科委选中到古巴研究原油炼制技术。1963年2月,当他从书房回到家时,他带回了20多本充满学习经历的笔记本。

“科学真理太难诱惑我了。我把我的黄金岁月献给了无底的深渊。我对知识的迷恋使我脱离了人群,成为一个孤独的人。生命的意义完全取决于无生命的分子和原子。”这是陈的大学日记中的一段话。在设计该装置时,他煞费苦心地从原油中提取更多高质量的汽油。

1965年5月,中国第一套60万吨/年的自主开发、设计、建造、安装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成功投产,“第一朵金花”终于绽放!

这一“第一朵金花”一举推动中国炼油技术跨越20年,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虽然取得了零的突破,陈并没有躺在自己的桂冠上睡觉。相反,他来到大庆炼油厂,继续优化和比较装置。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勇于创新 科技报国

1982年,陈和他的同事们在兰州50万吨同轴催化裂化装置前拍照。

1988年,陈设计的新型催化裂化装置在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该装置结合了许多新技术,标志着中国炼油工业迈出了新的一步。

1990年,该装置模型先后被送往北京和莫斯科展出,并获得国内外相关专家的一致认可。每个人都称赞这是一个工业装置和艺术作品。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审美意识的结合,也是智慧和意志的结晶。

这是中国的杰作!这也是陈心灵手巧的体现。

作为炼油工程专家,他似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祖国各地指导和设计的炼油厂和设施是他成就的纪念碑。然而,他从未停止前进。他毕生致力于祖国的石化工业。

陈有句名言:“从实践中学习,从理论中解决”他不能清楚地解释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知道它们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是。这已经成为他的“爱好”之一。

公德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勇于创新 科技报国

没有人比他的助手,78岁的陈相生更了解陈吴均。

陈祥生是一个体贴和负责任的人。只要是陈对的交代,他总是“一个接一个,事事有答案”

但这一次,陈翔生就是不会这么做。原来,想出去看看陈。他以前很忙,没有时间。前一段时间,他的工作时间减少到一周三天,希望能和陈相生进行一次“私人旅行”。

旅行没有问题。问题是,陈明确指出:一辆车、一个人、一分钱的公房不能用!

出于安全考虑,陈祥生不同意陈的要求。然而,陈象升和他的同事们再次被陈吴均的公益举动所感动。

陈是一个一切出于公意,不违背自己意愿说什么,不违背自己意愿做什么的人,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方面,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敢于说不。

20世纪80年代初,陈领导研发了一种新型同轴催化裂化装置,但其应用效果受到强烈质疑。

在该计划的审查会议上,两种意见相互对立,消极的声音基本上是:“可能会发生事故。”

每一次改革和创新都会伴随着怀疑和猜测。只有那些有坚定信念并决心为公众服务的人,才能顶住压力,勇敢地前进。

陈激动地站起来,用一系列准确的数据证明,不会有大家都担心的安全问题。

最后,陈拍了拍胸口,下达了军令:“如果有问题,问我陈!”

作为石油化工领域的科学家,陈经常应邀参加一些项目的评审和科研成果的鉴定。

他有一个要求,他必须提前看研究报告材料。否则,他将拒绝担任评审专家或团队领导。

有一次,国内一家工程公司请陈去检查工程。仅仅可行性报告就包含了一个大盒子。

陈仔细审阅和计算,对比国内外资料,整个办公室几乎被图纸覆盖。

在随后的评审会上,中外专家都对陈专业数据的准确性和具体改进建议感到惊讶。

当然,有不少项目和成果是陈推回来又重新启动的。

陈说:“不‘可行’就是不‘可行’,专家组是对国家负责的!”

这是陈晚年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干”字,支持他以后的学习,愿为他人当一个*。

陈辞去公司领导职务后,与同事合作撰写了多部专著,将石化行业的常规知识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后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勇于创新 科技报国

陈(前排中)领导世界首个二甲基硅氧烷百万吨工业装置启动图片来源:*电视台网络

从1992年开始,陈就一直在公司的年轻工程师中选拔学生,加班加点,一有机会就给他们讲课。

他所做的就是什么也不拿。他想要的是:“我希望更多的年轻同志站在我的肩膀上,攀登更高的台阶,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社会的奉献应该是无止境的,从社会中获得也就足够了。”陈对说,“国家给了我足够的待遇……”(夏先清)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勇于创新 科技报国

照片来源:时代模型出版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