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丁仲礼:要办成一流大学,必须要有耐心

科普小知识2021-07-02 03:52:31
...

编者按:“没有简单的标准来定义什么是好大学,但是国立科技大学离一流大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认为,仅仅10年或更长时间,这所大学还不足以真正让人们满意,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气质。”自2014年第一次本科招生以来,丁中立对中国大学排行榜上的“新人才”有自己的定位和理解:要成为一流大学,耐心是必要的。

2017年11月初,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以下简称“国家科技大学”)的高年级学生谈起了庆阳。作为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基于网格的局部定义组件分析自动编码器”被计算机科学领域人工智能最高会议AAAI接受。然而,本次会议论文的接受率不到25%。作为第一作者,本科生很少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即使是在*国际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

畅谈庆阳是国立科技大学黄埔一期首批本科生之一。“‘黄埔一期’能成功吗?第一次会议特别具有实验性。”在回答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提问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技大学校长丁中立院士自信地说:“老鼠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我们这个,失败是不可能的。”三年后再次回顾这次采访,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丁中立如此自信。

从第一次本科入学开始,丁中立每学期都会看他们的成绩单并做详细的分析。哪些学生有多余的能力,需要“开一个小厨房”。他非常清楚哪些学生有落后的倾向,需要关注。然而,这份关于庆阳的学术论文却得到了国际*刊物的认可,这无疑为丁中立的原创信心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也让人们对国家科技大学的运行机制更有信心。

从1.0到4.0的高级科学与教育集成

2014年4月14日,丁中立成为国家科技大学的新任“校长”。作为在新中国教育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的高等教育机构,国立科技大学在新时代的发展内涵是什么?它能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什么?培养300多名本科生有什么意义?与其他大学培养的研究生有什么不同?......这一系列问题是丁中立首先考虑的,他的回答是:要全面推进科教一体化——“国家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实行‘共享、治理、共享’制度”,因此科教一体化是必然选择。也许有些想法目前无法实现,但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科教一体化不仅是国立科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色,也是其优势所在。继往开来,丁中立用四个阶段描述了国立科技大学在科教一体化道路上的发展历程。

“2000年以前,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始实施科教一体化制度,但主要重点是完成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这是科学与教育整合的1.0版。”丁仲礼说道。

2000年后,学校形成了“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统一招生、教育管理、学位授予;学院的领导制度、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和培训制度)和“两阶段”培训模式(学生先在集中教学园区完成一年的课程学习,然后进入学院跟随导师开展研究并完成科研实践论文)。2012年,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国立科技大学完成了从研究生院到大学的飞跃。这一时期,北京以外建立了一些科教结合的基础学院和一些专业学院及教育基地。

从2014年到2017年,相继建立了一些跨学科大学,如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所、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未来技术研究所、网络空间安全研究所、创新与创业研究所以及核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在北京以外的研究机构集中的城市,国家科技大学也相继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学院,如海洋研究所和能源研究所。

丁中立称这一阶段为“科教一体化2.0版”,主要关注组织建设。迄今为止,学校依托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高水平师资和科研资源,建立了31所科教一体化学院(系),形成了一支由3000多名教师和1万多名研究生导师组成的国际级教学团队。

这么多的科教一体化学院(系)已经建立,学校的师资如何加强?

“由于国立科技大学是一所大学,教师不能主要依靠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如果老师的第一身份是来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他们或多或少会把自己当成客人。他们将听取大学的安排在什么班级和他们做什么,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丁中立告诉作者,他希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里吃饭的人数会逐渐增加”。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杰院士在2017年教职工大会报告中也使用了大量图表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虽然“广义”的国家科技大学与研究所整合后拥有大量人才,甚至存在“过剩”人才,但“狭义”的国家科技大学仍需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

因此,人才队伍建设将成为国家科技大学科教一体化3.0阶段的核心工作。“根据我们的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将有大约3000名工作人员,其中2000多人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不到1000人从事管理、服务和支助工作。”

丁中立希望,从2018年到2022年,国家科技大学的人才队伍需要五年的时间才能稳固,成为中国科学院高端人才队伍的“稳定器”。“为了吸引优秀的教师,特别是来自各个研究机构的高级科学家,我们还有一些工作要做,比如住房、工资、研究平台、儿童入学等。与大学相比,许多杰出的人才似乎更喜欢在研究机构工作。喜欢上课的老师都是有特殊感情的人。国立科技大学应该吸引这些教师,但前提是解决他们的担忧。”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的科教融合3.0版,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夏季党委扩大会议和院长办公会议的批准。中国科学院审议通过的“深化科教一体化,率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专项行动计划,为国家科技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科学院院长白院士认为,将科学与教育结合到一个关系到中国科学院长期稳定的水平。“研究所不仅应该支持国立科技大学,而且应该考虑国立科技大学如何支持研究所。这是一个双向问题。”

除了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也是科教版3.0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丁中立表示,国家科技大学将优先建设47个一级学科,建立校长联系一级学科的制度。落实学院(系)建设主体责任,扩大管理自主权,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学校发展规划。

在学校规划中,经过课程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建设和学科建设,国家科技大学将迎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从2023年起,科教一体化将进入以成果为核心的4.0版本时期。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神圣使命。

科学研究和教学是一流大学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对HKUST来说,除了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更重要。

“我们有着以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攀登高峰的人生追求,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宁静致远的内在气质。”丁中立在招生简章中写道,这不仅是本科招生的要求,也是国家科技大学培养未来人才的方向。

“在中学,总的来说,孩子们仍然在科幻小说的层面上理解科学。但是进入大学后,我接触了许多有才华的老师,听了许多课程和讲座。他们的眼睛和思想都被打开了,他们开始慢慢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研究,以及科学前沿在哪里。”丁中立解释说:“学校领导都是在科研中出生的。我们非常清楚能够被国家科技大学录取的学生有很强的能力。它们之间的差别实际上很小。我在科学院工作了35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遇到过天才。每个人都很普通。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得好的人不一定拥有出众的智力,但更多的是因为兴趣,这导致了良好的态度和沉浸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学校的培养计划明确规定,在本科期间,学生可以有两次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改变专业。

说到庆阳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在入学时,青阳选择了化学作为他的专业,但在他大一的一个学期的通识教育后,他发现计算机科学比化学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结果,在大一的前半学期,谭庆阳从化学专业转到了计算机专业。从此,他开始了“程”的生活。

2018年6月,国立科技大学将迎来首批本科毕业生。“黄埔一期”最后的“述职表演”将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目标是为国家和中国科学院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未来的学术带头人,但学生本身也应该有这方面的理想和抱负。”丁仲礼说,“就像坠入爱河一样。光靠一头热是不行的。”

国立科技大学前副校长Xi·南华院士亲自给本科生授课,他对学生的表现非常满意。丁中立笑着说,“我听了他的话,有些保留。”他和Xi南华院士开玩笑说:“你总是认为你的学生是最好的,而父母认为你的孩子是最好的。”

“我们不能‘卖瓜自吹自擂’,”丁中立透露。2018年和2019年,学校将分别组织开展国内外本科培养质量评估,进一步完善“三阶段”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使本科培养质量与世界一流大学持平。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丁中立的目标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稳居全国前三名”。其中,丁中立认为导师是关键,应采用导师带徒的模式,结合具体项目,向学生传授导师的科学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经验。“教师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接班人,而不是劳动者。几年后,当学生回首往事时,他们会觉得好老师起着关键作用。”

对此,谈庆阳最大的感受是:“国立科技大学依托中国科学院,资源丰富。只要你想做科研,联系中国科学院的任何一位老师,他们都会非常欢迎和支持你,并且会无条件地帮助你实现你的科研梦想。”关于庆阳参与和接受国际*会议的文章来源于国家科技大学学生在创新实践训练项目中感兴趣的一个项目。经过积极接触,庆阳在国家科技大学导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夏研究员、高林副研究员的指导下顺利完成。

大三第二学期,谭庆阳通过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访问交流项目,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了一个学期。他羡慕那里的小班制和精英教学模式,这也是国立科技大学的目标。

丁中立要求老师能够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关注。除了学术导师和教学老师之外,学校每天都会安排助教在教室的指定地点回答学生的问题,以便及时回答学生当天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丁中立这样问老师,他自己也这样做了。“有教育情结的教师”是他对自己的评价。这不仅是因为他上大学前是家乡的一名高中教师,还因为他在研究所工作期间一直在研究生院讲课。即使当他成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时,他也负责教育。忙于公务的丁中立同样担心学生们毕业后会去哪里。2014年本科毕业生总数为307人,其中57人获得免试,28人参加了出国留学“拔尖计划”,部分学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未来技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资助出国,或参加了“1+4计划”(在香港大学获得一年制硕士学位,在国立科技大学获得四年制博士学位)。

丁中立坦言,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它不像种植庄稼,春天种植庄稼,秋天收获庄稼。办大学有滞后效应。然而,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神圣使命。

更名正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进。

2017年9月,“双一流”大学的名单公布,引起了公众的强烈*,一些喜悦和一些担忧。国家科技大学“意外”没有被列入一流大学名单。“我认为这可能会暂时对学校产生影响,但不会有太大影响。”这是丁中立第一次公开谈论“双一级”评选的结果。他一直坚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对国立科技大学的评价,即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下,几年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国立科技大学的历史贡献。

事实上,早在五年前,国立科技大学就不遗余力地开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探索和实践。

此前,丁中立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每所大学都应该有成为一流大学的雄心和信心。当然,HKUST也不例外。坦率地说,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那天起,我们就一直朝着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进。”更名后的国家科学技术大学(HKUST)已经改变了其目标和方向,从承担研究生培训的第一阶段转变为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2015年7月发布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与专业学科评估报告》显示,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水平远远领先于世界第一。然而,丁中立并不满意。他说,我们在继续做好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必须把做好本科教育作为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首要任务。“如果我们不从本科开始,国家科技大学培养顶尖人才的目标可能会落空。研究生培养有其特殊性。只有当本科课程运行良好时,它才能看起来像一流的大学。”

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也让即将到来的收获季节在望。“本科教育已被教育部纳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即珠穆朗玛峰计划),“加入“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基础科学索引数据库(ESI)在中国排名第二”,“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金奖”,“国际大学生编程竞赛金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和年度优秀论文”,“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和写作竞赛北京一等奖,北京阅读竞赛特别奖”...

与此同时,为了成为一所真正的“有围墙”的大学,国家科技大学以中国科学院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为基础,与德国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法国国家研究中心、俄罗斯科学院、美国科学院和60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并与丹麦科学教育部和8所大学共同建立了“中国-丹麦学院”。每个暑期学校,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著名大学的老师提供100多门暑期课程供老师和学生选择。

2017年9月,第一批43名来自国家科技大学的归国本科生归还了他们在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业成绩单。其中,访问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14名学生几乎都得了A。

除了优异的成绩外,学生们还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并在实验设计和竞赛项目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材料专业的朱参加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航天局)主办的商业空间站设计竞赛,并在访问哥伦比亚大学期间顺利晋级决赛。同为材料专业的董一南,利用业余时间在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和应用数学教授卡塔云·巴马克的实验室里练习。几天后,董一男在实验室组装了磁控溅射温控箱,该设备是实验室博士生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的任务。为此,Katayun Barmak教授给国立科技大学写了一封信,赞扬董一男。

除了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成就外,丁中立认为,一所好的大学应该具有良好的校风,即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气质和底蕴,让年轻的学生能够自豪地进入国立科技大学。正如正在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的大学生董一南所说:“在哥伦比亚大学,我不禁想起我的母校——国立科技大学,它的学术内涵、科研条件和丰富的人才并不逊于哥伦比亚大学。”

2017年,HKUST国立科技大学迎来了“历史上最短最热的开幕式”的喜悦和荣耀,“19名博士生导师成为新院士”。它也经历了痛苦和激烈的讨论,如“18.5%的第一本科保证率”和“一流大学未能建成大学”。然而,这绝不会影响国家科技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怀柔科学城将建设六个科学中心,即材料科学中心、地球科学中心、空间科学中心、大气环境科学中心、生命健康科学中心和人工智能科学中心。国立科技大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8年2月2日,谭庆阳将赴美国出席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他说他很幸运能遇到国立科技大学和像丁中立这样既有勇气、人性又有科学素养的校长。最让谭庆阳印象深刻的是,丁仲礼在第一届本科开学典礼上为他们写了贺新朗,其中有两个最符合他现在的心情:“梦绕六合,追忆往昔。曹,愿你有一双长眼睛。在面朝大海的那一天,让我们飞翔吧。”

今天,307名国家科技大学的第一次本科生正在获得动力,迫切需要展翅高飞。"丁年纪大了."国立科技大学的学生喜欢这样称呼他们的校长。他们也从自己的眼睛里看到并深深感受到校长为他们所做的辛勤工作。

2017年12月10日,丁中立当选为NLD*委员会主席。接受记者采访后,丁中立不得不赶往NLD*委员会。他很匆忙,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使命。

采访笔记

学者型大学的本质

你对丁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国家科技大学的1000名学生将有1000个答案。

有人说这是国家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上英俊优雅的签名。有人说这是网上流传的关于气候变化辩论的视频。有人说是他在不同场合给学生的诗句:“四面寻找骏马,我不禁感叹自己是最好的老师”。其他人说,这只是他和蔼可亲的微笑,当他与学生包饺子迎接新年。

但是无论怎样回答,我们都能从中看出一个大学校长是一个充满学者风度的人。

作为一名学者,他直面争议,推动了科学与教育的融合,不惜一切代价促进人才培养。作为一名学者,他理性地面对“双一流”的汹涌热潮,并遵循既定的节奏沉淀文化,开放学校。因为他是一个学者,你不能从他的嘴里听到普通话、陈词滥调和华而不实的话。他会平静地承认“国立科技大学要成为一所好大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会自信地宣称“我们正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进”,甚至会温和地嘲笑“总是觉得我们的学生是最好的”。

长期以来,社会呼唤“学者型校长”,学生对“人文大学”的期望也日益提高。经过多次通话,国立科技大学即将启航。它可能不会很快,但它足以坚定地驶向“好大学”的另一边。然而,有理想、有毅力、有温度的学者丁中立正以坚定的信念引领着这一征程。(原标题:没有“墙”的科学与教育整合)

(作者是国家科技大学记者团的成员)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