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教学

“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科普小知识2021-07-02 03:52:19
...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启动“六优一优”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程、新医学、新农业科学、新人文学科建设。新文科的概念逐渐流行起来。

事实上,与新工程、新医学和新农业科学相比,新人文科学出现得较晚。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优一优”计划2.0。基础学科的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第一次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和其他人文学科加入到最初的数学和物理中。

新文科的“新”在哪里?新文科和传统文科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当前,新文科建设将如何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将面临哪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多学科合作:新文科满足现代社会需求

“新文科”的“新”应该从传统文科的“旧”开始。

“总的来说,所有的学科,甚至整个科学都在朝着高度分化的方向融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教授马飞成解释道。以前,当人们不具备了解事物全貌的条件时,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不同的事物,他们不得不将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划分为专门的和狭窄的学科。这样,虽然提高了研究效率,但也出现了学科之间相互孤立、不接触的局面。

这种职业隔阂在文科领域尤为严重。“传统文科重视专业培养,专业分工明显,学科建设任务明确。然而,人才培养难以理解,容易形成职业障碍,制约人才的全面发展。”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佟文生直言不讳地表示:“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文科教育的学术原创性不强,数量少质量差,专家少硕士,现实不够。因此,传统文科无法在某些领域实现超越和创新”。

尽管如此,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孙仍然反对将“传统文科的不足”与“新文科的出现”简单地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一种因果关系。在时代的转折关头,学科建设问题将始终首当其冲,备受关注。孙说:“安时代有一个文科时代。传统文科教育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新文科的提出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两者不是简单的替代品。”

在马飞成看来,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伦理和道德问题。“这些问题远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人们从未涉足的根深蒂固的社会和文化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我们不能依赖单一的学科,而必须与多个学科合作。因此,新的文科研究领域和方法出现在跨学科研究的边缘。在他看来,新文科的提出依赖于文科内部的整合和文科的交叉来研究、理解和解决学科本身、人类和社会中的复杂问题。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曹胜高对此表示赞同。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的推广,试图打破专业障碍和学科障碍。基于宽广的学术视野、对问题的开放意识和深厚的学术积累,它将为学生提供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素质培养。

整合信息技术:重塑思维系统的新文科

陕西师范大学的林宪博士在学习了十年的文科之后,发现将《说文解字·古林》、《古文古林》、《殷金舟文记》等大书铺满书桌、制作卡片、掩埋旧纸堆和查阅文献的传统学习方法已经逐渐改变。

文科数据库,如中国古典古籍数据库,被引入林宪的专业,中国文献学。同样,许多知名的文科专业正在被注入大数据基因。林先笑着说,搜索文献用例和术语的“艰苦工作”可以交给计算机。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一些文科专业的学习便利性得到了提高,同时新的文科专业和方向如社会计算、金融科学与技术、空间计量经济学、技术哲学、计算语言学等兴起。,突出了新文科的特点:综合性、跨学科和通融性。

马飞成认为,“当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研究场景,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带来了整个文科研究方法的深刻变革,从而为许多过去无法开展的人文社会问题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

面对科技的发展,新文科也面临着挑战。

“首先是技术和专业上的差距,”马飞成坦言,文科学者缺乏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他们无法有效地利用技术工具来解决这一领域的研究问题,而计算系统建设者和平台工具开发者往往缺乏相关领域的知识,无法有效地捕捉文科学者的真实需求,从而无法在研究中发挥技术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取代了传统文科的一些研究者,同时也创新了传统文科的研究场景和研究方法。马飞成对此表示担忧。这个过程倾向于两个极端:一个是“技术主宰一切”,允许技术取代研究者做出判断,同时失去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意义和他们的批判性思维;第二,文科学者对技术本身的偏见可能会引起文科学者的不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新技术的使用产生怀疑甚至抵制。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说,新文科不是“新技术+文科”或“文科+新技术”,也不能简单地把新文科看成是新工具和新方法的应用。相反,我们应该真正拥抱和整合新技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体系,更好地回应和解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逻辑联系。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新文科争创知识基础

近年来,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出现了人文类实验班,Xi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出现了学院式教学模式。这些尝试被视为中国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经验。

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研究所招收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博士生,由汉语、历史、哲学、考古学和其他文学学科的博士生导师集体授课,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相邻学科和相关专业的知识。在综合素质评估、博士论文选题、写作和答辩的过程中,各学科教师会给予相应的指导。曹胜高是首批博士生之一。

新文科的意义在于更加强调文科专业基础的整合。曹胜高表示,新文科的培养模式将有助于学生为知识的金字塔储存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逐步进入专业学习,形成坚实的塔身和更高的塔顶。

作为一名学生,曹胜高参加了文科教育模式的实验改革,现在他是学院新文科建设的主任。他坦率地说:“新文科能否做好取决于老师。”

受当前专业设置过细的培养体系的制约,高校普遍缺乏新的文科教师,这就要求重视文科实验班和创新班的教师配置。不仅应该选择熟悉相邻专业和尊重相邻学科的教师来指导学生的概念,而且教师应该能够相互学习和合作。

“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然而,人文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知识就像是“慢炖的汤”,需要慢慢熬。童坦言,文科教师应得到宽松的待遇,并应减少绩效评估和论文发表等硬性要求,以打破科研系统管理的行政限制。

我们不能只跟得上时代:新文科的建设不能掩盖“文学”的本质

与新工程相比,新文科才刚刚起步,大规模、大规模的建设还没有完全实现。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新文科至少意味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北京语言大学的韩景泰教授说,以文学为例,文学史的“历史”受到了太多的关注,而文学本身却被忽视了。文学教育忽视了气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只是将创造力的激活转化为知识的积累。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语文、历史、哲学、艺术和其他课程放在一起。新文科的建设最怕流于形式。它看起来很有活力,但它最终造就了一群不如中国、哲学和历史优秀的学生。”曹胜高认为,关键问题是要明确新文科的定位,不是改变组织形式,而是改变教育内容,旨在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良好学术能力、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视野的新型人才,超越现有专业和学科的局限。

“新文科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价值取向,必须找出不适应新时期文科发展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走整合之路。”沈壮海认为,“整合是在多个层面上进行的,首先是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基础学科的整合,其次是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整合,第三是人文和社会科学与医学、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在更深和更广的意义上的交叉整合”。

在韩晶夫人看来,新文科的建设不能盲目更新。新文科既不是科学导向的文科,也不是哲学文学或文学哲学。他提醒说,目前对新文科的理解大多是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强调其“整合性”。然而,在文科与理科融合的过程中,“文学”的本质不能被遮蔽。文理融合后,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和突出“文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