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优化评价势在必行: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自强

科普小知识2022-05-07 20:00:58
...

优化评价势在必行: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自强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专家、科学出版社副编辑胡升华

优化评价势在必行: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自强

优化评价势在必行: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自强

优化评价势在必行: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自强

诺贝尔奖得主涂有友的主要科学成就青蒿素抗疟疾研究第一篇论文发表在中国地方科学杂志《科学通报》上

四十年前,作家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使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为更多的人所知。陈景润的科学贡献可以追溯到1966年。33岁的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向世界宣告他证明了“1+2”,这也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以来,袁隆平院士的代表作《水稻雄性不育》和以涂有友为代表的“523工程”研究团队的论文均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这些中国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成果已在中国科学期刊上发表,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如何?科技期刊如何才能更好地跟上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最近,这家报纸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采访。

科技期刊的发展成就显著

科技期刊是出版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中国科协今年早些时候出版的《2017年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表明,中国在科技期刊数量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国,与10年前相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16年底,经营中的科技期刊总数为5020种,其中中文期刊占大多数,英文期刊占302种,涵盖科学、工程、农业、医学和跨学科等多个领域。作为科技发展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我国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国际角度看,2016年SCI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了179种*期刊,EI数据库(工程索引)收录了214种*期刊,Medline(国际生物医学综合信息书目数据库)收录了195种*期刊,Scopus数据库收录了655种*期刊。

总被引频次是反映学术交流中期刊实际被使用次数的最直接指标,反映了相关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地位。从2011年到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引文报告》收录期刊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变化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6年平均增长率为5.92%,反映出中国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实际地位总体处于显著上升状态。

由于影响因子反映了过去2年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因此它们被认为能够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种类型的期刊。与总被引频次相似,2011年至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论文影响力年均因子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增幅为5.72%-8.59%,反映出中国科技期刊论文影响力年均也保持较快增长趋势。

也就是说,年度索引是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次数除以当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这表明了学术期刊论文的响应速度。也就是说,年度指数越高,期刊获得的响应速度越快。总体而言,科技促发委期刊的年均指数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31%。特别是2016年的年度指数在2015年高水平的基础上仍在上升,表明中国期刊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受到关注,被同行引用。

要成为科技期刊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蓝皮书指出,虽然中国的科技期刊在数量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进入了世界主要科技期刊的行列,但整体质量和影响力仍远不及美国、英国、德国和荷兰等主要科技期刊。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落后于科研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在信息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科技期刊在学术质量、数字出版和传播能力等方面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形势更加严峻。

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告诉记者,过去我们认为期刊是学术成果发表的地方,但在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的功能正在多元化,论文的发表将进一步影响科学研究的发展。因此,全社会应该更加关注科技期刊的发展。

许多学者认为,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与国外知名科技期刊相比,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在质量和影响力方面都比较落后。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发展方向存在一些偏差,强烈推荐SCI收录的期刊。

胡升华指出:“从期刊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客观地说,中国学术期刊存在着亟待超越的地方。其中,不仅历史积累不足,系统工程也不完善。从平台建设、工具开发、评估体系乃至操作、专家团队建设等方面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评估体系至关重要。"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郑院士告诉记者:“在当前的学术界,SCI评价标准仍然是一个被许多人重视的评价指标。然而,近年来,过分强调脊髓损伤评估的弊端也开始显现。人们只看发表的文章数量,而不考虑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何为社会和经济服务,从而造成生产、研究和研究的脱节。”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郑院士认为,科研评价体系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用单一指标来评价科研成果,不够全面。“现在许多人认为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意味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个定义显然是有问题的。虽然好的期刊能吸引更多的好论文,但归根结底,任何优秀的科研成果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它们的价值也能得到体现。因此,有必要重新构建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郑对说道。

优化科研评价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的经营环境不断改善。自2015年以来,国家部委向科研机构发布了一系列支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国家财政对期刊的投入也大幅增加。

2015年11月,《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要求“中英文科技期刊应优先考虑我国各类公共基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以利于国内学术界优先获取和利用。”

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和社会价值,优先在中英文期刊上发表各类公共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已发表的科研成果要在一定时间内存储在公开的公共知识库中,公众利益要最大化。”

此外,有关部委和一些科研机构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支持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2016年,国家第四轮主题评估将从原来的“20篇,含国内期刊不少于5篇”改为“30篇,含国内期刊不少于10篇”。国内期刊论文数量需要增加,比例从1/4增加到1/3。

在扶持政策方面,自2006年以来,中国科协先后实施或牵头实施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出版高峰行动计划”等重大项目,为促进中国科技期刊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特别是2013年开始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是一个迄今为止资金雄厚、目标国际化程度高、影响力深远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专项支持项目。这对于支持中国英文期刊提高国际影响力和从高起点创办更多英文期刊产生了重大影响。

郑建议采取措施,提高我国部分重点科技期刊的质量。例如,第七届中国科学院主席团第二十次会议决定,从2019年开始,院士候选人的10部代表作品中至少有一部应在优秀中文期刊上发表。我相信,在各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中国的科技期刊一定会实现良性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科研评价体系的指挥棒需要改进。

郑认为“科学研究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不应该只看论文,而应该回归评价体系的内涵和结果的本质。我们应该更多地讨论科研成果本身,分析它们的价值和优势,从而改变评价体系的接力棒。”

胡升华认为,整个科研评价不能被文献计量学所取代。科研评价体系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学术贡献指数,即科研成果和价值,应结合文献计量学和同行评议来评估学术和社会价值。其学术标准包括创新、开拓和可持续性。其社会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伦理价值和环境价值。二是专业能力指数,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医生的医疗水平、他们在学术组织中的地位以及他们对学术组织的贡献。第三,社会影响指标,科学研究成果在制定政策、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

对于中文期刊的发展,胡升华认为,要从鼓励入手,加快*机制改革,激发科技期刊发展的活力,从集群规模化经营入手,同时大力吸引优秀人才,提高中文期刊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