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大国制造“东北狼”:记三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团队

科普小知识2022-04-07 21:02:57
...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大国打造“东北狼”——三支队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

中新社记者张素

“我们只是一群东北狼。”大连理工大学现代制造技术研究团队的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这群“东北狼”拥有来自材料、机械、机械和控制领域的30多名核心成员。在过去的九年里,他们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

200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创始人郭东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4年,组长贾振源因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8年1月8日,贾振源等人获得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这三个奖项都是为了解决关键零件的加工原理和相关技术,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贾振源告诉中国新闻社的记者。

今年获奖项目“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的高质量、高效率加工技术与设备”,是从源头上解决航空、航天、交通领域高端设备用新型材料“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在部件加工中面临的世界性难题。

"强度比钢强,比重比铝轻,导电性比铜好."贾振源表示,以碳纤维为增强相的树脂基复合材料易于实现材料与结构整体的同步制造,并能减少连接,已成为航空、航天、交通等领域高端设备减重增效的首选材料。然而,传统的加工方法容易产生毛刺、撕裂等损伤,从而影响性能。“毛刺和撕裂将使疲劳寿命和抗拉强度降低9%至30%”。

国内外研究缺乏系统的共同基础理论。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用许多实验来比较加工效果,以改进传统工具。中国科学家无法获得实践经验,这使得“中国制造”受制于他人。

例如,复合材料在机身中的比例是衡量飞机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空客A380达到了25%,波音787达到了50%,而中国制造的支线飞机ARJ仅为2%。然而,中国和俄罗斯正在开发的远程宽体客机C929的目标是“超过50%”。

"科学研究必须为国家的主要需求服务。"贾振源说,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逃离并领先,“没有基础研究,你无法超越”

该研究小组决定突破金属和其他同质材料传统切割理论体系的束缚,开辟并建立一个适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新理论体系。由于团队内部的交叉整合和国家项目基金的支持,他们终于啃下了“硬核”。

“我们需要找出损害是如何产生的。整个研究过程充满了挑战,往往涉及数百项实验。”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富士回忆说,一些实验已经进行了半年,但没有任何进展。然而,由于*的正确方向,“我们走了更少的弯路。”

最后,贾振源的团队揭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去除和损伤形成的机理,提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的切削理论,建立了切削力和切削过程的动态仿真模型,实现了“源头创新”。

锋利的工具能做好工作。研发团队在基础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后,开展了应用实践研究,发明了制孔、铣削等三大类九大系列刀具。他们发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切割质量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并开发了13套数控加工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贾振源表示,新开发的技术设备和刀具已于2010年投入使用,将复合材料的加工损伤从原来的厘米和毫米降低到0.1毫米以内。这些工具的使用寿命是进口工具的2-7倍,价格仅为进口工具的四分之一。过去也有一些设备不能处理或者只能手工处理,但是现在可以用数字处理,而且损伤很小。

团队成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高航记得有一次他去一家企业推销刀具。另一方说,“如果我们能在现场连续加工100个孔,我们就会被说服。”结果,他们干净利落地用小刀在复合板上钻了100个孔,赢得了用户的信任。

据不完全统计,上述设备和工具拥有27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版权,发表论文54篇。已先后应用于第一航空航天研究所、第三航空航天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公司、中国商用航空公司等企业,成为中国许多关键类型航空航天关键复合材料部件高质量、高效率加工的“利器”。

既然他们是“东北的狼”,他们也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自己的使命。以这个团队为骨干,辽宁省建立了*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主动引领地方老厂对接,在国家需要的地方进行科研。(结束)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