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怎么建
光明日报(2017年9月23日,08)
明亮的画面/视觉中国
曲振源(全国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主席)
顾(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钟秉林(中国教育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主席)
刘依纯(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明亮的画面/视觉中国
9月21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大学和学科名单发布。这标志着以*同志为核心的党*部署的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正式实施阶段,也标志着我国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阶段。在这样一个必将载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重要时刻,我们组织这次教育沙龙,聚焦这一重大课题,希望能激励已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高校,深入理解和实践“双一流”建设,也希望能激励那些需要和激励自己的高校,以“双一流”标准实现更好、更强的发展。
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曲振源(全国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主席):
“双一流”大学名单和建设规划的正式公布,把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做好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的“双一流”建设,推动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定位、协调发展,追求各自服务领域的卓越,培养一流人才,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整体步伐,是立足中国国情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战略选择。 适应中国特色*发展新阶段的总体要求。
顾(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当代中国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显著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贡献不断增强。
然而,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重叠和低水平循环的现象。迫切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加强资源整合,提高建设水平,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家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党*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旨在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一流人才:“双一流”建设的起点和终点
钟秉林(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主席):
它以优秀的学生、学术精英、高端的成就、国际声誉和一流的服务,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因此,“双一流”建设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
而且,“双一流”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积累过程。建设的成功不取决于行政文件的“确认”或*讲话的“宣布”,也不取决于学校本身的“宣布”,也不取决于学生的规模、专业的分布以及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权。核心是依靠学校自身办学水平的提高。关键是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办学声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曲振源: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的根本是修身养性。只有培养一流人才的大学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为了办好我国的高校,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并以此带动高校的其他工作。在这里,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以及它们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逻辑都得到了澄清。
对于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些学校不够清醒,而另一些学校在说他们足够清醒时却感到困惑。主要症结在于人才的培养是应该用来带动其他工作,还是应该用科学研究来带动其他工作。这所大学发展逻辑的模糊将严重影响“双一流”建设的价值取向。
为“双一流”建设型大学培养人才,必须坚持教育现代化的素质教育战略方向,确保“双一流”建设型大学不断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引领时代进步的一流人才。这是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的起点和终点。
一流大学生“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钟秉林:
放眼国外一流大学,无论是学科专业特色突出的大学,还是综合实力突出的大学;无论是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还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立大学;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都把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甚至校友会和基金会的重点都放在本科毕业生群体上。这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事实上,当公众选择报考或评价一所大学时,首先关心的往往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特色、就业质量、校风学风和学校声誉,而不是其他“高中”指标。
刘依纯(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应坚持以培养道德和人才为根本任务,践行“尊重教育、创造教育”理念,构建科教一体、教学科研、多学科合作的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优秀教师和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特别要重视本科教育。
曲振源:
高校要培养人才,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战略方向,即教育现代化。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使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应更加重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我们必须加强不断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钟秉林:
一流的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本科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大学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本科教育随着大学的形成而产生,并随着大学的发展而不断分化。现代本科教育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办学层次,而且逐渐形成一个由各类人才培养(如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等)组成的教育体系。)自身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本科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公众对本科教育的个性化选择。高校通过构建科学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和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本科教育质量体现了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特色。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为“双一流”建设创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出积极贡献。它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
一流的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一方面,通过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促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专业建设和本科人才培养可以为学科发展和学科分化整合的可能性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促进学科框架的优化。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耦合的统一体。国内外教育实践表明,大学生早期参与科研不仅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为促进学科发展、提升科研水平提供了生力军。本科生参与科研不仅给教师带来启发和反思,而且有助于促进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也直接有助于提高科研产出和学科建设水平。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中,大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和技术研发(如发表高水平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开发实用系统、咨询社会调查)获得创新成果的情况并不少见。
一流的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声誉的重要载体。本科毕业生数量巨大。他们继承母校的传统和文化,为国际社会的进步、国家经济建设和各领域的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智慧。本科毕业生组成的校友团体的整体表现和口碑将对母校的声誉产生直接而决定性的影响。然而,校友和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满意度已经成为衡量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和核心指标。
学科建设夯实“双一流”基础
顾:
立足学科建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这也是“双一流”建设的一项重要计划。学科建设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变革的最重要标志。突出学科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与“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高度一致。
当然,突出学科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一流学科建设,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办学的成功理念、有益经验和基本理念。事实上,世界一流大学是由几个一流学科支撑的,并以几个学科的优势和特点为标志。
选择“双一流”大学突出了学科本位的理念。一流大学建设的大学是从一流学科建设的大学中选拔出来的。“双一流”建设要求一流大学建设以一流学科为重点的大学,规划学校总体建设和重点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一流的学科建设是高校突出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的需要。两类高校都要把学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通过学科建设和特色发展,突出“双一流”建设的实效性。“双一流”建设评选出的421个学科点和部分高校自主认定的44个学科点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合理分布,成为“双一流”建设启动和发展的标志。
“双一流”建设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在选择一流学科时,应树立“扶优济困、扶专扶新”的发展观,并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贯彻落实。
刘依纯:
在“双一流”建设中,学科建设无疑成为基础工程。只有基础扎实,整体发展才能更高、更强、更好。
学科是学校建设学科高峰的核心,是一流教师教育的基础。这也是对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有力支持。学科建设为推进学校*机制创新、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先导,是学校综合改革全面深化的试验区。同时,该学科也必须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组织。它必须以先进的学科建设体系和机制为保障,同时也必须影响和推动学校的治理创新。因此,学科建设为提升大学在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实力提供示范和指导,是提升学校整体水平的中坚力量。
因此,高校必须: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创造有利的特色学科领域;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先导,推进大学治理制度创新;在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持下,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将得到提高。
一流学科建设要面向服务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需求,浓缩重大学术问题,开展协同研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东北师范大学应建设高端科研平台和新智库,尤其是在农村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
一流学科建设应促进服务国家、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热爱教育的大学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在世界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学校应该在继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流学科建设应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建立学科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学科指导团队,实现一流学科与世界一流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全方位合作。特别是要在教师教育领域开展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实质性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国际声誉。
顾:
“扶优济困、扶专扶新”发展理念的实施和落实,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重点是建设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这是“双一流”建设阶段性目标的基本要求。例如,到2020年,一批学科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几个学科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2030年,更多学科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一批学科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将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进入世界第一。 加强与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相关的学科建设,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规划一批国家急需的学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
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贯彻落实“扶优济困、扶专扶新”的发展观,就是要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贯彻落实“扶优济困、扶专扶新”的发展理念,有必要对这100多个学科进行具体规划和有效建设,力争在学科领域创高峰,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突出学科建设绩效综合评价的要求。“双一流”建设提出“加强学科建设绩效评估”,从全面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学科建设绩效进行综合评估。
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突出学科自身系统发展的要求。“双一流”建设型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应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着力优化学科整体结构,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注重跨学科定位,充分发挥学科建设优势,突出学科建设特色,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创造更多学科高峰,从学科建设的系统性实现“双一流”建设能力和水平的全面跨越。
动态管理推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
曲振源:
“双一流”建设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责任。承担“双一流”建设任务的高校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重大的责任。*保证“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投资,这是每个人的期望,也是*的责任。然而,更重要的是大学精神及其改革。
引领大学发展的是其崇高的办学理念、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捍卫真理、追求卓越责任的精神等。这是大学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它是无穷无尽的。当前,“双一流”建设应特别注重这种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这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和灵魂。
不同的是,今天的改革强调“统筹”,是*机制各方面的深刻而全面的改革。更强调的是“系统性”。改革是各级各类的系统推进。要更加注重“整合”,注重制度创新和聚合,形成整体的制度成果和中国的计划。
我们必须赶上并成为世界级的。我们必须通过改革不断促进发展和进步,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即使我们达到一流水平,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改革,以保持一流水平和领先时代。
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应该是全面的。高校的党建、内部治理制度、社会参与机制和国际合作与交流都需要改革。因此,“双一流”建设规划对所有建设高校提出了“五大改革”的明确要求,各高校也制定了通过改革促进建设任务完成的具体方案。
在“双一流”建设中,尤为重要的是在人才培养*改革、科研*和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高校与社会耦合机制改革四个方面取得突破。这四个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对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这些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并建立新的机制,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生产能力。
毫无疑问,“双一流”建设的宏观管理机制也应该改革。
要继承“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克服“动态监控不足”和“身份固化”的不足。此次公布的名单显示,“双一流”大学的总数有所增加(增加25所),区域结构和学科结构更加合理,“一流”大学分为甲类和乙类,都传达了改革的信号,反映了改革的要求。
在“双一流”建设的宏观管理中,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如何体现动态管理,实现“换挡提速”。例如,什么是科学的学科绩效评价标准,如何进行动态监控等。这些,一方面反映了行政,另一方面,遵循学科发展和学术发展的规律。行政干预学术事务肯定不利于学术繁荣。因此,有必要继续探索改革,在建设的开始、中期和后期进行适当的审查,并根据建设情况调整支持的方式、范围和力度。
建立科学的宏观管理机制,必将进一步提高“双一流”建设的成效,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步伐。
(记者连宇春整理)
阅读更多
北大“双一流”计划:2020年打造世界一流大学
为什么“他们”成功入选“双一流”
三部委官员解读“双头等舱”:无终身制
中山大学前校长黄达仁:我知道的双重一流建设
刘海峰:“双一流”建设应注重效率,注重公平
权威解读: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七个答案,两个拔尖建设
“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宣布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