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王国栋:以协同创新助力科创人才培养

科普小知识2021-10-05 17:07:59
...

这位是记者文彩飞

早在“双一流”建设计划出台之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国栋就十分关注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协同创新、科教融合、内涵发展等课题。到目前为止,在他的电脑文档中,仍然有不同版本的PPT,其中有八个要点。“我会告诉学校领导,兄弟院校,老师和学生……”王国栋表示,只有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呼吁大力开展协同创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时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之路。

科教一体化实现内涵发展

《中国科学报》:与中西方高等教育相比,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新时期科技创新的中国特色?

王国栋:我们应该树立为*服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观念。大多数西方国家从事科学研究是出于兴趣,而中国科学家渴望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应该是国家发展、社会福利和民生。根据*总书记关于“四个率先”的指示,中国科学院在“四个率先”前增加了“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是*对我们科研人员的基本要求。

我们应该注意原始创新的重要性。我国的科学研究在长期跟踪的条件下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必须从跟进转向运行和领导,更重要的是原始创新。年轻人有无限的创造力。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在我们研究超强磁钢的制备过程中,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奇妙的想法”,所以我们创造了比常规工艺更好的效果。

我们还需要在国际合作中具有竞争力。过去,人们总是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与西方的高等教育相结合。事实上,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并与之竞争。我们不能简单地与他们联系。我们应该既学习又提倡竞争。没有竞争,我们就无法领先。只有合作中有竞争意识和超越意识,才能实现超越。

《中国科学报》:鉴于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特点,中国大学应该做什么?

王国栋:高校当务之急是通过科教结合实现内涵发展。*总书记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认为,要实现内涵发展,大学必须做一流的科研,培养一流的科研人才。其核心是一流的科研与科教相结合,从而实现科研与教育相结合。内涵式发展鼓励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科研中学会科研,在一流的科研中学会做一流的科研。目前,高校工程教育虽然有一些实验环节,但仍然相对较少,内容更新过于缓慢。高等学校应当鼓励教师从事一流的科学研究,产生一流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培养学生素质,使他们成长为一流人才。

高校必须实现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建设一支实事求是的科研教学队伍。“空谈误国,扎实工作促国”,扎实工作是高校协同创新的基础。论文和引用率都是西方的评价标准。如果我们沿着这条路走,整个方向都会误入歧途。应以实际创新绩效、能力和贡献为标准。“干的”、“真实的”和“真实的”是最重要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务实、实用和有效”。论文发表在哪个杂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表论文的内容和创新的实际贡献。

工程应该特别注意协同创新

《中国科学报》:作为一名工程学教授,你认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应该在哪个方面得到强调?

王国栋:科研和人才培养应重视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应从四个维度进行:第一是生产、教学和研究的运用,第二是跨学科,第三是产业协作,第四是研究-开发-工程-服务的整合。协作创新的这四个维度可以将资源整合在一起。

研究-开发-工程-服务是一个来回延续的创新链。过去的观点是接力理论。大学只从事研究和开发,而工程和应用留给企业。*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只有把科技成果与国家、人民、市场的需要结合起来,从科研、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个方面完成跨越,才能真正实现创新的价值,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我的经验是,我们必须完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工业应用的三级跳跃。即使我们完成了99.9%,还是不合格。这就要求供应链中的不同角色加入到协同创新中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创新和转型。

中国科学新闻:合作创新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

王国栋:事实上,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合作创新。调动企业团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不仅在技术上给教授提建议,还要帮助高校培养人才。大学教授是所谓的专家,但企业人员可能比教授更了解直接面对生产实践的某些方面的问题和改进。现场人员的实际经验和知识对学生和教师都非常有价值。

高校工程科技教育也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实现。工程科学与技术是工科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这并不是为了鼓励高校建立公司和工厂,而是为了加强合作创新。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让学生知道方案是否可行,生产应用是否可行等。当在未来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办法。这些想法将更加实用,更加全面,少走弯路,并有助于创新,应用和转化。

推进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

中国科学新闻:你认为未来的高等教育应该强调质量的哪个方面?

王国栋: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应该包括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信息和智能素养也将是未来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

所谓“通融”和“沟通”指的是相互联系。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数字世界,未来的教育也必须用数据说话。教育应该利用互联网的条件,利用企业的数字信息,再现以前通过互联网在高校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律。高校将通过跨学科研究引导学生学习信息和智能知识,培养信息和智能素养,在人才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报》:具体来说,大学应该如何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

王国栋:今天的工厂已经逐渐变得数字化、无人化和智能化。如果教学仍然按照以前的模式来组织,比如组织实习,恐怕就行不通了。对此,我建议,首先,大学应该建立一个集管理、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该平台与相关企业联网。所需的生产过程信息由企业提供。高校师生应开发虚拟现实/现实/人工智能软件,实现生产数据的可视化。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再现企业看不到的真实场景,还可以通过分析软件掌握高炉、转炉等化学反应器和连铸板坯、轧件等工件的物理化学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本质、更真实、更准确的理解。

其次,高校应该为创新理念和研究项目建立准工业基地。除了这些基地的建设规模没有场地大之外,实体结构、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和处理与企业相同,甚至更好。这样,教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研究和创作,并且非常贴近实际。当然,教师和学生可以开发虚拟现实/现实/人工智能软件来分析和研究测得的大数据,然后就可以得到常规的研究结果。使用这种量表和以这种方式获得的结果很容易被企业说服和接受,从而将它们转化为工业规模的适用结果。

这样,学生的实验就不是在实验室里摆弄小瓶子和罐子,而是在接近大规模工业的规模上进行实验和研究。实验结果可靠、实用,可推广到实际大规模工业生产中。信息和情报时代的优势在于没有地域和专业的限制。大数据平台不仅适用于一个专业或一所大学,也适用于其他专业和其他大学。

未来,工程教育将在这个平台上实现科研、教学、实验和实践。它将成为产教结合、科研育人、内涵拓展的教学改革利器。我非常期待。

《中国科学报》(2018-06-26,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