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头术细节:实验室中模拟手术室无菌环境操作
长期在舆论领域飞行的“头部置换”降落在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哈尔滨医科大学),成为人体上的“第一个人体头部移植手术模型”。从相关英文论文直译过来,它被称为“人体头部移植吻合术”。此外,任小平常用的专业术语是“同种异体头部和身体重建”。
在不断变化的概念背后,这种“身体变化”的细节一直模糊不清。
一年前实施的手术让哈尔滨医科大学陷入了争议的漩涡。在为任晓萍组织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后,学校保持了沉默。
经过几次努力,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终于找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几个相关学科的负责人谈话。
解剖博物馆三楼解剖实验室的入口。这篇文章中的图片都是吴,,一位风起云涌的记者。
他们补充了“头部置换”手术的一些细节:为手术捐赠的两具尸体之间的时间差超过了一个月。手术是在解剖实验室进行的,该实验室不具备无菌条件,但任小平的团队自带设备,在手术室的无菌环境中模拟手术。
至于遗体的使用,他们强调,根据规定,遗体将在捐赠前经家属同意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但家属以后将不再询问具体用途,“他们(家属)不关心我们如何使用遗体。”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医学伦理学教授张新庆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基于家属和遗体接收机构之间的信任关系,在遗体捐献完成后,在“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中,科研机构一般不需要征得家属同意就可以再次使用相关遗体。
然而,他认为,鉴于“头部置换”研究的高度伦理争议和技术复杂性,如果身体用于进行“头部置换”研究,则应再次征得供体家庭成员的同意。
“换头”中使用的两具尸体“都病了,都死了”
从2016年夏天开始,任小平的团队开始做准备。一旦有两个人体符合要求,他们将随时开始实验。
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相关学科负责人杨明(化名)表示,根据学校和任小平的要求,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开始寻找两个身材相似的年轻人的尸体,“事实上,他们正在等待。”
杨明说,起初,一个中等身材的人的尸体被捐赠给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他马上觉得“就是他!”大约一个半月后,另一名中等身材和年龄相仿的男子的遗体也被捐赠。
杨明说,“最好有两个同时满足要求的新鲜尸体。新鲜的遗骸更像活着的人。最后,任小平实验中使用的两个身体之间的差异(捐赠时间)超过了一个月。”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一名登记捐赠遗体的工作人员也证实,捐赠两具遗体的时间差超过一个月,“两人都死于疾病”
去年11月,任小平的团队在解剖博物馆的实验室进行了“换头”手术,并完成了相关手术。
杨明介绍,解剖实验室不具备无菌条件,但任小平的团队携带手术台、无影灯等设备模拟手术室的无菌环境进行手术。手术中发现的两具尸体完好无损,有些可供学生使用。
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相关学科的另一位负责人赵琪(化名)也证实,任小平的团队在解剖博物馆三楼进行了人体置换。“我们将提供场地,我不确定其他细节。”
他说解剖实验室的仪器不太齐全,有些设备是任小平的团队带来的。“他们可能会模仿手术器械...他们带来了必要的手术器械和器械。”完成后,遗体仍保存在解剖博物馆,“他们不能带走它们”,学生可以继续使用它们。
介绍了第12解剖实验室(3楼),任小平的团队在解剖博物馆3楼进行了头部置换。
任小平等人在后来的一篇论文中写道:“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剖学研究所提供了两个外形相似的新鲜男性尸体,并获得了伦理专家委员会的批准和患者家属的同意。”
赵琪说,他不知道该机构负责人的更换是否得到家人的特别批准或授权。“我不负责这些。”
然而,他认为,事实上,没有必要通知家庭成员,因为在捐赠之后,家庭成员已经批准给予学校全部权力,不必每次都告诉,“他们(家庭成员)不关心我们如何使用它,因为我们可以做科学研究和教学,都是为了医学。”
杨明还说,遗体捐献前应该得到家属的批准,然后应该进行任何实验,只要是与医学有关的。遗体捐献的规定非常明确,捐献后家属不得提问。
杨明说,他并没有和任晓萍很好地打交道,而是通过操作改变了人类遗骸的头部,“我认为他是一个执着的人。手术持续了一天(任小平发表的论文称整个过程为18小时)。团队的其他成员可以轮流。他一直在做这件事。科学研究是由如此执着的人完成的。”
人们对任小平的“换头技术”有许多疑问。今年10月,世界神经外科协会发表了一份反对声明,称“头部移植不仅在伦理上不可接受,而且在科学上毫无意义,直到人类能够完全再生被切断的脊髓神经。”从伦理的角度来看,任何组织或协会的外科医生都必须拒绝进行任何对病人不利的手术。"
但是,赵琪认为,从长远来看,任小平的研究仍然具有进步意义,他可以提供依据。“也许在将来有任何技术突破的情况下,你会有这个基础并确切知道如何操作它。”
虽然杨明也认为人头置换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也表示,如果要进行这样的手术,就必须像任小平的团队一样,提前对遗体进行模拟和演练,“这是一个不可能的障碍”,所以这不是对遗体人力资源的浪费。
哈尔滨医科大学主楼附近的一座类似的历史建筑是解剖博物馆。
副总裁传达发现遗骸的指示并支持任小平的研究
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剖堂和学校的其他历史建筑一样,也是中式的,有大屋顶和红色柱子,这是梁思成的设计风格。
解剖博物馆的地面有三层。解剖学教学和研究科的办公室都在一楼,而实验室分散在每层楼。
面向门的一楼是遗体和角膜捐赠登记处。这里的工作人员被要求保持手机畅通。据有关人员介绍,每年约有1000人在这里登记,表达捐赠遗体的意愿,但最终只能捐赠40多万。
解剖博物馆的走廊里堆满了教材。一楼是人体器官和骨骼的图片,二楼是一些人体器官的模型,三楼是病理样本的实体。
哈尔滨医科大学解剖大厅走廊展示的病理标本和图片。
几乎每个解剖实验室都挂着一两个人类骨骼标本。人体的206块骨头明显分布在一个实验室外面的蓝色地板上。
解剖楼下面还有一层,是用来存放人体遗骸的冷库。
“即使是为了教学目的,库存也非常紧张。幸运的是,科学研究的应用很少。”杨明说,遗体资源属于学校,解剖部只接收、储存和提供这些生物材料。如果科学研究小组想要使用遗体资源,它必须首先经过伦理审查。
具体的申请程序是研究小组填写一份伦理审查申请表,这是一页纸的表格。
伦理考试的申请必须首先提交给研究团队所在的学院,学院应将其提交给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每年举行集体会议,分批处理来自各大学的申请:大型动物实验,如狗和猴子;动物实验,如老鼠;临床病理材料;遗骸或部分遗骸...
如果伦理委员会批准了研究小组的研究申请,研究小组申请使用人体遗骸,则申请人必须向哈尔滨医科大学科研部及其他部门提出申请,并需要主管副院长的签字和批准。
如获批准,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务管理部将向基础医学院或解剖学教研室传达相关的考试意见和要求。
杨明认为,任晓萍的头部置换手术一定是得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因为他们已经收到了学校的许多指示,要求提供身体来支持这项研究。
杨明告诉澎湃新闻,2016年夏天,解剖教研室接到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和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务处长的几项指示,支持任小平的研究并提供遗体。“他们(任小平的团队)早就想这样做,但条件不具备,等待时间相对较长。”
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告诉澎湃新闻,杨宝峰校长非常支持任小平关于人体头部移植的研究。学校管理层支持这项研究,并认为这是一个前沿研究项目。
家属一般无权干涉遗体捐献后的使用。
解剖学教研室有一套完整的捐赠者信息:姓名、年龄、死亡证明等。
杨明说,在捐赠登记表上,遗体被标明用于医学教育、医学研究等。捐献遗体后,患者的家人不能再探视遗体或干扰遗体的使用。哈尔滨医科大学或解剖学教研室不会将身体的具体用途告知患者家属。
“在遗体捐献给我们之前,工作人员向患者及其家人明确表示,捐献后,只要他们为医疗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他们的家人)就不能再问任何问题。因此,捐赠者的家庭成员不会反对。”
黑龙江对人类遗骸的使用有约束性规定。2010年3月生效的《黑龙江省捐赠遗体和角膜条例》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改变遗体的用途,不得以任何形式买卖捐赠的遗体,不得将捐赠的遗体用于商业活动。遗体使用后,接收机构负责送殡葬单位妥善处理火化事宜。
澎湃新闻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黑龙江省志愿者捐献遗体(眼角膜)登记表”中发现,登记表包括“申请表”、“近亲属同意书”和“遗嘱执行人意见”,包括申请人照片、个人户籍信息等。
“申请表”中的文字包括“我自愿将我的身体(角膜)免费捐献给医疗事业,为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人类健康做出我最后的贡献”。请亲戚们支持遗嘱执行人实现我最后的愿望。”
杨明说,遗嘱执行人必须是病人亲属中的“能说话和做决定的人”,比如长子或直系亲属。在一个病人参观了解剖博物馆的解剖实验室后,他决定捐献自己的身体。
“在注册之前,有人会去教学区看看我们是如何使用它的,我们是如何教授它的,我们是如何学习它的。看完之后,我松了口气,决定把尸体交给我们。有些教学场景令人不舒服,有些捐赠者无法忍受,有些则很平静。我们尽量避免那些教学场景。”
遗体捐献完成后,捐献者的姓名将被镌刻在捐献者的纪念碑上,患者家属将获得纪念证书——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和黑龙江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荣誉证书,并加盖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和接收单位的红色印章。
杨明说,在哈尔滨,遗体捐献的比例不高,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遗体储备也相对紧张。
尽管哈尔滨医科大学强烈支持任小平的头部移植研究项目,并将其视为前沿创新研究,但阳明也注意到公众对该项目的诸多质疑。
杨明担心公众会因为对该项目的怀疑或不适当的宣传而降低对遗体捐献事业的热情。“他们担心,如果其他人在这里胡说八道,社会上没有捐赠(遗体)的人可能会感到不舒服,并放弃捐赠。”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医学伦理学教授张新庆告诉该报,根据各省的《遗体捐献条例》,在捐献遗体之前,遗体接收机构应与捐献者本人或其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即捐献登记表,并告知他们遗体的未来用途:“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对人类健康的贡献”。
相关法规规定“捐赠人的捐赠行为、人格尊严和遗体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法律的保护”
关于捐赠登记表中“我自愿将我的身体(角膜)免费捐赠给医疗事业,并为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人类健康做出我最后的贡献”的说法,张新庆表示,遗体接收机构需要对“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进行更多的定义和解释,以便捐赠者本人或其亲属能够充分了解遗体未来可能的用途。
他说,基于家庭成员与遗体接收机构之间的信任关系,在遗体捐献完成后,在“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中,科研机构一般不需要征得家庭成员的同意就可以再次使用相关遗体。
但是,张新庆认为,由于“头部置换”研究的高度伦理争议和技术复杂性,如果用尸体进行“头部置换”研究,应再次征得遗体捐献者家属的同意。
阅读更多
换头可靠吗?去任小萍实验室10问实话
新闻分析:头部变化离现实有多远
任小平在他的论文中强调,这只是身体置换前18个小时的彩排。
意大利医生参与头部置换:手术打开太空殖民之门
关于头部移植模型的论文指出,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头部置换的可行性
“换头”升温:前沿探索不应突破科学边界
“头部置换”焦点: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能修复脊髓吗?
上一篇:海外经历 职称评审“硬杠杠”?
下一篇:科学辟谣:跑步就会损伤膝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