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王树国:“双一流”建设须回归教育本源

科普小知识2021-07-11 04:25:06
...

■我们的记者陈彬

在最近的全国两会上,“双一流”是高等教育领域几乎每个有代表性的成员都必须谈论的话题。这并不奇怪,因为自2015年底提出以来,“双一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专业人员在思考未来发展时面临的最大命题。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双重一等”,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Xi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也谈到了他所理解的“双头等舱”。那么,面对“双一流”,这位大学校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解读呢?

“双一流”是高等教育的总体规划

必须肯定的是,“双头等舱”是一件好事。甚至可以说,这是高等教育供给方面结构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在采访中,王树国高度评价了“双一流”战略。

王树国说,大学是先进思想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领导者。他们应该抛弃浮躁和急功近利。他们应该静下心来,主动思考国家“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意义。他们应着眼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根本任务,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做出贡献。

大学关心谁能进入第一个“双一”名单是正常的。毕竟,这关系到大学自身的发展。”然而,在王树国看来,大学领导应该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双一流”。这不是哪所大学或哪所大学能率先进入一流的问题,而是随着中国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应该率先接近舞台的中心。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面对世界竞争的问题。

在今年NPC和CPPCC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媒体表示,“双一流”名单是由*根据服务国家的高校战略比较和选拔确定的,实行动态选拔,而不是终身任职和身份固化。在王树国看来,这次演讲试图让公众舆论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不要太在意这个列表,关键是看你是否继续为国家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王树国强调,我们必须注意,“双一流”不是某所学校的计划,而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计划。“你在这个过程中的贡献在哪里?这是检验大学真正能力的时候了。因此,此时此刻,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我们的缺点在哪里,解放思想的关键在哪里。”他说。

“后配给”带来新的科学秩序

它还从以前的资源分配中吸取了一些教训。自2016年以来,Xi交通大学在向不同学院分配资金时实施了“后分配”制度。

“在此之前,每个学院的经费需要每年提前向学校申报预算,然后学校会进行论证确定。示范结束后,学院将实施该计划。然而,后配额制是学校根据各学院前一年的工作绩效增量,以及国内高校各学科与其兄弟学科之间的增量对比,向各学院分配一定数量的资金。这笔钱完全由学院自行决定。”王树国说,这个系统的最大优势是它可以让大学不再关注他们每年能拿到多少钱,而是关注如何做好他们的工作。

“因为不需要担心资金问题,只要工作做得好,相应的支持就会到位。”王树国希望“双一流”的建设将是一样的。“高校不应该太在意他们是否能进入这个名单。只要他们能取得巨大进步,国家自然会分配资源。如果这种机制形成了,人们就不会绞尽脑汁去想一份清单了。”

后配给制的另一个优点是它可以促进不同大学的个性化发展。“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学科基础,所以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它。这是我们在评估系统中遇到的最大问题。”王树国说,后配给制度并没有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院和大学。“文科大学可以谈论他们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贡献,科技大学可以谈论他们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如果他们畅所欲言,他们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源。”

王树国特别强调,在这种模式下,必须特别关注新兴学科的发展。虽然这些学科所占的比例很小,发表的论文数量和科研成果与老学科相比差距很大,但它们一般都具有战略意义,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这种制度不是“撒辣椒面”和平均主义。相反,应该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分配一定比例的资金。“Xi交通大学并没有对所有工作岗位实施岗位分配制度。许多工作仍需协调,但无法对所有工作实行统一的学校管理。“我们应该给学院一些空间,让他们做一些有自己特色的工作。”需要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起来。”王树国说。

大学需要“大变革”

在王树国看来,面对“双一流”,高校需要避免急功近利,保持一颗平常心。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大学不需要强调自己的改革?王树国坚决否认这一点。

“高校只需要大变革,“双一流”也必须推动高校改革。”他说。

“目前,社会经常批评大学。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一点。”王树国说大学应该是社会发展的领导者,但是现在,颠覆性的技术往往是在企业而不是大学里产生的,许多具有领先作用的新思想和新概念也是在大学之外产生的。那么,大学的角色是如何体现的呢?

原因是目前的大学离社会需求有点远。“你为什么要强调大学改革,是因为大学正在慢慢脱离社会。我们关闭自己的学校,这导致了各种社会和公众对大学的不满,但追溯到我们自己的表现并没有让公众满意。”王树国说。

2016年5月,*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王树国对这“三个方面”印象深刻。

“大学需要改变,这不是一个普遍的改变。大学应该真正融入社会,引领社会发展。一所学校能否成为一流大学,取决于它能否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一流的贡献,能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王树国说。

“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脚踏实地”是一个过程。

当谈到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贡献时,人们通常喜欢用的两个词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其中,“顶天立地”代表前沿基础科学的探索,“立地”代表应用学科的探索。在许多人眼里,这是两条几乎没有交集的“平行线”,但王树国不这么认为。

“升天和站在地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对于任何科研人员或单位来说,他们不可能马上到达天空,当然他们也不可能马上落到地面。”他说。

2016年底,Xi交通大学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煤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及发电多联产技术”的产业化正式启动。这也标志着“超临界水动力煤”技术的逐步产业化。

“负责这个项目的郭烈锦教授已经从事超临界水研究十多年了。起初,他只从事基础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积累。在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国际上受到欢迎之后,他们开始了小规模的地面试验。试验成功后,他们最终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产业化。这是一个从“顶天立地”到“立地”的完整过程。”王树国说。

他说,从科学研究人员成长的角度来看,他们必须一开始就从事基础研究,当他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现他们可以提出独立的课题。然而,要提出一个好的话题,我们必须了解社会需求。这时,研究人员会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应用,当他们的研究对象最终被应用时,结果会自然地落在地上。

“‘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一种全面的成就,而不是个人的成就。一所学校必须在成绩上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成绩上有“正气”。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王树国说。

然而,必须承认,在这个系统中,大量的研究人员将他们的工作集中在“顶部”方面,而缺乏对“地点”方面的规划。“事实上,许多教授都有非常好的项目,可以完全落地,但因为我们的“指挥棒”并不倾向于此,这导致科学研究人员在完成基础研究后,不自然地探索技术的应用,而是转向其他研究。毕竟,“天价”项目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头衔。

2016年7月,*人民*办公厅、全国人民*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些激励措施。“我希望这项政策能够起到鼓励作用,引导高校的科研成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王树国说。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7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