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代表委员:“双一流”建设必须有中国特色

科普小知识2022-08-04 10:21:10
...

代表委员:“双一流”建设必须有中国特色

清华校园/视觉中国的美好画面

代表委员:“双一流”建设必须有中国特色

[思想聚会]

自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以来,“双一流”一直是影响众多大学眼球的关键词: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2017年底,许多入选大学相继宣布了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双一流”建设正式破土动工。今年的*工作报告提出,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要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我们必须有中国特色。”代表委员们对“双一流”建设的关注和思考更加深入。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大学和学科?具体来说,在办学过程中,应该如何体现和评价中国特色?中国大学应该如何行使权力?

突出中国特色,振兴民族

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特色一流学科要培养一流人才,聚集一流学者,产生一流成果,做出一流贡献,在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的代表在心中描绘了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他认为,“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办学方向上,坚持*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新时期中国特色*思想武装师生头脑;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把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与实现人生理想结合起来。第三,在服务国家战略上,探索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机制。第四,在文化自信方面,我们应该用中国特色*文化来保存大学文化,培养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科技创新的源泉。”四川大学校长李认为,今天,强调“中国特色”是新时期赋予中国大学的责任和使命:“这意味着我们将实现从赶超到超越、从学习到自主、从追随到办学和引领的转变。这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也是质量上的飞跃。我们要着眼长远,认清未来发展方向,认清国家、社会、教师和学生的长远需求,走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之路。”

中国特色是使命、责任和独特的发展优势。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代表仔细研究了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从全球经验来看,有许多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范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香港科技大学等。其共同特点是保持办学特色鲜明,不断关注重点方向,实现重点突破。同样,在中国建设“双一流”,既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独特的政治、制度和组织优势,加快核心竞争力的建立。”

建设中国标准服务国是当务之急

最近,几个世界大学排名相继发布,中国大学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然而,也有人指出,这些排名的指标体系主要考虑学术因素,缺乏对大学服务国家主要需求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评价。

“不同的世界大学排名系统有自己的方法考虑。我们应该关注世界上一些大学和学科现有的评价体系,总结和分析它们所反映的一些趋势性问题,但我们不能盲目照搬和照搬这些评价指标。”李家俊代表要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评价体系,引导大学以服务国家为首要任务,重点和重点是衡量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衡量大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促进国家创新竞争力,以及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

邹晓东代表列举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时,除了一些常规的评价指标外,还应强调服务导向,如评价*重大战略部署在学校的总体实施情况,以及国家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学生就业情况。突出贡献导向,如考察生产、教学、科研主要平台建设、智库建设、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效益等。突出责任导向。例如,我们可以检查对口支援任务(如援助*和*)的执行情况,以及具体扶贫任务的完成情况。”

“我们应该把文化遗产作为发展的使命,从长远和历史的角度审视大学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及其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河南大学校长宋院士也赞同这一观点:“在这一过程中,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标准,进行道德修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应特别强调以本科课程为基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没有高质量的本科课程,建设一流大学缺乏基础。因此,必须以一流的本科教育作为评估指南。”

李委员强调,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还应实行分类管理:“例如,一些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往往有几个专业或学科位居前列,但根据综合性大学的评价指标,排名自然不会在前列。因此,基于我国现有的高校类型,应将其分为综合性高校、理工科高校、行业性高校等。每种类型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而不是所有的高校都按照相同的指标进行排名。”

以“人”为核心贡献中国智慧

邹晓东坦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征途上,他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政治立场有待提高,仅仅根据*的大局主动进行战略规划是不够的。第二,注重一流的意识需要加强。在办学和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第三,深化改革难度加大,必须“啃硬骨头”、“打硬仗”。第四,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面临挑战。高水平大学的收入渠道需要进一步多元化。办学经费应符合市场化要求。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薪酬制度应逐步与世界接轨。”

此外,李家俊代表认为,中国大学在师资、科研创新、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也存在不足:“比如,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学者不够,不同学科的人才明显分化,教师的整体活力有待激发;原创理论和科技成果较少,跨学科整合的内生动力不足。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够密切,服务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水平有待提高。”

为了挑战现状,中国的大学应该把他们的努力放在哪里?

“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意识和中国情怀’的一流教学团队。”团员宋把解决问题的关键放在“人”上。他强调,一流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引进”与“培养”并重:“既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又要以培养为核心,大力推进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背景教师的交流与融合。"

李委员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以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动力:“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否面向国际学术前沿,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问题,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如果达到了这些点,学校的科研水平自然会提高。四川大学正在实施一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计划。一方面,四川大学要面向学科前沿或重大项目的共同基础,开辟新的科技创新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构建“人才-方向-平台-项目-成果”的创新链,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记者邓辉、金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