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热议双一流建设标准:什么样才是一流的
自两会召开以来,谈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热潮并未消退。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大学不具备与世界一流大学竞争的条件,但建设一流学科要容易得多。只要设定了标准,每个人都可以朝着目标努力。”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松灵在CPPCC教育界小组会议上说。
王松灵所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40小组有38名成员,其中大多数来自大学。
从第一次小组讨论开始,几乎每一个“双一流”的建设都将成为每个人演讲和讨论的话题。
王松灵的“标准”是现场成员最常提到的热门词汇之一。
制定标准应该开阔眼界,展望未来。
“过去,我们还在考虑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学术水平。我记得当时科学引文索引是从南京大学开始的。今天,我想南大可能也会关注几篇SCI文章,但他们的视野绝对不局限于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峰说。
钱峰认为,中国目前的大学水平与其目前的国力相当。在许多排名中,清华和北京大学已经是亚洲最好的大学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应该考虑新国家的发展目标。如果我们仍然从以前的状态看学校的发展,就会有偏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健当场回应:“南京大学创办sci,是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的科研机构都在思考如何让我们的科研走向国际。最后,脊髓损伤被发现是这样一种方法。事实上,近年来我们很少谈论SCI,但我认为它在中国走向世界的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说:“他们大多数在经济发达国家。”
“当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时,肯定会有许多世界级的大学。一流大学不能说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因果关系,至少是相关的。”丁烈云认为,只要大学能够服务,甚至支持和引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那么这些大学自然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指标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绝对的."
在王松灵看来,“双一流”的建设应该循序渐进,“先建设一流的学科,再建设一流的大学,因为一流的学科多了,自然就有一流的大学”。
王松灵在讲话中说,他们非常关心“双一流”建设中的一流学科标准。“一流学科的评分标准和规范应该是什么?评估的标准体系是什么?一些一级学科非常大,如临床医学。有没有可能根据体重增加一级学科的指数?”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东陵表示:“我认为还有一个机制问题,因为许多重点大学在评估学科时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
陆健曾经参加过一次QS(英国高等教育分析组织)的活动。当时,一位外国专家非常感动他:“所有从事指标工作的人都把最好的放在第一位。”
“让我们考虑一下,一流大学排在第一位,评估指标排在第二位。例如,如果你对耶鲁大学的前50名专业进行排名,那么这个标准就无法继续存在。”陆健说,“因此,指标只能用于参考,而不是绝对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普同意陆健的观点,即“数据不能说明一切”。他说,例如,引用率的问题,一个有争议的文章,许多人骂它,引用率上升,一些前沿学科,如甲骨文,很少被引用。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汝成也说,有人说世界前100名是一流的,但排名本身是多种多样的,“双一流”的建设要结合国际排名和中国国情来衡量。
“双一流”标准必须具有特色
“我认为国外的同行评审都在使用ESI(基础科学指标数据库),它有22个学科和5000多个评审单元。如果达到最高的1/100,就可以认为是国际高水平的标准,也是相对科学的。”王松灵建议引进国外同行评审,“在我们一流的学科中,应使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作为参考,或引进一些国际同行参与,以避免形成一些圈子或造成人为干预。”
王汝成认为ESI是一个信息检索组织。它只是根据发表的论文数量来评价一所学校或学科在世界上的排名的一个指标。“我们必须遵循国际规则,但我们也必须考虑国家需求。有些科目是国家要求的,但它们可能不会反映在排名中。例如,不以发表论文为目标的航空和航天也很难进入世界。”
陆健认为,“双一流”标准必须有特色。“复旦有复旦的标准,南大有南大的标准,北京大学有北京大学的标准,各具特色。我们需要使用质量指标而不是数字指标,但我们不能完全忽视数字,否则就不会有效率。”
王汝成当了10年院长后,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大学必须回归人才培养的本质。他说,如果大学不重视人才培养,创新人才从何而来?
他认为,如何将人才培养与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和一流学科建设结合起来,需要明确。“现在我们主要关注科研指标和我们获得了多少奖项,但没有人才培养指标,而且存在很长的滞后期。为了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才培养上。”(记者王强·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