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解读*生态屏障工程评估工作

科普小知识2021-08-05 17:25:30
...

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和*自治区联合发布了《*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项目建设成效评估(2008-2014)》的相关结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对评估做了详细解释。

问:请介绍本次评估的背景。

张亚平:*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它有许多特殊和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为高原独特的动植物提供了广阔的栖息地。其生态功能对保护中国乃至东南亚的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屏障功能。为了有效保护这一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国务院于2009年2月18日批准了《*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规划》,并决定分三类实施10个项目。

目前,*生态安全屏障工程正处于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估,以评估项目的进展和效果、项目的目标和效益、某些高山地区的退化环境是否得到控制、生态系统是否稳定,以及是否能够适当发挥节水和固碳的功能。为此,中国科学院于2013年开展了*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建设成效评估,并对重大生态工程实施成效进行了评估。

问:中国科学院如何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张亚平:开展评估工作,必须科学、客观、公正。在这次评估中,中国科学院高度重视并多次强调,要努力实现这样的目标和要求。

首先,中国科学院精心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本次评估主要由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地理与资源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其他单位组成的团队完成。牵头单位成都山地研究所对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和建设目标有很好的理解。团队主要成员常年在*开展科学研究,并为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评估方法科学,适合*。本次评估主要采用国际公认的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方法,建立适合青藏高原特点和生态工程要求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实地调查和定位观测、模拟实验和遥感监测、项目区内外对比观测、生态模型情景预测等手段,研究生态工程实施的有效性。这些方法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也适合*大规模调查评价的特点。

第三,有丰富的数据来源来确保客观性和真实性。本次评价历时3年多,考察了3个样区的生态景观变化,并对10个工程区内外的植被状况进行了对比观察。共进行了约1300个现场调查和监测点,采样数据包括气象、水文、土壤、植物等。被收集起来。收集和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2008年和2014年的卫星遥感图像数据,并对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点进行了4次标定试验。这些基础工作确保了评估中使用的数据的全面性、代表性和可靠性。

第四,广泛征求意见,确保结论可靠。团队注重征求高层同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力求评估结论公正客观。与此同时,团队成员近年来在各种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和专著,从侧面表明这一评价得到了学术界同行的认可。

综上所述,评估工作总体上较好地体现了科学和公正的原则,结论是可靠的。

问: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指导和应用实践。该评估在服务*的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建设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张亚平:在这次科学评估中,中国科学院一直非常重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并做了大量具体的技术服务和咨询工作。

一是为*生态安全屏障监测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工作组提出并设计了自治区10个重点野外监测站和1个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区的网络体系,满足了生态安全屏障效益监测评估的需要。团队开发了*生态安全屏障管理信息系统,为自治区各部门的项目规划和协调提供了大量有效的服务。

二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措施和建议。小组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并编写了咨询报告,积极向国家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如“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环境和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影响及适应措施”、“*雅江流域荒漠化防治、生态治理成效仍需持续巩固”等五项咨询建议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部分建议已在*生态建设中得到采纳和落实。

第三,在*建立强大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一项长期任务。本次评估为下一步“规划”的实施提出了优化方向,如根据项目实施结果的区域差异调整项目布局和优化规模,进一步加强生态补偿,确保项目实施结果的可持续性等,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记者丁佳采访整理)

阅读更多

中国科学院评估*生态安全屏障工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