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朱英国院士: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

科普小知识2021-11-30 18:21:05
...

科技梦想家

“从大别山到罗家山,再从罗家山到五指山。一次清点已经过去54年了。我从青年到老年一步一步地走过中年。谢谢你给我生命中的“三座山”,它承载并实现了我年轻时的梦想。”10月14日,朱英国在武汉大学生活学院向《科技日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寻梦故事。

让世界远离饥荒。

1959年高考前夕,一个穿着布衣的年轻人静静地站在罗田一中后面的山顶上,仰望着江南和星空,许下了一个愿望——进入武都大学。“我甚至填写了三名来自武汉大学的生物志愿者。原因很简单。我想成为一名农业科学家,让我的亲戚和我自己远离贫困和饥饿。”

1959年,朱应国考入武汉大学,第一次进入罗家山学习植物遗传学。

进入大学后不久,朱英国和其他许多人一样,遭遇了席卷全国的饥荒。这也坚定了他的梦想:让世界远离饥荒。五年后,朱英国毕业并留在学校,专注于水稻研究。这是50年。

英国天文学家普洛克特说,梦想一旦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在武都,祝英国梦想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朱应国在学生时代,经常听高尚银、孙祥忠、俞先觉、何、龚华、杨宏远、、等老师讲课。他们的科学精神一直激励着他。1964年,朱应国加入王向明教授领导的教育部水稻生育期遗传学重点研究组,开始水稻遗传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湖北省建立了三个水稻品系来研究雄性不育和杂交水稻。以武汉大学为组长,朱英国为组长,组织武汉市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员,在勉阳县(现仙桃市)排湖种子场开展大规模合作,研究推广杂交水稻。

秋风吹来时,祝英国去广西南宁。冬天来了,他搬到了海南岛。直到第二年春天,他才带着希望的种子回到湖北。就这样,他在1972年开始了他的“水稻候鸟”生涯。

两年后,他们利用野生红芒稻与李安堂的早期杂交,在中国培育了一个新的细胞质型“红莲型”不育系。这与袁隆平的野生败育型和日本宝泰型一起,被国际公认为三种主要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此外,只有“野生败育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广泛推广种植,因此被称为“东方魔米”。

相信“种子效应”

众所周知,水稻研究不仅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也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在一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朱英国和他的同事们忙于实验领域,砍柴做饭。为了保护精心培育的幼苗,它们经常与毒蛇和田鼠战斗,与疾病和孤独作斗争。

在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和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朱应国提出了从农家品种中寻找新的非育种种质资源的想法。1984年3月,在大海捞针之后,在农家品种马尾发现了一株不育植物。经过3年的反复杂交试验,马尾粘胶质雄性不育系“麻鞋a”终于成功育成。“麻鞋A”的出现拓宽了当时杂交育种的理论视野。

凭借“红莲型”和“马协型”不育系的科研成果,祝英国先后获得1978年国家科学会议奖、2002年国家技术发明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奖。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国家。50多年来,朱应国始终坚信“种子效应”,带领研究团队不断创新水稻育种材料来源,培育和筛选杂交水稻新品种,成功培育出优质红莲不育系罗红3A和红莲优6号、洛优8号、粤优9号杂交水稻组合,推动了我国优质杂交水稻的发展。其中,洛优8号亩产最高达到876公斤,达到国家二等优质米标准,步入“超级稻”行列。

2010年,朱应国团队的另一个新品种“两优234”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被专家认为是第一个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成功选育出的抗虫杂交水稻品种,并在生产中得到应用。这种抗虫基因是野生稻的天然抗褐飞虱基因,在栽培稻和野生稻多次杂交后被人类利用。

在和平时期,粮食生产应该有备无患。

朱英国说,刹那间,我已经从事红莲杂交水稻的研究40年了。我和我的团队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克隆了红莲杂交水稻的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后,我们很快将这些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中。我们不仅在植物领域的*杂志上发表了基础研究成果,如《植物细胞》、《生物化学杂志》和《中国科学》。他还与袁隆平院士领导的湖南省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建设了“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培育了以红莲优6号和洛优8号为代表的高产优质杂交水稻品种。

目前,红莲杂交水稻累计推广量已超过1亿亩,并已在菲律宾、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莫桑比克等国家进行试验,产量比当地品种提高20%至50%,出口潜力巨大。

2012年,在全国“全国水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暨红莲杂交水稻田间调查会议”上,院士、阎龙安院士、陈院士等200多位专家对以洛优10号为代表的红莲杂交水稻新组合给予了高度评价。2013年,谢华安院士、林洪轩院士等300多位专家在全国“第二届植物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论坛”上对武汉大学红莲杂交水稻和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给予高度评价。

更让祝英国高兴的是,2013年7月22日下午,**总书记*冒着酷热,深入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实验基地。洛优8号、洛优10号、两优234...朱英国逐一介绍了基地培育的优良水稻品种。

当得知洛优8号亩产800公斤,是湖北连续7年、全国连续4年推广的主要超级稻品种时,总书记握着朱英国的手说:“你们辛苦了。感谢您的贡献,并希望您继续努力。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粮食安全靠自己。

“总书记的来访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是对我们的鼓励和激励。”朱英国说:“作为科学家,我们要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解决科学界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肩负重任,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近日,以朱英国院士为首的武汉大学依托“长江流域杂交水稻协同创新中心”,与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杂交水稻协同创新。朱英国说:“中国土地资源丰富,粮食生产基础深厚,严重依赖科技创新。中国有能力和条件确保自己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