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徐匡迪等专家解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科普小知识2022-01-29 22:03:26
...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份历史性文件,指明了中国未来十年左右的发展方向。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前几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原中国工程院院长许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早已提出。为什么它会再次包含在大纲中并部署?这份文件将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深远影响?亮点是什么?对此,徐、等参与起草的专家对《纲要》开始了详细的解读。

创新驱动开发架构的顶层设计

“这是创新驱动开发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的总体文档。”许匡迪说:“十三五计划是中国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这样一个文件就发出来了,这说明党*既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也有勇气和信心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不仅在战略上是正确的,而且在战术上也是坚定的。”

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刻不容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达到中上收入水平。“但发展速度主要是由土地、人力和资源等生产要素驱动的。现在看来,继续依靠这些因素来保持快速发展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许匡迪说,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水平低、结构不合理等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依靠创新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许匡迪承认,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它必须经历这种痛苦才能不断发展。

从国际经验来看,只有少数经济体在二战后成功地从低收入向高收入转型。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必由之路。以中国的韩国和*为例,许匡迪表示,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已将其产业转型为“晶圆代工”产业,现已成为其支柱产业,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二。韩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信息技术,此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任何能够实现创新驱动的落后国家或地区都出现了."

放眼世界,创新一直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关键芯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告诉记者,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创新和结构调整步伐发生了变化。例如,美国分别在2009年和2011年发布了两次创新战略,增加了创新投资和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并实施了再制造战略。日本还在2009年提出了“2020年增长战略”,指出R&D的支出将在202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扩大环境、能源、医疗保健、科技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并选择重点关注信息和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工程、空间和海洋开发等工业技术突破。

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在人们有了创新意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尚未建立,创新的生态和环境仍需加强。因此,*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这正是《纲要》要解决的问题。”许对说道。

以前,许多关于科技*改革和创新的文献大多讨论科技。"大纲第一次将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推广到国家战略部署中."许对说道。

“三步走”战略呼应现代化

《纲要》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个阶段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大力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步是到2030年成为最具创新能力的国家之一,为建设经济强国和共同繁荣的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为中国建设富强、*、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纲要》提出的“三步走”方针,符合并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在许看来,“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既远大又脚踏实地。“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创新型国家。我们不能急转弯。必须有一个过渡期。我认为前五年是开始和过渡时期。主要任务是成功转弯,然后加速。”

许匡迪认为第一步是最难的。“困难在于人们的习惯思维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工作主要集中在数量和速度上,但现在我们必须争取质量和品牌。过去,我们主要是效仿和模仿,但现在我们必须强调平行和创新。”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安排,强调要“坚持两轮驱动,构建体系,推进六大转变”。

许匡迪解释说,所谓两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的两个*协调一致,不断发挥各自的力量。“科技创新是创新动力的核心,制度和机制创新是保证。没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创新的源泉应该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从*主导转向企业和科学家。”

一个体系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由于制度和机制的原因,从科研、生产、应用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在过去并没有形成一个闭环。”许对说道。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就是构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各种创新主体相互合作、相互作用,创新要素顺畅高效地流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护。明确企业、科研院所、大学、社会组织等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构建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完善创新治理,进一步明确*与市场的分工,建立创新资源的整体配置机制;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鼓励创新的法律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六个转变是: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主导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质量效益主导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要素已经从传统要素转变为创新要素。产业分工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转变;创新能力已经从“跟踪、平行、领先”并存和“跟踪”转变为“平行”领先。资源配置已经从研发转向产业链、创新链和资本链的整体配置。创新群体已经从由科技人员组成的小群体主导转变为小群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创新和创业。

八大任务细化和政策落实

《纲要》在明确目标和部署的前提下,明确提出了八大任务:推进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创造发展新优势,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来源供给,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深化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一体化,促进创新互动,拓展创新主体,引领创新发展,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实现重点突破,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夯实创新基础,促进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造力。

“这些任务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的,最后从不同部门和渠道的各种任务中筛选和浓缩出来的。”许对说道。

他认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尤为关键和重要。《纲要》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这就要求推进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加大人才激励力度,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

“回顾科学技术的历史,如果瓦特没有发明蒸汽机,就不会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如果爱迪生没有发明电灯和电话,就不会有电气化革命。另一个例子是最近的乔布斯和马斯克,它们给手机和电动汽车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许匡迪说,创新往往是由一些关键人才主导的。

这也是吕薇最关注的。“如何更好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最近,我们的研究发现,许多企业反映出人才对于创新来说是最重要的,一些企业改变了过去引进个人技术或技术人员的做法,而是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引进整个技术团队。随着创新要素的全球流动,如何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高层次人才值得关注。”

除了人才,吕薇还注重制度创新。《纲要》提出要深化*机制改革,把科技*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同步进行。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动力,创新本身也需要动力。激活和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热情,有赖于制度和机制创新。”

作为顶层设计的系统工程,《大纲》应该如何落地并有效发挥其作用?许匡迪表示,将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各部门将有具体分工。卢伟希望尽快出台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政策。

“在调查中,大家都反映,实施成果转化仍需具体化和配套政策。例如,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机制受到工资总额的限制和约束。此外,我们不能用管理行政*和公务员的方法来管理科研人员。”吕薇说,在下一步,纲要将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其他相关政策应匹配和协调。(《科技日报》,北京,5月22日)

阅读更多

专家解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解读创新驱动战略纲要:关注人才是精准创新的脉搏

王志刚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权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