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道路上的追梦者
南开队正在比赛现场讨论这个问题。南开绘画大学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无数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正在为他们的梦想而奋斗。”
■本报实习生徐悦和记者陈彬。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不再遥不可及。对外星系的科学探索,深海探索的发现,甚至家庭的卫生和清洁都可以揭示机器人在这些领域的存在。他们可以做任何事情,从天堂到海洋,帮助人类挑战他们的极限,让人类生活更加方便。在这些机器人的背后,也凝聚着无数研究者的心血和汗水。
南开大学有这样一群热爱机器人的年轻人。不久前,他们在2017年日本公开赛上分享了激情和汗水,最终获得冠军,实现了南开大学队连续三次夺冠。
丰满理想骨感的现实
“机器人世界杯日本公开赛”是在“机器人世界杯足球锦标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级赛事。在日本爱知县举办的2017机器人世界杯日本公开赛吸引了来自日本、中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多个国家的大学代表队,而南开大学学生韩的代表队是唯一参加“标准平台团队”竞赛和“模拟团队”竞赛并获奖的中国代表队。
作为队长,韩凭借自己对机器人的兴趣和热爱,带领队一路过关斩将,夺得冠军。“我在大学时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感兴趣,所以我加入了这个团队。我很高兴能够移动机器人并实现一些功能。”
正是因为“机器人”的共同兴趣,几个有着相同兴趣的年轻天才走到了一起。
球员之一郑浩斯是南开大学2014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以前对机器人非常感兴趣。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当他在大四的PPT和视频中看到各种可爱活泼的机器人和真实激烈的比赛场景时,他有一种想参加比赛的冲动。“我认为,能够去机器人三大强国之一的日本,向同龄人学习技能,将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
然而,再多的兴趣和激情也无法逃离现实的“骨感”。在如此好的成绩和荣誉的背后是许多困难和障碍,以及球员们永不言败的斗争。
"遇到的困难太多了,我满脑子都是泪水."回顾比赛过程,曾经肩负重任的韩坦言。
韩的参赛队伍中,除了南开大学的学生外,还聚集了来自日本东京大学和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的学生。沟通障碍成为她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除了语言问题,还有地理问题。队员刘冉冉说:“比赛前,我们只能通过邮件交流。沟通存在障碍。”
比赛期间,日本东京大学和马来西亚理工学院只派了一名学生到场。结果,韩成为了队的主力队员。比赛分为许多项目,每个项目都必须准备好。每次比赛都会遇到各种问题,有时是算术问题,有时是硬件问题,有时是系统问题。
“遇到的问题通常是谷歌和百度搜索。尝试各种方法,询问高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是否有好的建议。一般问题都可以解决。”韩对说道。
“当我准备比赛的时候,我对每个人说,不要想依靠别人,我们必须完全依靠自己。”在准备过程中,韩不断鼓励队员们直面困难,不断努力解决。
严格的态度,战斗精神
今年是南开大学队连续第三年赢得机器人世界杯日本公开赛。当被问及是什么让团队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时,团队成员都提到了他们认真严谨的态度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作为一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球员们平时已经忙于学习,必须在业余时间为比赛做准备。很难想象。“通常,我都忙于学习。当我没有课的时候和周末,我会在实验室呆两天。我要到晚上十一点钟才回到宿舍。”刘冉冉回忆道。
第一轮比赛结果出来后,韩的队获得了第三名,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位置。据队员们说,第一场比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机器人的语音识别功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那时,每个人都很不舒服。负责演讲的大三学生一直很忙。她午饭几乎没吃多少。现在想想,我感到焦虑和不安。”韩对说道。
然而,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没有气馁。“好事多磨,我们逐渐成为了第一。我要感谢我的队友们一起工作,不放弃,不气馁,脚踏实地。”韩谈起自己的队友,充满了自豪和感激。
积累经验,不断前进。
现在,对于韩和她的班子成员来说,他们所取得的辉煌已经是过去的一页了。然而,回顾比赛的过程,每一个队员都有许多故事要讲——队长韩不能忘记每一个队员的辛勤工作和汗水。刘冉冉不能忘记机器人“苏醒过来”时的兴奋;当最终演示的主题设计出现分歧时,赵泽坤无法忘记团队的集思广益。郑浩斯永远不会忘记第二场比赛当晚与杰弗里老师彻夜激烈的讨论...
团队成员通过不断失败和克服困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每年的竞赛和交流积累知识和经验,以便不断取得进步。每次你再发现一个问题,你就可以提高一点。”赵泽坤说道。刘冉冉还说,尽管他在准备比赛期间多次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我们最终赢得了冠军,每个人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当你应该努力工作的时候,你就会在收获季节收获!”
谈到未来的发展,团队成员总是把他们的目标放在与他们专业相关的道路上。韩希望开发自己的机器人。赵泽坤和郑浩斯等人也表示,今后他们将继续学习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不断前进,以实现自己的机器人梦想。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无数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正在为他们的梦想而奋斗。”他们说。
《中国科学报》(第八版科创,2017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