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国内首套核环境应急机器人投用

科普小知识2021-08-20 18:07:42
...

(记者张然)超强核辐射环境是人类的禁区,但它往往有人类必须完成的任务。几天前,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拥有国内领先技术的中国科学院光电子研究所自2014年以来与大亚湾核电站联合开发了一款“核应急机器人”。该项目于去年完成了初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套4个应急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已被运送到大亚湾核电站。这是中国首个用于核电应急的防核辐射机器人。他们将成为深入“禁区”的“孤独英雄”。

这些小家伙体重不超过100公斤。灵巧的机械臂高度悬挂,可以灵活地上下、左右摆动。眼睛又大又可爱,这就是相机的位置。它的脚可以是小而圆的*,也可以是两条霸道的轨道,随时准备接受主人的指派。然而,它的大脑不同于任何机器人,它在身体的后面,因为它最需要保护。除了机器人主体之外,大多数其他功能模块都是可拆卸和拼接的。如果只使用“眼睛”,就不能安装“手臂”。最重要的是,它的所有“器官”在超强辐射环境下都能正常工作。这些小家伙的工作场所在核电站。

核电站每运行18个月就会关闭进行大修,但人们不能进入许多地方,如核反应堆池、乏燃料池和许多设施。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完成相应的任务。

高抗辐射技术是中国科学院光电子研究所的核心技术之一。在核电站里,由光电技术开发的机器人每小时能抵抗100西弗的核辐射。机器人携带的传感器,如照相机,甚至可以承受每小时高达10,000西弗的辐射。

公共数据显示,在正常生活中,胸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在0.006至0.018西弗之间。当一个人暴露在4西弗的辐射下,就会导致死亡。

“应急机器人”就像一支小型特种部队。它们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水上工作和水下工作,分工不同。

水下机器人,一个在水下工作,另一个像潜艇一样在水中盘旋。他们将进入反应堆池和其他有强核辐射的环境中执行任务。

陆基机器人通常在距离控制器操作员1到200米的范围内,由操作员指挥和调度。然而,在紧急情况下,操作员必须在距离辐射区几公里的安全区域。此时,机器人将不得不独自前进几公里,深入核心辐射区域执行严格的任务。

机器人进入辐射区域后,需要完成几项重要任务。首先,现场的情况应该实时传送到外面,这样人们就可以看到现场的情况。同时,他们应该在现场收集各种信息,如湿度、温度、核辐射的剂量率等。,并将它们传送给几公里外的操作员。

此外,机器人应该有“动手能力”来收集现场样本,将它们带出辐射区并交给操作者。具备一些救援操作的能力,如打开和关闭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