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纳米之星”打造纳米科技产业化“明日之星”

科普小知识2022-07-09 16:52:41
...

“纳米之星”打造纳米科技产业化“明日之星”

任洪轩(左)和蔡永祥(右)主持了王志康的“纳米之星”研讨会

■我们的记者赵广利

自2015年以来,旨在探索纳米技术领域有前途的初创企业和技术团队的中国国际“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纳米之星”)已于今年进入第五届。然而,这是今年第一次召集当地竞赛区域的负责人举行正式的启动会议,并邀请科学网络直播团队留下视频材料。

是什么让比赛的开始突然变得重要了?

3月20日,在启动会后的座谈会上,国家纳米技术中心科技发展与推广部主任、纳米技术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任洪轩郑重宣布了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为今年竞赛的高质量项目建设一个产业化孵化平台,这个平台不仅需要纳米技术检测与加工硬件、GMP(生产质量管理标准)工厂建设,还需要一个完整的支持团队。

“硬技术需要硬孵化。”任洪轩告诉《中国科学日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对此事非常关注,并要求“今年必须开工”。

《中国科学日报》记者在采访北京新材料开发中心副主任任洪轩、蔡永祥时,认为“纳米之星”不仅是一个双赢的事件,也是培育纳米科技产业“明日之星”的温床。

发现纳米双重创新的最佳团队

“纳米之星”由北京纳米技术产业创新联盟于2015年创立。从成立之初,就被赋予了特殊的任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服务中小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纳米之星的目标一直是在纳米技术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和工业潜力的双重创造团队或项目。这个起点是一致的。”任洪轩告诉记者,更不用说“纳米之星”有多出名了,单从过去四大赛事的举办情况来看,最好的纳米双队确实已经被发现了。

首届竞赛第一企业集团北京麦格东方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和团队中第一个“肿瘤捕捉者”团队被推荐进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决赛。他们分别获得了企业和团队称号,并获得了北京市科技项目的支持。经过两年的发展,北京麦格的工业废气和废水在环保领域的改造和农业残留物在卫生领域的消除,“翠宝宝”已经进入市场。而在“肿瘤捕捉器”项目基础上成立的北京中康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迄今已获得数千万元的风险投资,并在北京、天津、杭州设立了中试基地、GMP工厂、第三方医学研究机构等分支机构,总资产超过1亿元。

第二届竞赛企业集团“华奎”泰科天润半导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被推荐进入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决赛并获奖。自此,泰科天润发展迅速,产值不断翻番。根据最新消息,该公司刚刚筹集了近1亿元,其产品已进入许多市场,如新能源汽车和电子电源。

即使是在第三次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到两年的北京赛奥兰阻燃纤维有限公司、超级润滑团队、东南制药有限公司,也在各子行业显示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纳米技术已经达到产业化的关键点任洪轩看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纳米技术项目,表示以2000年成立国家纳米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为标志,中国在过去20年与国际社会同步,建立了国家纳米技术中心,部署纳米技术研究项目,关注纳米技术的进展,关注纳米技术的工业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纳米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成果正在初具规模."

硬技术需要硬孵化。

“纳米之星”让许多纳米技术创新和创业项目浮出水面,从默默无闻到为人所知并获得影响力。在任洪轩看来,这只是“一项非常早期的工作”,“真正的支持工作才刚刚开始”。

许多初创项目不可持续的大部分原因在于产品开发。在这个环节中,纳米技术是一个非常“吃”的条件。任洪轩告诉记者,纳米技术领域有其鲜明的特点,对材料和产品参数的要求往往涉及质量检验和加工控制等基本要素。然而,对于普通的初创企业或中小企业来说,它们显然无法匹配相应的资源。

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胡志远领导的“肿瘤捕捉器”小组是一个特例。该团队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开始,利用该中心相应的纳米技术检测和处理硬件、GMP实验室以及这些硬件资源背后强大的工程团队,迅速完成了从0到1的转变。

“肿瘤捕捉者”团队的成功示范,让任洪轩深刻认识到需要为中小企业建立更加开放、更加紧密的产业支撑平台。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现有条件毕竟离企业很远."任洪轩解释说,该中心提供的软硬件设施主要用于科学研究。环境条件和设备精度对企业来说实际上是“太高了”。有必要为纳米科技企业量身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产业化平台,为“纳米之星”的优秀企业“硬孵化”。

“硬孵化意味着我们将找到另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为纳米技术初创企业配备必要的测试、加工设备和GMP工厂,并形成一整套相应的科技支持团队,这些团队将向这些中小型初创企业开放,帮助它们开发、完成设计并将其产品进口到市场,直至形成规模。”任洪轩告诉记者,没有这样一个平台,许多潜在的项目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不久前,在第四届“纳米之星”总决赛上,赵还表示,即将建成的产业化平台和纳米检测平台将向社会开放,旨在通过与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促进国家纳米科技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任洪轩向《中国科学报》透露,该平台建设现已进入选址阶段。

联动各方形成合力。

建立一个良好平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相关的启动项目“在舞台上表演”。但是,从历届竞赛的报名和最终结果来看,任洪轩指出了其中的一个不足之处——各地报名情况参差不齐:北京的情况比较好,可以与北京市科委直属的北京新材料开发中心无缝对接,可以满足获得配套资金等条件。然而,安徽和河南的类似项目在争取当地资源方面稍显薄弱,“示范效应尚未实现,我们需要支持更多好的项目,通过竞争吸引当地*相关部门的注意力。”

情况也在改善。蔡永祥表示,2018年3月,“纳米之星”的发起者——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创新联盟——与国家纳米科技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大学、研究所、企业、工业园区和投融资机构共同组建了国家“纳米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将“纳米之星”作为品牌活动纳入其中。

“在全国联盟的支持下,我们正在积极寻求与各地的合作,希望各地能为竞争项目提供一些支持和孵化空间,并通过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促进企业向产业发展。”例如,任洪轩告诉《中国科学日报》,上海*也对战略性新兴技术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大多数只是支持高校的研发。现在是纳米技术转变其成就的时候了。我希望*能够参与竞争,共同推动项目的落地。

任洪轩表示,“全国一盘棋”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拓展纳米技术产业。

“做大”有两层含义。一是调动在纳米技术领域创业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工业生态环境。二是突出纳米技术在各种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支撑作用。我们会发现纳米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健康问题和通讯问题。”任洪轩说道。

然而,作为第一个参与“纳米之星”的创业团队的代表,胡志远告诉《中国科学日报》,目前各级*和部门在支撑产业方面还缺乏顶层设计,效果并不明显。“比如说,从获得科委风险投资基金的‘0到1’阶段,到‘中小企业推广’阶段,再到‘1到100’阶段,行业基金很难匹配——但事实上,上一个基金的严格结论相当于做得很好。”他说,如果风险资本和工业资本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链条,就像没有人在孵出小鸡后“喂虫子”。他希望“纳米之星”在寻求各方共同努力时也能关注类似问题。

《中国科学新闻》(2019-03-28,第5版,转移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