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中国数学百年
从1900年到1929年:在中国现代数学的婴儿期,浙江大学的数学也开始步履蹒跚。
100年前,中国在晚清遭受了所有行业和技术的衰退。中国传统数学也在衰落。从此,中国数学完全按照西方数学模型重新开始和发展。1900年,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数学家大会上提出了23个著名的数学问题。恐怕当时中国没有人能理解这些问题的含义。1917年,胡明福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标志着中国现代数学的真正开始。他的博士论文“带边界条件的线性微分积分方程”发表在美国一流的数学杂志上。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现代数学教育有了很大发展。20世纪20年代,大学数学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尽管规模很小。其中有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熊庆来、南开大学的姜立夫、四川大学的何璐、浙江大学的陈和苏等著名数学系。当时,中国大学的数学系已经达到了外国大学的本科水平。
1930 ~ 1949年:中国有能力培养数学博士。
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数学系是中国数学界最强的系。除熊庆来担任系主任外,杨武之和1928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孙广元先后来清华任教。著名数学家华进入清华大学,与一起学习数论。后来,大名鼎鼎的陈省身从南开考入清华,在孙广元的研究生院学习几何。这是中国第一个数学硕士学位。当时在清华求学的柯昭、徐宝马路、徐仙秀、庄、段学复都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清华数学系的闪亮之星表明中国数学已经达到了能够培养数学大师的水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西迁昆明,建立西南联合大学。很难想象战时的艰辛。华、和王新忠合住一个房间,每个房间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盏植物油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华完成了大量的素数论。陈省身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来到普林斯顿,并在1943年证明了高维的“高斯-邦纳公式”,它开创了广泛的微分几何。正是华、的努力,使中国现代数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时,浙江大学西迁至贵州湄潭。以陈、、苏为首的数学系也是国内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由此可见,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数学界已经有了培养数学博士的实力,但却没有设立博士学位的制度。
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数学首先建立,然后应用
1950年后,中国数学研究的规模呈指数级增长。纯数学和应用数学已逐步完善,各种重点项目发展迅速。华领导的数论研究聚集了、陈景润、潘承东等年轻的著名专家,在今后的数论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6年,华因研究多元复变函数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吴文俊因研究拓扑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另一项是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在南方,以苏和陈为首的复旦大学数学系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谷超豪、胡、、等。在微分几何和函数理论方面脱颖而出并取得了国际成果。
中国数学的氛围是基础扎实,推理严谨。一些对国计民生非常重要的学科,如微分方程、计算数学、概率统计等。,已被优先考虑。
自1957年以来,与国计民生相关的数学课程相继成为数学系的必修课,如线性代数、偏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等。
1980年以来:同志们仍需努力
陈京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已经成为一代知青的科学偶像,就像报道春天的信息一样。冯康于1966年独立创立了“有限元法”,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与此同时,国家不断出台政策促进科学研究。在此期间,许多数学家先后做了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如包头市中学教师陆嘉熙的《不相交的斯坦纳三元大集合的研究》。顾朝浩等人因其“经典规范场理论研究”而先后获得国际声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频繁而密切的国际交流一直是中国数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些生活在国外的著名数学家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陈省身推动了南开数学研究所的建立,是该所的首任主任。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在清华帮助建立了“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和“应用数学研究所”。1982年费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主张建立“晨星数学基金会”,并召开中国数学家大会,以使中国数学家在世界上取得重要地位,能够独立、平等地与国际数学家交流。
熊庆来出席1932年苏黎世大会是中国数学家第一次参加。
100年过去了。回顾过去,中国的现代数学从未出现过,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然而,展望未来,中国数学尚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需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