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三个科技热词,首次写进*工作报告

科普小知识2022-07-09 20:03:05
...

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作了*工作报告。人民大会堂里响起了几十下掌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技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表述:“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力+”、“项目经费使用实行“合同制”试点改革,不对课题比例设限,科研团队自主使用”、“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记者查阅了2000年至今的*工作报告,发现这三个表达方式是最先提出的。

这两次会议的“新声音”给了研究人员新的期望。

三个科技热词,首次写进*工作报告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作了*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智能+数字技术进一步增强社会权能

“智力是一个国家关键基础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信息发展的高级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士、通信网络技术专家大卫·摩西认为,全新的术语“智能+”比“互联网+”更进一步,反映了基于数字革命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全新授权。“以前,重点是用网络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现在,术语“智能+”被提出。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将有助于传统产业焕发出更高的能效和更大的活力。”

在工业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的关键时期,提出“智力+”的发展理念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通过智能手段来打通传统工业生产的整个链条要素,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这一过程将通过工业互联网完成。”大卫·摩西说。

作为制造领域的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对“互联网+”也最为熟悉。听完报告后,他深受感动:“总理提到要建设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扩大“智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我们还应该尽最大努力使用“smart+”的思想和方法来提高效率,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并真正实现报告的建议,让世界上更多的用户选择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副所长范洁认为,除了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智能化改造之外,“智能化+”还有许多重要任务可以发挥:改造传统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改善社会管理和人民生活。“智能+”强调技术基础,能够实现复杂系统的高效管理,适用于工业经济、*管理、食品、服装、住房、交通等方面。

“尽管在数字技术领域仍有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需要突破,但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具体路径规划已陆续启动,相关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正在积极跟进。下一步,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发挥优势弥补短板,围绕目标积极推进,确保报告提出的目标落到实处。”大卫·摩西说。

“合同制”的实施可能会给研究人员更多的自主权。

“报告提到,科学研究人员应该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作为一线研究人员,我特别兴奋听到“合同制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徐星说。

徐星说,基础研究的特点是*探索。围绕这一目标,在管理形式上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此次改革中“合同制”的提出呼应了基础研究的*探索,并根据科研本身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表达了科研人员的愿望。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前主任杨伟告诉《科学日报》,每个研究员在申请科研项目前都必须提交财务预算。财务预算包含不同的科目,每个科目都需要一定比例的资金。在他看来,“合同制”就是只提总额,并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编制预算,从而给予科研团队更大的自主权。

此前,科研工作者的待遇和绩效工资的“上限”一直受到批评。“在科研机构,很难通过正式渠道改善核心人员的待遇。我希望这项改革能够真正取得成果,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和书面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人员说。

事实上,大量的科学研究人员非常关心这项政策是否以及何时能够实施。

据杨伟了解,一些机构已经启动了“合同制”试点,但只针对直接成本。为了实施“合同制”,我们必须首先建立一个明确的、明确的和可验证的项目目标。“这件事应该说得很清楚。例如,在集成电路的情况下,你的目标是制造7纳米。如果做到这一点,目标将会实现。”然而,一些项目的目标没有如此明确。杨伟建议试点单位在实际项目运作中的经验可以适时总结,然后推广。

徐星坦言,改革的实施还涉及到很多部门,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政策。这个系统能否调整是一个大工程。"从这个层面来说,着陆仍然需要很大的努力来解决."

加强科研伦理也需要科普教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总理在报告中特别提到了“科研伦理”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两个关键词,这是一个鲜明的立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高度重视科研伦理建设。在中国进行科学研究时,基本的伦理底线不能是对人类的伤害,也不能是为所欲为。

说到研究伦理,公众很容易想到去年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学术界应如何维护科研伦理,*部门应发挥什么作用?所有这些问题都发人深省。

“许多人不理解基因编辑婴儿的危害。有些人还认为这只是对两个婴儿不公平,对其他人影响不大。”对此,中科院院士、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认为,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不能以危害的大小来判断,而必须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科学共识来规范。“对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零容忍是底线,不能突破。”

同时,他强调不仅要提高科研人员的科学素养,还要加强科研伦理和科普教育。

它不仅是生命科学,如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还因为潜在的伦理问题而被称为“双刃剑”。

“如果没有伦理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未来将会是一片混乱。”李林说,科学研究的伦理不能仅仅依靠科学研究者的自律。过去,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太明确,相关工作目前正在推进中。

(北京,3月5日,《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