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性是科学普及的灵魂
当我们开会的时候,我们经常喝茶或喝矿泉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茶水还是矿泉水?自然,任何人都可以选择。然而,如果一些人同时喝茶和矿泉水,并且两者之间的间隔时间不长(少于两个小时),那就不利于健康。因为茶通常是碱性的,而矿泉水大多是酸性的,所以饮用这两种饮料的时间间隔很短,两者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并在体内生成盐。这样,不仅会破坏茶和矿泉水的原有功能,还会产生副作用。当然,这些微妙的事情通常对人体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可能会出错。喝水是这样的,吃饭也是这样。有些相互补充,有些相互制约。这表明科学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小事有时包含伟大的真理。因此,每个人都应该随时随地学习科学,使用科学,普及科学。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普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它不仅颁布了科学普及法,实施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设立了科学普及日,建立了许多科学普及场所和设施,开展了一系列科学普及活动,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科学普及作品。
从近年来各种优秀科普作品奖的参赛作品中可以看出,我国科普作品整体呈现出数量稳步增长、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感人、标准日益提高、原创作品越来越多、发展趋势越来越好的特点。这些成就来之不易,凝聚了每一个科普人的心血,值得每一个科普人骄傲。然而,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公民科学素养相对较低的大国来说,科学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我国的科学普及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科普工作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用科学的、应用的、有趣的、艺术的、流行的和当代的元素来衡量科普作品的质量,第一个元素应该是科学的。科学是科普作品的内涵,是科普的灵魂。如果科学有问题,即使表现手法更好,艺术性更高,趣味性更强,这样的作品也是不合格的,甚至是骗人的。因此,我认为没有科学问题的作品比有科学问题的作品更好。
目前,一些科普作品和设施本末倒置,形式上充斥着炒作。然而,科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科学内涵。有些作品“写3000字,离题太远”,用了很多字,却不知道说什么。有些作品写得很漂亮,但缺乏科学内容。例如,在一些科普电影和电视节目中,拍摄的照片非常漂亮和艺术,但是没有科学的原因。称它们为风景电影比科普节目更合适。此外,在一些属于科学文艺范畴的传记作品中,描述科学家生平事迹的传记作品写得比较好,但英雄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成就等方面都很薄弱,读起来像文学作品而不是科普作品。
2.缺乏科学依据。许多科普作品中引用的概念、数据和理论都没有出处。它们是否准确无法追踪。他们的科学不仅受到质疑,而且还有知识产权问题。虽然有些作品也讲述了一些科学知识,但它们似是而非,只知道它们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即使是为了吸引注意力,道听途说也被用作科学依据,这是耸人听闻和夸张的。
3.知识是古老而老化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许多科学原理、方法和数据都在不断变化、改进和提高。新的科学知识层出不穷。然而,一些科普作品引用了过时、过时甚至错误的知识点。
伪科学。有些人把非科学甚至反科学的东西披上科学的外衣,用理想主义的观点或庸俗的故事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给人错误的理解,欺骗公众,具有非常严重的欺骗性。从近年来的一些热点事件和市场上屡禁不止的伪科学出版物可以看出,伪科学的危害依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由于我们普及科学的力度不够,普及科学的范围不够广,普及科学的时间不够及时,从而为伪科学提供了空间和土壤。只要有一点空间和土壤,伪科学就会猖獗,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或极大危害。
上述问题不仅出现在一些出版物中,也出现在公共场所的展览中,如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一些媒体的宣传报道和广告,以及一些旅游景点的评论。随着社会的进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提高了。相关公共场所、媒体和景区应当利用我国科普发展的良好形势,本着面向群众、向群众负责的精神,提升相关展品和宣传报道的科学内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增强科普的科学性,我们必须从科普创作的源头入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普。首先,要促进创新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作者应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文学责任意识。对于一些重要的科学成果、科学数据、科学数据等。,必须注明出处,不允许随意抄袭他人的东西或剽窃他人的成果。第二,加强输出部门的编辑制度和职责。输出部门应增强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出版物的高水平和高质量。
一部好的科普作品是科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高度融合和结晶。在科学领域,至少专家应该感觉良好,非专业人士应该能够理解并觉得有趣。为了保证作品的科学性,最好的创造者应该是科学家本身,尤其是那些既有科学素养又有文学艺术修养的科学家。事实上,国内外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大多是由著名科学家撰写的,来自媒体或出版界的优秀作者也有深厚的学术背景。
科学普及与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科普的营养和精髓主要来自科学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科普的水平。另一方面,大众科学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对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科学研究的灵魂是创新和探索。它充满了疑问和验证。科普是让公众掌握和分享少数人的科研成果。它的主要任务是推广和传播它们。沟通形式需要丰富多彩,需要创新。然而,就科学内容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尊重,即把人类已经取得的成熟的科学研究成果传递给大众。真理不能随心所欲。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必须准确无误。仍有争议和疑问的问题不是流行科学的主流。即使他们被传播,他们也应该陈述事实,推理事情,尊重客观。他们不应该做出主观的假设,不合理的争论和误导公众。
2014年6月,*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标志。”科学技术是强国的基础,创新是国家进步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技术力量决定着世界政治和经济力量平衡的变化,也决定着所有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命运。“这就是科学技术的魅力,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出来。然而,科学和技术只有被大众掌握,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早在2012年就强调,“各级党委和*要坚持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支持科技协会、科研、教育等机构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人们经常把攀登科技高峰描述为攀登金字塔。虽然有能到达塔顶的人是光荣的,但这样的人毕竟很少,没有塔基础和塔身的有力支撑,塔顶是无法站在塔顶的。塔基越大越坚固,塔顶就越高越稳定。建设中国的科技大厦和科技塔,必须从基础做起,那就是教育和科学普及。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