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松院士:城市生态资产监管迫在眉睫
王如松
■本报记者冯
“城市生态安全问题的实质是物、物、人和生境之间关系的失衡。”为了应对已经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生态安全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监管,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刻不容缓。
“生态占用,即占用城市人类活动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基础设施,以维持自然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当前城市生态资产管理的通病。”王如松说,利用自然生态水进行生产和生活,利用生态服务用地进行城乡建设,以及用外来物种替代本地物种都是生态用途,这将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化。
他告诉记者,目前城市中大多数新建建筑都有物业管理,但生态服务场所等城市生态资产缺乏物业管理机制。例如,城市湿地或荒地是否被占用或改造,水文循环和空气质量是否正常,生态服务功能是否遭到破坏,基本上不受监测、审计和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失去了大约80%的城市湿地。“湿地是城市的肾。功能丧失后,城市的生态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将降低,雾霾、水华、雨洪等环境事故的风险将增加。”王如松说。
在他看来,无修缮的占用、补偿、监督和审计是生态占用的根本原因。“目前,大多数关于生态补偿的讨论都是关于对受损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人员的补偿,而缺乏对受损生态系统服务的现场补偿和修复。”
“对生态服务占用的现场补偿是对生态服务、生态关系和被人类发展活动破坏或影响的生态过程的功能恢复或替代性建设。”王如松解释说,占用生态资产的单位应该支付一定数量的生态物业管理费,以支持该行业的发展。
例如,他说,城市中新开发的建筑工地占据了肥沃的农田和菜地,而建筑物的屋顶和道路则是硬化的沥青和混凝土。如何通过屋顶绿化、表面软化、下沉绿地、湿地生态工程等手段,恢复被占用土地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城市建设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
因此,王如松建议加强城市生态用地的产权管理,建立基于服务功能的土地生态管理评价指标和年度考核制度,缓解城市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和生态服务功能之间的矛盾。
王如松还认为,目前对城市周围的微生态土地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督,特别是对湿地和未利用的生态“荒地”的占用以及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破坏。
他认为,应尽快制定区域生态规划法,为城乡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同时,要建立健全国家和区域生态资产和生态服务的管理*和机制,对湿地、绿地、活动面和污染物排放等各级城市生态资产实行统一管理,把自然生态服务放在与社会经济服务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位置。
此外,王如松提出利用市场机制培育生态资源管理产业和一批生态资产管理企业,负责对各类企事业单位占用生态土地及其造成的影响进行监测、监督、管理和审计,将*对污染排放和生态退化的直接监管转变为对区域环境质量和资源质量的间接管理。
他还建议*官员应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评估和问责制度。*部门的任何决策和计划都应严格执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科学新闻(2013-12-17,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