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扩招之下,研究生质量该如何保证

科普小知识2022-07-10 15:43:41
...

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特别是完善研究生培养分流退出制度。当前,在打破“五个一”的情况下,如何评判、由谁来评判研究生论文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显得尤为迫切。

当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扩招”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

不久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扩大今年研究生招生和晋升规模。随后的几天,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辉透露,今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同比增长18.9万人。

研究生扩招在很大程度上被理解为“缓解就业的紧急措施”,但也是我国高端人才建设的“大举措”。然而,如何抓住这样的机会呢?扩招后各专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扩招为人才培训提供了哪些机会?为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长期关注研究生扩招的郑州大学教授周倩。

师生比例为扩大招生“留有余地”。

《中国科学报》:除了疫情影响就业的原因之外,过去还存在招生人数太少的问题吗?

周倩:根据中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2019年有286.4万名研究生,3031.5万名普通大学生。国家教育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将有大约1690万大学生和300万研究生。

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占世界总量的20%,有198.11万研究生在读,成为世界第二大研究生教育国家。然而,与14亿人口相比,这一比例仍然很小。中国研究生和普通专科学生的比例是1: 10.6,而美国大约是1: 5.6。如果这个比例达到美国,我国的研究生人数应该超过500万。

当然,并非所有领域的条件都具备。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研究生仍有扩大招生的潜力。这个国家大约有44万名研究生导师。根据2020年100万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的数量为1: 2.27,这也应该有培养能力和承受能力。

《中国科学报》:我们注意到,招生规模将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它将给这些地区带来什么机遇?

周倩:首先,这是国家战略的安排。这些地区的社会急需高层次人才。第二,在这些地区存在“和尚比粥多”的现象。导师越来越多,研究生招生目标越来越少,但总体而言,人才培养和承载能力都比东部强。事实上,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很多著名的学校,而且条件很好,所以录取的机会比较大。此外,与发达城市相比,研究生安心学习和研究的诱惑可能更小。当然,如果你将来去东部就业,机会会更少,成本会更高。

除了硕士学位学生,国家还必须努力扩大这些领域的博士学位学生的招生目标。与河南省一样,2019年博士生招生指标不到1000人,而C9大学每所学校一年招收的博士生数量基本超过河南省高校总数。

不同的专业面临不同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研究生扩招将集中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以公共卫生为例,招生规模的扩大直接关系到新皇冠肺炎的流行。那么,扩招能否解决为社会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问题?

周倩:公共卫生专业的研究生不仅面临着扩招和培养规模扩大的问题,还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同时,要特别注意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注重跨学科和专业实践。临床医生面对病人,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面对社会团体。这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信誉。

因此,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更像是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学会“如何预防”,还要懂得“如何治疗”,具备环境污染、公共道德、协调沟通等多种知识,全面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这一流行病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关注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出路,解决他们的人员配备问题,设置合理的岗位,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增加收入。国家还将增加相关财政支持,改善硬件设施和条件。

《中国科学新闻》:招生规模的扩大包括人工智能等新专业。近年来,高校相继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和相关本科专业,给人一种“一窝蜂”的感觉。在研究生扩招之际,我们如何理性看待专业设置面临的问题?

周倩:人工智能和其他相关专业在一定时期内会有很大的就业需求和高薪。然而,从长远来看,如果课程太多,培训太多,任何专业都会饱和,“适者生存”就会出现。不可忽视的是,为了吸引学生、提高社会知名度,一些高校可能只注重申报而不注重建设,盲目跟风申报的问题更加突出。以人工智能为例,判断一所学校实力的基础在于它原有的专业,如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和自动化等都不强,而且基础都很好。

目前,人工智能相关专业面临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跨学科创新平台的短缺。学科建设缺乏深入的交叉整合,在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几乎没有突破。同时,也存在着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薄弱、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等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质量保证必须重视过程管理

《中国科学报》:在扩招的形势下,高校应该注意哪些环节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周倩:每个环节对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都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应该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其次,应该有一个好的人才培养计划。这是提高质量的基本准则。关键在于研究生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是否科学。第三,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导师是教育人的关键。对于新毕业的导师来说,做好培训工作,实行分导制也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此外,应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特别是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分流和退出制度。目前,在突破“五项标准”(只有分数,只有学业,只有文凭,只有论文,只有帽子)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和由谁来判断研究生论文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显得尤为迫切。

最后,要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出国,特别是去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参加学术会议,开展联合培养,做博士后或进行短期访问。

中国科学新闻:你已经多次提到跨学科的特点。高校应该为研究生水平的跨学科和跨学科发展做些什么准备?

周倩:首先,建立跨学科和跨学科的选举制度。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特别是对于新专业来说,课程来源是多样化的,并且没有如何开始上课的先例。从一开始,就要科学论证研究生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结构。如何安排跨学科的通识课程,如何设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以及设置的顺序,都必须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

第二,建立跨学科、跨学科的教师群体,多种知识背景的教师应进行跨学科、联合指导。跨学科专业需要多样化的教师来源。一方面,要在学校层面上协调不同专业和学科的教师,把他们放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另一方面,主要领域的教师。对于新成立的跨学科专业教师来说,他们将面临知识相对单一的问题,对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