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谚语、古诗词中的物态变化
成语、谚语和古诗是中国语言的精华,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提炼而成,也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物理状态的变化,加深我们对物理状态的理解。
一.蒸发和液化
1.树有风/树下凉爽(蒸发)
物理原理:由于树叶的不断蒸腾,树体内的水分蒸发成水蒸气。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导致树下温度降低,在树叶之间形成低压区。树下和树周围的空气将在树体外的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得到补充,从而形成空气对流,风将被“吸引”。树冠越大,这种对流就越明显,从而加速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带走人体更多的热量,因此人们在大树下感觉更凉爽。
2.风扇有凉风,夏天比冬天好(蒸发)
物理原理:夏季气温较高,扇风有利于空气流动,从而加速人体表面汗液的蒸发;蒸发吸收热量,所以风扇有冷却效果,所以风扇应该适合夏天而不是冬天。
3.加火比盖(煮沸)
物理原理:在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后继续加热,但水的温度保持不变,这只会导致大量的水被蒸发和浪费。相反,盖上锅盖可以增加锅内的气压,提高水的沸点,从而更快地烹饪食物。同时,它还能减少锅内水分的蒸发,减少热量损失,节约能源。高压锅就是这个原理。
4.用油(沸腾)赚钱
物理原理:江湖艺人经常表演,把手伸进滚烫的油锅。当他们出来时,他们的手是安全的,他们拿出一枚铜币。这是“从石油中赚钱”,也被称为魔术表演。物质的沸点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江湖艺人的油锅里有油和醋,而醋的沸点只比油的沸点低6 0℃左右,而油锅的沸点只有醋,所以不会烫伤手。
5.沸水不响,沸水不开(蒸发,沸腾)
物理原理:在水加热过程中,空气附着在容器壁上,水形成小气泡。气泡的体积随着蒸汽的进入而增加,但是上层水的温度较低。上升气泡中的部分蒸汽凝结成水,导致气泡变小或破裂。许多气泡产生这种变化,引起振动并发出噪音,即“噪音不会打开”当水温升至沸点时,水温的上限和下限是相同的。在气泡上升的过程中,更多的蒸汽进入气泡,直到到达水面才破裂,因此没有噪音,即“沸水不响”。
6.阳汤的沸腾不如釜底(沸腾、蒸发)
物理原理:水沸腾有两个条件,即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水只要达到沸点就可以沸腾,并继续吸收热量。将沸水舀起,然后倒回去,这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水的蒸发速度,从而降低温度并暂时缓解水的沸腾。但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为了停止水的沸腾,必须切断水吸收的热源,并从锅底排出木柴,水的沸腾将立即停止。
7.水箱会出汗,不需要负重/穿裙子,并且暴露在大雨中(蒸发和液化)
物理原理:在夏天,由于气缸中的水蒸发,水面以下部分的温度低于空气的温度。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气缸外壁时,就会发生液化,并出现水滴。当天气晴朗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很低,并且它也可以在水箱的外壁上液化,但是少量的液化将很快蒸发并且不能形成水滴。然而,如果空气潮湿,水的蒸发将非常缓慢。如果水箱外壁的液化大于蒸发,就会有水滴。液化的水滴会在一定程度上向下流动,使得水箱的外壁呈现出条状的痕迹,就像穿着裙子一样。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很高,这表明要下雨了。当然,没有必要带水去灌溉土地。
8.疑为迷蒙山,雷雨未停(液化)
物理原理:这句话来自郑板桥的*。这首诗是关于雨后的风景。雨和雾笼罩着群山。雷声伴着最后的毛毛雨谈论着雾和雨。晚上,低空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冷却并液化成小水滴,并停留在空气中形成雾。当水蒸气上升到高空时,遇到低温时会液化成小水滴,而水滴就是雨。
9.蒸冰淇淋,蒸热汤(液化,蒸发)
物理原理:冰淇淋是夏天解渴的好食物。当它打开时,白色的空气会上升。原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淇淋,温度降低,并液化成大量的小水滴漂浮在空气中,即从冰淇淋中散发出来的“白色空气”。火锅在冬天是一种美味的食物,但是当汤被加热时,没有一丝“白色空气”,因为热汤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油,这阻碍了水的蒸发,相反没有“白色空气”。
第二,升华,凝固,升华,熔化
1.霜前冷,雪后冷/雪落在高山上,初霜平原/雪不冷,雪冷(升华、凝固、升华和融化)
物理原理:结霜是在较低温度下水蒸气在表面凝结而成的,所以结霜前的温度必须较低。因为山下平地表面的水蒸气比山上多,平地容易结霜,而山不容易结霜。雪是由高空中的水蒸气或水滴凝结而成的。凝结和凝固都是放热过程,但是融化雪和少量升华过程需要吸热。高山的温度低于山下平地的温度。落在高山上的雪不容易融化,而落在平地上的雪很容易及时融化。因此,同一座山上的雪比平地上的多。
2.月亮落下,鸟儿啼叫,天空被霜覆盖。江风的渔火昏昏欲睡/芦苇是灰色的。白露是霜/秋风萧瑟,天气凉爽。植物摇晃着落下,露水变成了霜(凝结并液化)
物理原理:这三句诗分别来自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经》中的简甲和曹丕的《葛炎行》。霜是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水蒸气在地球表面的热量释放和凝结而形成的,并落在草、树枝和地球表面附近的其他地方。晚上,低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冷却并液化成小水滴。如果它停留在空气中,它会形成雾并在空气中扩散。由于热辐射,地面上的草、木头、石头和其他固体的温度下降得比空气快。当草、木头、石头等。下降到一定温度,附近的空气达到露点,水滴凝结在这些物体上并液化形成露水。因此,诗文中的“霜满天”指的是空气中的雾气。在最后两句话中,“露水是霜”,上述分析表明霜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而不是由露水凝结而成。显然,这三句话被夸大了,违反了物质状态变化的规律。
3.冰、水和水中的冷(凝固、融化)
物理原理:这句话来自荀子全学。物理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0℃以下的水会形成厚厚的冰,而冰的融化需要吸收热量,所以用手触摸时会感觉比水冷很多。
4.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物理原理:根据水的冻结原理,水的温度在0℃至4℃之间为热收缩和冷膨胀,水的密度在4℃时最高。当整个水温降至4℃时,水的对流停止。当温度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下降到4℃以下,密度下降,不再下沉,而下层水温保持在4℃,当上层水温下降到0℃并继续释放热量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表面可以防止辐射,冰下的水释放热量非常缓慢,形成厚冰,这当然需要很长的冷却时间。
5.北方国家的风景被冰冻了几千英里,雪在飘动/我想穿过黄河,但是冰阻塞了渡船。这座山将被太行山的积雪覆盖(冰冻和凝固)
物理原理:前一句来自*的“沁园春雪”,展现了冰雪的震撼之美。后者是李白的《很难走》,表现了冰冻的河流和白雪皑皑的群山给道路带来的困难。冰和雪都是水的物理状态的变化。当水温降至0℃以下时,冰会结冰,而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当温度降至0℃以下时,直接凝结成小冰晶,是地面上美丽的雪花。
6.冬天小麦被盖在被子上,来年会和馒头一起睡觉/雪会很大(融化)
物理原理:落在地面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缝隙,这些缝隙充满了停滞的空气,是不良的热传导体。它能更好地防止热量在地下流失,保护农作物,防止它们在寒冷的冬天结冰。同时,雪融化成水,渗入麦田,这对来年小麦幼苗的生长极为有利。雪花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凝结了大量含有微量元素或有机物的尘埃,对小麦有一定的肥效。
7.化雪为火(融化)
物理原理:燃烧的目的是保暖和吸热。将雪放在火上,雪不仅会从火源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吸收热量。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而且还会散发热量。事情违背了一个人的意愿,反之亦然。
摘要
仍然有许多关于物质状态变化的陈述,这里不再重复。如果教学中能很好地引用这些句子所涉及的物质状态变化,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物理知识,看它是否符合事实。
上一篇:审判员一语破底的故事
下一篇:我们的耳朵曾经用来呼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