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南水大量入京 专家谈京城地下水为何仍超采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12:49:55
...

南水大量入京 专家谈京城地下水为何仍超采

西储工程信息图。北京市水务局制图所

自今年7月20日暴雨以来,全市水资源总量已达11.3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7.15亿立方米。面对连续多年干旱少雨的气候,北京遭遇了一场暴雨。北京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目前的缺水状况?北京的地下水现状如何?连续多年的过度开采何时会停止?应急水源的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对地下水位的上升有多大影响?未来如何改善城市缺水状况?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水务局相关官员和专家。

7月20日暴雨后调蓄工程“船闸水”363万立方米

自7月20日暴雨以来,该市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已上升了0.79米。北京市大兴区界洲营水位涨幅最大,上涨3.26米,房山区上涨1.68米,全市地下水储量增加4亿立方米。降水对地下水的后续补给将继续,地下水位将继续上升。据估计,后续工程将使地下水储量增加约3.15亿立方米。

北京的中心城区“雨水收集”似乎没有有利的客观条件,那里“黄土不在天上”,到处都是沥青和水泥。过去,当一场大雨降临时,雨水很快沿着排水管道汇集,沿着运河流出北京。排水不畅时,也会造成城市内涝。

“这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市水务局水利部高级工程师蒋铁生坦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不透水面积的比例大大增加,在同等降雨条件下,导致径流系数增大,洪峰提前,洪量增加,增加了城市防洪排涝压力,造成道路积水等问题,也造成雨水资源的损失。

然而,在这个钢筋混凝土城市,雨水利用能力越来越受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视。“十二五”期间,北京将雨洪综合利用纳入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包括推广透水铺装、建设低洼草坪绿地、建设下沉绿地和雨洪蓄滞洪区、利用砂石坑建设雨洪蓄滞洪区。水应该保存在地下、绿地和池塘中,以大大提高雨水收集和利用的水平。

自7月20日暴雨以来,西郊调蓄工程累计蓄水363万立方米。据记者了解,北京防洪排涝的原则是“西蓄东排、南北分洪”。北京西郊蓄洪工程是北京防洪排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储工程是北京西部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通过水体的自然渗透补给地下水,具有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

此外,北京将加强海绵家园和海绵城市的建设,充分利用公园、停车场、住宅小区、工业园区等场所,每年建设100多个集“滞、渗、蓄、净化、利用、排水”于一体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新建城区硬化地面的透水面积将达到40%以上。综合考虑防洪安全和雨洪利用,提高雨洪综合利用能力,保护地下水资源。

南水北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下水开采量

南水北调进入北京后,北京用水压力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根据市自来水集团的数据,南方的日用水量已经占到了全市总供水量的70%以上。此外,通过更换自备井、利用再生水和推广节水器具,减少和保护了地下水资源。

水利部表示,自备井不仅用于农业和绿化,也是为了保证一些社区和单位的供水。南水北调进入北京后,北京开始更换自己的水井。目前,许多单位和社区的供水管道已纳入市政管道。一方面,它可以保证水安全,缓解水碱;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降低地下水的压力。

据记者了解,自备井的全称是“自备水源井”,是相对于城市公共供水而言的。它主要是一些*机构、企业、学院和社区在城市建设初期或在大型城市供水网络未覆盖的地区挖掘的水源井,以满足其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制水过程相对简单,自制井水经过消毒处理后供给用户。蓄水后,该自备井可保存地下水,在北京水资源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国防大学自备井置换工程已经完成,完全有资格用市政自来水置换。总置换后,预计年置换水量约为130万立方米,受益人口达到3万人。自来水的硬度将从410毫克/升上升和下降到160毫克/升,水碱现象将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2015年,自来水集团完成了105个住宅小区(单元)的置换工程,关闭了157口井,每天置换45500立方米水,惠及近48万人。2020年前,北京将大力推进中心城区自备井置换,减少城区地下水开采。按照生活饮用自备井优先的原则,全市六区(不含丰台河西区)内的自备井供水将由市政管网供水替代,最终日置换量约60万立方米,改善300万居民的供水质量。

此外,针对外界对自备井监管不一致的质疑,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研究自备井更换后的管理制度,将制定相关监管措施和台帐制度,在预留的自备井安装监测设施,实现对自备井用水的实时监控。

恢复应急备用功能后,地下水源已开始减少开采

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加上多年的干旱和降雨量的急剧下降,地表水作为供水的“正规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满足北京的用水需求,北京“四处找水”,在平谷、怀柔、房山和昌平建立了四个地下应急水源,同时向河北和长江调水。共有九种水源向北京供水。

今年2月底,已全面运行12年的全市最大地下水源——怀柔应急供水工程,终于真正恢复“备用”。在过去的12年里,备用水源每天提供30万吨水,为首都提供了12.8亿立方米的安全用水。

据记者了解,怀柔储备水源于2002年开始建设,并于次年8月30日正式开始为第九水厂提供水源。作为当时全市最大的地下水源,年供水能力为1.2亿立方米。根据原“两采三养”的设计方案,开采两年后,备用水源将保留三年。然而,由于持续干旱,自2005年完成为期两年的紧急供水任务以来,怀柔的紧急供水没有停止向北京供水。这种供应持续了12年。

随着2014年北京南水北调的到来,按照“饮用、储存、补充”的原则,备用水源将真正恢复应急备用功能。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自去年9月6日以来,备用水源已减产,供水量已从投产时的每天33万立方米减少到10万立方米。

通过减少开采和保护,在过去的六个月里,储备水源的地下水位平均上升了3米以上,并且仍以每天3至4厘米的速度上升。据报道,随着南水北调进入北京的水量不断增加,根据城市的水量调度情况,从备用水源收集的水量预计将继续下降。

□消除疑虑

为什么中国南方给北京的水已经超过了它的容量?

地下水是北京的主要供水来源,约占全市供水量的50%。长期以来,为了满足城市供水需求,北京每年不得不抽取超过5亿立方米的地下水,付出了巨大的生态和环境代价。与此同时,供水安全的风险也在增加。截至2013年底,北京平原地区平均地下水埋深为24.5米,全市超采区已达6494平方公里。与1960年同期相比,地下水储量减少了近103亿立方米。

“北京缺水并不容易受到影响。如果打开自来水,自来水会发出声音。普通人怎么能感觉到呢?”杭的资深志愿者张翔(音译)曾表示,“节约用水”的概念有时只停留在*倡导的层面,大多数北京居民对“缺水”几乎没有亲身体验。然而,“量”不等于“量”的悖论才是北京缺水的真正困境。

根据《2015年北京水资源公报》,2015年总供水量为38.2亿m3,其中地下水18.2亿m3,再生水9.5亿m3,南水北调7.6亿m3,地表水2.9亿m3,占总供水量的47%。蒋铁生表示,2015年的平均地下水位仅比2014年低0.09米,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年度数据来看,北京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已经放缓,尤其是在2014年底南水北调进入北京之后。在过去的两年里,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0.1米左右,这比以前下降1米左右要慢得多。

为什么在大量南方水进入北京后,北京仍然需要抽取过量的地下水?姜解释说,过度开采意味着地下水开采大于补给。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逐年增加。再加上近年来持续的干旱,北京市区河流上游的用水量也在增加,导致进入北京的水量显著减少。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进入北京后,北京的水资源短缺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水资源短缺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为了保证供水,仍有必要通过过度开采地下水来保证供水。虽然地下水的开采量正在逐渐减少,但开采和补充之间的平衡尚未达到。

北京过度开采地下水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姜说,一般来说,大部分地下水是用于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例如,2015年,水厂和家庭自备水井约占47%,农业用水约占35%,其余为工业和生态用水。

停止地下水超采的出路在哪里?

许多环保专家认为,“大城市病”仍然是地下水过度开采的主要原因。蒋铁生说,目前,北京大多数市民的节水意识还没有树立起来,多党合作和公众参与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北京停止地下水超采的出路在哪里?根据北京市水务局“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北京将率先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全市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在43亿立方米以内,大大提高了用水效率。南水北调工程的高效用水使地下水年开采量减少了4亿立方米,主要地下水源的水位也逐渐上升。

此外,根据“蓄雨蓄洪、利用再生水”的要求,2015年将使用9.5亿立方米的再生水,约占全市总用水量的25%。市水务局相关官员表示,除了常规手段,北京还大力发展循环水的使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等。为北京的供水增加更多的砖块。事实证明,这些措施在解决北京水资源问题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时报》记者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