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加速 校长还会有副部级吗
蔡蓓蓓|插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实习生邢|北京报道
(本文发表在2016年第32期《中国经济周刊》上)
7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言人李忠在2016年第二季度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将开展“高校和公立医院不纳入机构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联合办法的研究和制定”。
然而,高校的去行政化并不是简单地从职业生涯的建立中退出,几个内部机构和领导职位的减少可以在一夜之间实现。更重要的是,高校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党团组织人才。事业单位全面取消后,高校行政人员的晋升渠道在哪里?大学校长还有副部长吗?
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已经6年了
2010年7月,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随着国家机构分类改革的推进,我们将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管理倾向,取消实际的行政层级和行政管理模式。
这是*文件首次提议大学取消“行政级别”。在这方面,我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
虽然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早在6年前就提出了,以中国南方科技大学为改革先锋,但目前的形势不容乐观。近六年来,高校“去行政化”的讨论在社会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讨论热潮。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甚至有旁观者,甚至有人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高校不可能废除行政管理”,“争论是没有用的,所以最好不要争论”。
“我认为这是一种过于消极的观点。高校去行政化是一项预期的改革,它意味着促进学术领域的教授管理。教师在资源分配方面将有更大的发言权,学校将更倾向于教师在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高校去行政化不是要取消内部行政,而是要理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使行政和学术属于学术。这两者不能错位,更别说越位了。
高校职称评定体现“教授治校”
去行政化一直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难题。经过多年关于高校去行政化的讨论,人们觉得只听声音没什么噪音。事实上,不一定,近年来,高校职称评聘已经成为去行政化改革的一个亮点。
对于高校来说,职称评审一直是人事管理中的一个敏感点,也是去行政化改革中的一个难点。一般来说,高校教师评价职称要经过三个层次。从讲师到教授,他们必须面对三个层次的考验。门槛越高,在规定的年限内就越不容易“进步”。
第一个层次是论文的主题。这个水平反映了硬实力。许多高校要求教师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一些学院和大学也需要主持部长级会议的经验。第二层是部门层。在职称评定中,所有部门和学院相互协调,决定今年由谁来推动或不推动。在这个环节中,部门领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层是评估委员会。在许多情况下,不是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来决定谁将被评判,而是教师、学校和他们背后的部门之间的博弈。
“事实上,对年轻教师来说,职称评定不仅仅是写论文、找项目等艰苦条件,还涉及学科平衡、利益博弈以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其他考虑。”杨宏山说。
这是一个如此困难和痛苦的问题,以至于北京的一些大学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例。近年来,学校职称评审的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初的评估委员会已经决定了是生是死。相反,“教授委员会”已经投票做出了最终决定。
据记者了解,全国人大教师评聘委员会将为各高校推荐一定数量的副教授和教授。符合评估标准的教师可以申请。首先,每个学院将举行一次“教授会议”。申请人将在现场进行述职和辩护。所有教授将投票产生一份初选名单。然后,该名单将提交给每个学院的教师评估和任命委员会,以审查和确定推荐候选人提交给学校。如果当年只有一个指标,被“教授协会”排名第一的指标将上报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如果有两个指标,将报告前两个。学院职称评聘委员会主要审核学院理事会的投票结果,并检查申报材料是否属实。
“因为全体教员评价和任命委员会的成员都是教授,他们也参加了‘教授’会议的投票。事实上,他们正在通过一个法律程序,并在经过这个组织的审查后向学校报告。在职称评定过程中,“教授协会”制度的引入明显扩大了教授群体的话语权。杨宏山说。
它不仅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师的职称评定。他们大多采用“教授会议”的投票方式。这种职称评定与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过去,领导者在一句话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为关系而不是实力而斗争的普遍现象已经大大减少。这是高校去行政化的一大进步。不仅教授的声音越来越大,而且教授组建科研团队的能力也会提高,“因为教授可以组织一些年轻教师一起做科研。这种由知名学者和科研精英领导的团队建设不同于以往以行政权力和资源为导向的团队整合。”杨宏山说。
然而,记者了解到,北京仍有一些高校,且仍有明显的行政职称评聘迹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教师告诉记者,他认识的北京某大学职称评审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中,有一半是行政领导,包括大学领导、人事部领导、科研部领导等。
改革的方向是取消行政级别,但过程是漫长的。
事实上,高校行政层级的取消不仅体现在《纲要》中,而且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层级,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这是对高校“去行政化”的严格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完全取消职业设置对遵循职称的教师影响不大。直接影响是大学校长和相关管理人员。
在我国,高校有行政级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全国人大、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校长为副部级,常务副校长为执行级,副校长为副执行级,部分高校行政部门领导和二级分院院长为处级。
教育部网站显示,目前教育部直属的大学有75所。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多所高校的校长都是副部级。真正的问题是,当高校完全取消编制时,高校校长还有“副部级”吗?
有意思的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被称为“校长改革”的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对解决高校管理问题提出了更为直接的建议:“如果能把队伍去掉,那就是最好的;如果我们这样做了,这肯定会有利于去行政化。”
但是,既然有些学院和大学是由教育部直接管辖的,而且许多是直接任命的*,这些副部级的校长真的需要取消吗?
在杨宏山看来,是否取消校长级别取决于组织系统的具体安排。大学可以根据现行制度被指定一个级别,也可以没有明确的级别。可以制定灵活的对接规则,以允许校长的个人职业机动性根据个人领导力和表现与系统内的不同管理级别进行对接。
中国劳动研究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在一段时间内,高校可能会有更多的领导层。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改革的总方向是,事业单位要淡化官本位的色彩,不要划分司级、局级、部级。这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改革的总方向应该是取消行政级别。我估计这一过程将会相对较长。”
大学管理者的晋升渠道在哪里?
在高校完全取消事业编制和层次后,另一个现实问题是:高校大量行政人员的出路在哪里?
在杨宏山看来,高校的管理人员,特别是党团组织的管理人员,规模庞大,聚集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他们的工作强度和人员配置无法与任何其他组织相比。例如,北京“985”和“211”大学的行政*和党员,规模都不小。这些人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当他们升到师级后,晋升的通道会立刻变小。大多数大学的副校长和系主任都是教授。
“这些人本身非常有能力,高校也需要这方面的优秀人才。只有解决好他们的职业发展渠道,去行政化改革才能真正得到推进和实施。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晋升激励,是高校去行政化面临的现实困境。”杨宏山说。
记者查阅了全国人大的官方网站。除了40个教学部门,还有11个党群组织和25个行政部门。仅学校办公室就有六个科,即秘书科、文书科、综合联络科、信息科、党务科和行政科。
此外,北京大学有31个行政部门,还有33个工会和团委。清华有40多个行政部门和党群组织。
总的来说,“等级”是我国*调动和*分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尺度,尤其是*在不同单位之间调动时。如果不是行政性的,行政人员将遵循行政级别线,其整个职位和级别的晋升渠道将相对完善。即使在这所学校很难取得进步,转到另一所学校或进入党政机关晋升自然是合理的。但是,一旦去行政化,这些以前级别的行政人员只有职位和职位,没有级别,他们的晋升和激励渠道在哪里?
杨宏山通过《中国经济周刊》提出,推进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可以在内部提供大量中高层管理岗位,形成高校与其他公共部门管理人员的职业流动机制。“当然,未来对接将采用什么样的评估机制和标准体系,这需要引入相应的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