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多校陆续在暑期开设创新课程 点赞吐槽并存
《人民日报》(第12版,2017年7月27日)
“你问返回日期是否不固定。我们还有一个小学期。”在暑假期间,一些学生“留在”大学完成他们的第三个学期,夏季学期。自2004年北京大学率先实施小学期制以来,国内许多大学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不同的课程内容背后都有良好的初衷和目标,但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麻烦请外教,但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们被批评为“课程分散效率低”...一个小学期如何适应我国高校的形势,更好更稳定地发展?
-编辑
在炎热的七月,在暑假期间,许多大学生已经安排了各种各样的旅行。但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大三学生段景坤来说,他每天早上还是要在闹钟的催促下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后直接去明德主楼的教室。在这里,他必须参加夏威夷大学刘长江教授讲授的“中国音乐、美学和全球化”课程。
“你问返回日期是否不固定。我们还有一个小学期。”暑假期间,许多国内学生,像段景昆,留在学校继续学习。在完成春季学期课程后,他们将度过第三学期,即夏季学期。
2004年6月,北京大学率先引进了一个小学期。到目前为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一批高校相继推出了小学期。小学期的现状如何?学生和老师是怎么想的?
目的是提高国际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许多高校把提升国际教学水平作为小学期的目标和教学理念之一。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认为,设立小学期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国际化不是一件小事。学校现在培养的学生将在更加国际化的环境中工作。将会有更多的国际交流和竞争,他们将面临这些挑战。”因此,许多学院和大学在暑假期间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业人士来讲课,课程从一周到六周不等。据了解,从2009年到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聘请了645名国际一流大学教师教授小学期课程。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大学今年开设的国际学期中,97名外籍教师中有92%是教授或副教授。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许多高校在小学期里的培养目标。今年,来自扬州大学机械专业的郑裕则和他的同学去江苏省高邮市吉果小学,帮助和带领小学生参与保护京杭大运河、制作科技模型和举办有趣的体育比赛。"出去练习特别训练动手能力和沟通技巧。"郑裕则说道。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吴立松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到湖北、山西等地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并撰写研究报告。“历史包括考古,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吴立松说。“学生有必要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之旅”来培养实地考察体验,从而形成感性认识,拓展学术研究的理解维度。”
著名教师走进教室,举办学科竞赛夏令营,安排专业实习...许多学院和大学根据自己的情况推出特殊的学期项目。南开大学曾开设实用选修课,如“宇宙一瞥”和“国际商务礼仪”。在短短的学期中,山东大学先后举办了以“齐鲁文化”、“孔子学说与文化中国”为主题的学术讲座。
有许多抱怨与个人暑期计划冲突,课程分散和效率低下。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点头称赞了小学学期。厦门大学大四学生龚斌丹(音译)抱怨道:“平时上课很自然,而暑期班是额外的任务。”国内高校的小学学期基本上安排在春季学期结束后一个月,即从六月底到八月初。课程安排和个人暑期计划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我原计划暑假回家学习驾驶执照,但现在因为学期太短,我不得不推迟。”龚宾丹说道。
一些学院和大学在小学期开设必修课,许多学生将小学期视为“获得学分和分数”的机会。“我周围的大多数学生都随意选择任何课程。水越多越好,关键是要获得学分,”南京大学大一学生匡于飞说。在这种“随意”的选修课中,刷手机和看闲书的现象很普遍,有些课程在后期甚至只有不到三分之二的学生。
在小学期期间,一些学院和大学分散了课程安排,每周只有一到两节课,持续四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讲师苏明明有点无奈:“小学期的课程不紧凑。他必须每周去一次学校。老师们参与进来,学生们不满意。”更多的学生家长希望在学期中,学校能为学生安排更多的实习机会,行业或校友能共同培养他们,从而充分利用时间和各种资源。
对此,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课程选择很少,许多课程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对课程采取应对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一个小学期,“正式的教学改革是可行的,但实质性的教学突破仍然缺乏。”此外,由于学校在开课方面的自主权有限,教师没有充分致力于教学。"
此外,邀请国际教师参与教学的效果值得探讨。厦门大学二年级学生段玉婷(音译)说:“这看起来像是邀请外籍教师去上高中,但课程很短,而且一开始就觉得已经结束了。”“我宁愿把我的孩子送到专业培训机构去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厦门大学学生的家长冯说。大多数学生在面试中反映的问题是费时低效的。第一学期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期望创新课程形式和内容,解决课程互认和学分转换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曾晓东认为,在大学设立小学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倾听学生的声音。
就小学期而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朱研究员认为其定位应该是“学科研究与专题研究”,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创新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从而区别于普通学期的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小学期的真正价值,高校应该做出大胆的尝试,如增加实验、研讨会、实地调查等多样化的方法。特别是对工科学生来说,实习经验更为重要,一些实用课程,如“金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汽车结构拆卸”等,可以安排在夏季学期完成楚赵辉说道。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校县合作,完善小学期课程体系。
熊丙奇说:“大学管理者应该有效地解决相互承认课程和学分转移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流动和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共享。”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小学期课程,高校之间对学历和学术质量的等同确认、课程成绩的转换以及学校认证分数的限制都将成为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学校后勤组应积极配合小学期的发展,让学生不必担心日常生活,可以集中精力完成学业。
在未来,小学期应该如何升级以适应我们大学的发展规律?对此,楚赵辉建议学校建立相关的短期教师评价和聘用机制。课程应该对外开放,以提高课程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避免将小学期的目的与选拔人才联系起来。应根据课程安排和内容的性质来设置课程。教师应该服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按照课时的长短把学生拖到学校。在时间安排上,我们应该和老师协调,确保教学的连续性。
这个术语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要做好系统设计。学校应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提供完整系统的课程教学和教育服务体系。最好是由学校的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来论证和审查提供什么课程以及如何提供,并为学期制设计一个系统的改革计划熊丙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