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考古学家证实汉民族为“混血民族”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0:25:53
...

新华社长春4月17日电(记者陈辰、孙阳)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主任朱宏近日向记者透露,该中心正在进行的“汉族历史形成过程生物考古学调查”证实,汉族是一个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混血儿”。

朱宏告诉记者,该项目以中原地区出土的人骨材料为研究对象。经过两年多的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发现中原地区汉族的体质特征具有明显的古今差异,自宋代以来就进入了“混血儿”状态。“这两项发现从生物考古学的角度证明,汉族确实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民族。”这一研究成果在体质人类学领域积累了科学证据,丰富了对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中国古代各民族迁徙与融合模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形成过程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解释。

据报道,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族与今天地区的汉族有很大的不同,但与广东、广西、福建等南方省份的汉族更为相似。朱宏说:“通过几十个地点和数千个数据的测量,发现古代中原人的脸型具有‘低脸、宽鼻、低眶’的特征,这与现代北方汉族人的窄脸和高脸形成对比,后者具有中等的鼻宽、眶宽和面部平坦度。”。“中原汉族面部特征的古今差异表明,古代汉族在一定阶段上经历了其他民族的融合。”

据研究,从秦朝到汉朝,中原地区的居民都属于古代中原类型。但是,从宋代开始,当地汉族人的体质特征开始偏离这一类型,表现出较大的遗传距离,表现出较多的混合型体质特征。朱宏说:“宋墓葬中的人骨之所以出现混杂的体质特征,是因为在原始中原型的基础上,更多地接受了其他民族的遗传因素,包括古西北型和古华北型的古戎狄民族,即融合了其他古代民族。”

朱宏说,众所周知,汉族主要由古代华夏民族组成,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产物。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基于历史文献,脉络的形成并不准确。依托生物考古学,证明了汉族是一个“混血儿”,具有重要意义。

据报道,2011年启动了“汉族形成过程中的生物考古学调查”项目,重点研究汉族形成过程中各地区古代居民、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遗传形态,探索古代民族的迁徙和融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