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纪念吴征镒诞辰一百周年: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0:57:48
...

纪念吴征镒诞辰一百周年: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

吴征镒

■吕春潮

从事植物科学研究70多年,为中国植物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植物学的世界潮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动植物群,植物群汇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开始了各种自然资源调查。如何研究中国植物,开发利用植物资源?吴正毅认为,首先要做的是通过“区域联系”。所谓的“植物区系关系”就是找出中国有多少种植物。

就这样,吴正毅亲自参与了对各种植物的调查,从源头做起,游走其间。那时,这个国家处于完全废弃的状态,专业人员很少。由他率领的视察队来到7名女学生面前,她们于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修高等植物。当吴正毅看到它们时,他脱口而出“福丹米尔蒂福拉”,并给它们起了一个植物的学名。检查组中年轻的“老专家”的幽默和幽默使复旦七姐妹的好消息在检查组中传播开来。

在检查期间,“任务需要纪律”去发现环境,找出植物的家庭背景和积累数据。从1954年到1958年,吴正毅在这个领域工作了半年。他不仅是一个领导者,也是一个实践者,扩大了他的区域视野,增加了他的学科经验。

《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和研究是中国植物学发展的重中之重。1959年《中国植物志》创刊时,吴正毅在1973年担任编委会副主任,1987年接任总编辑。截至2004年,《中国植物志》共80卷,共126卷出版。《中国植物志》被称为三代植物学家的集体结晶。它是20世纪世界植物学界最浩如烟海的“巨著”,也是打开中国植物资源宝库的一把钥匙。吴正毅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特殊贡献。

首先,从1939年到1948年,制作了3万多张中国植物卡片,每张卡片都记录了植物的学名、参考文献和标本照片。这些卡片成为编年史的重要基础资料。其次,他对中国植物有“很好的了解”,被称为“活字典”。他带头编写和研究一些主要的和困难的课题,帮助他们以后学习和演示。第三,他与《动物学》和《孢子植物志》联手,呼吁国家对志书编纂和人才培养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使志书编纂步入“快车道”。

在担任主编的17年中,吴正毅领导了《中国植物志》2/3多卷的编纂、研究和出版工作。2004年,《中国植物志》正式出版。此时,吴正毅的感觉是:“用了书,就没什么仇恨”,“事过境迁”。他选择了“从海中学习,千辛万苦造船”的方法来做“与印楝树弹琴,以苦为乐”的事情。

1988年,吴正毅代表《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与美国科学院院士彼得·雷文(Peter Raven)就《中国植物志》的英文版和修订版签订了合作协议,并担任主编。2013年,《中国植物志》出版25卷,标志着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极大地提高了中国植物学研究的国际水平和地位。

从战略角度看,前瞻性部署

在全面考察国家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吴正毅和一些专家发现,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原生植被遭到破坏,一些野生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他们意识到负面影响对国家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物种保护极为不利。

1956年10月,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朱克真主持了关于华南热带资源的小组讨论。吴正毅在会上的总结发言中提出了“建议国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张。1958年9月,吴正毅、黄守贞向云南省提出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的计划和方案,并被云南省采纳。云南领先一步,“植物王国”的种质资源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保护。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挑战。1999年,吴正毅致信*总理,建议建立野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朱总理立即指示进行可行性研究。

2009年,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西南野生动物资源种质资源库通过国家验收。截至2015年底,共收集和保存植物种子、植物分离材料、DNA、动物细胞系、微生物菌株等多种种质资源23568种、197084份(株)。其中,野生植物种子9129种(*国野生植物种数的30%以上),野生动物遗传资源67869种和6435种。

种质资源库为种质基因组学建立了研究平台,进一步研究和利用种质资源是非常可能的。种质资源库基于种质资源库的中国植物DNA条形码程序。来自美国22所研究机构和大学的60个研究团队完成了对中国种子植物75科141属1757种和6286个样品的DNA条形码的比较研究,并提出ITS作为种子植物核心条形码的新标准。国际同行发表了一篇特别评论,“这项研究代表了将DNA序列纳入植物物种级别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一步”。

吴正毅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瞻性战略贡献。

上下探索,自主创新

吴正毅认为,在明确植物的民族家族背景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中国植物区系的起源、发生和演化。这正是他22岁时为自己制定的宏伟计划:立足云南,放眼中国和世界,研究植物的时空发展规律和中国植物区系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1964年,吴正毅在北京科学研讨会上发表了《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关系》,标志着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全面系统研究的开始。

1996年,吴正毅提出亚洲植物区系是一个独立的植物区系,与泛北极植物区系和古热带植物区系等六大陆地植物区系平行。这种陆地植物区系划分的新观点(东亚植物区系)是对世界植物区系划分体系的重大突破。以世界植物区系为背景,分析了中国350多个科、3300个属、3万种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区系地理分化,推测被子植物可能起源于两亿年前的侏罗纪。

1998年,通过对中国3300个已知种子植物属的分布格局的研究,创造性地将其划分为15个主要分布区类型和31个变种。在进化的背景下,分析了各分布区类型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历史渊源,揭示了中国植物的分布规律及其在世界植物区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对植物分布现象和规律最全面和完整的分析。

吴正毅创立了生物“三维节律进化”的概念,提出了被子植物“多谱系、多时期、多领域”的起源理论。这是东方人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东亚,放眼世界,提出的被子植物起源和进化的新理论。

此外,吴正毅对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标志着他的植物区系思想体系的完善和中国植物区系地理学派的形成。

即使在他80多岁的时候,他也完成了四部独立创新的学术专著,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实地考察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探索和思考。在世界植物区系的背景下,他对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布特点、起源和演化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吴正毅从决心立题、确立科学研究理念开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追求上上下下不断向求真的方向前进。他一生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追求。

《中国科学新闻》(第二版,2016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