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物理知识
古诗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华。祖先们在创作中巧妙地借用了大量的物理知识,使他们的作品熠熠生辉。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渗透”的理念。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受益于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近年来诗歌试题已经成为试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古诗中的能量知识
1.苏轼的诗“能画圆月雕弓,望西北,射苍狼”。诗歌中的能量转换是弹性势能向动能的转换。
2.李白的诗《三千尺流直下,疑银河已坠九天》。诗歌中的瀑布蕴含着巨大的机械能。
第二,古代诗歌中的借鉴知识
1.*的诗“坐在地上,一天走80,000英里,从远处看成千上万条河流”,其中“坐在地上”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在白天行走”相对于太阳是运动的
2.李白在他的诗《望天门山》中写道:“*海峡两岸的青山相映,孤帆从太阳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到天边”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亮的红星”的歌词是这样说的,“看着群山就像来了又去迎接你。仔细观察群山。这是乘船游览。”“山来了,船来了”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船去了”是以岸为参照物。
昨晚一场强风吹翻了栅栏外的井。这口井是以栅栏为参照从栅栏上吹下来的。
第三,古代诗歌中的热和分子动力学理论
1.在陆游的《快乐山村》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儿闻起来很香,你知道它突然变暖了,喜鹊在树间鸣叫,像新的阳光”。在诗歌中,“花是香的”这一表达是由花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加速不规则运动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强度。
2.在张旭的《留在山里》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谜一般的天气没有下雨,衣服仍然深深地沾在乳晕里”。-结露(液化)
3.白居易的《暮江之歌》说:“可惜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水看起来像珍珠,月亮看起来像蝴蝶结”——露水的形成(液化)
4.王安石的梅花“遥知非雪,暗香何以至”——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
5.张继的“寒夜”——枫桥附近的夜泊——霜的形成(凝结)
6.郭沫若的“五邑九航”传播现象(分子热运动)
4.古诗中的声音知识
1.唐诗《枫桥夜泊》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钟敲客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铃”和“鼓”的区别是基于音色的。
2.在李道源的《三峡》中,有一段描写“空谷传音,悲转消长”。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就会被反射。当反射声音比原始声音晚0.1秒到达人耳时,可以听到回声。
5.古诗中的光学知识
1.诗人高骐在《山亭之夏》中说:“树浓阴长,阳台映池”。诗中的“浓阴”是指光线沿直线传播时,不透明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反射”是光被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产生的图像是直立的虚像。
2.唐代诗人孟浩然“世界有多宽,树有多近,水有多清,月有多近!”在建德河上的夜泊中。-平面镜成像知识
3.“池塘清澈,水浅”——光的折射
4.范仲淹的诗《月亮虽明,月亮虽远,但影子仍沉入墙中》-光反射与平面镜成像
5.李白的诗“举杯邀明月,共饮三杯”——光的直线传播
6.刘禹锡的诗《望洞庭》中写道:“秋色明净,月色相知,但池面依旧平静,镜未擦亮”——光的倒影。
“远眺洞庭山水,银版绿螺”——平面镜成像
7.杜牧的诗《水盆》写道:“牙齿咬断青苔,偷走一行天空。在白云生的镜子里,明月落在舞台前”——平面镜像。
8.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中就反映了这种光的分散,诗中写道:“江陵千里归白帝,一日之内,皇帝就要离开彩云。”
9.吴伟的诗“岸上的脚踩脚,水嘴对嘴”——平面镜成像。
上一篇: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下一篇: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