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报告:有明确消费计划的高校学生不足一成
(记者杨雪仪)本月,各大高校的新生纷纷报到。在“奖励自己”和父母“不让孩子受委屈”的心态下,许多新生正在购买各种“服装”,这要花很多钱。然而,这种消费心态往往延续到大学学习期间。根据调查,不到10%的大学生有明确的消费计划。
"经历了十年的寒冷天气,你应该犒劳一下自己."刘刚刚从河北来到北京学习。他已经和父亲达成一致,当他被211所学院和大学录取时,他会买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和一部苹果手机。除了生活费,他还得给他2000元来“配一套时髦的衣服”。他的父母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最终,刘在赛季初花了近15000元,但他并不在乎。
一些大一新生如此奢侈的原因是他们用校服作为身份的象征,担心入学后会被“看不起”。从四川来到北京学习的王告诉《工人日报》,为了“给人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她买了时装、化妆品和其他“学校设备”。“即使你肿了脸,变胖了,你也不能落在后面而仍然认识人。”刘说,这些想法是平时父母灌输的。
然而,为了给孩子买“衣服”,父母并不放松。一位刚把孩子送走的家长说:"既然孩子们都被通缉,我们怎么忍心让他受苦呢?"正是这种“努力学习,不被冤枉”的想法,让父母不顾成本地纵容孩子的消费行为。
事实上,一旦这种消费习惯形成,就不容易改变。清华大学今年发布的《中国青年金融商人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40.5%的大学生在消费时没有计划,随心所欲,22.7%的大学生消费计划不明确,只有9.8%的大学生有非常明确的消费计划并坚持下去。
据报道,虽然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但他们的消费水平并不低。56.7%的大学生每月消费1000-3000元,28.2%的大学生每月消费3000-5000元,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城镇居民年均消费21392元。与整个社会相比,大学生的消费实力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