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推免新政动了谁的奶酪
来源:百度图片
在学生和学校之间,一方的利益可能会受到影响,一方可能会觉得这是相对不公平的:原来的政策保护了学校的利益,学校通过制定规则把优秀的学生留在学校,这对学生来说是相对不公平的;新政策保护学生的利益,学生有选择学校和学位的自主权,这对学校相对不公平。然而,就教育发展的规律而言,只要学生发展得更好,就更公平。
这位是记者文彩飞
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人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群人正忙着,突然有人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所有人都停下手头的工作,震惊了几秒钟,这群人又开始忙碌起来。
这种情况可以用来描述研究生在新的学生升免政策颁布前后的反应。
日前,教育部下发通知,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考研。学位和专业学位之间不再有区别,也不再有留校名额。此外,不允许推荐的学院和大学限制学术和专业学位候选人的数量,也不允许它们设定自己的配额或配额。
离申请免试和晋级的最后期限还有一个多月。原本认为自己没有希望护送外国学校并一直在为学校做准备的大学生突然看到了曙光。但接着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纠纷:“如果学校利用政策不放人怎么办?”"如果我自己没有外国学校注册,我该怎么办?"……
应该如何看待新政策的出台?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科学报》的记者采访了高等教育专家,并要求豁免。
谁是失败者
“当我看到新政策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太好了,我有资格成为外国人’。”上海“211工程”大学的黄立说。
她告诉记者,她的会计专业每年有大约10个保证名额,只有3个保证名额。通常,每个人都会“筋疲力尽”,而且“大多数保证的名额都被送到了我们学校”。然而,在上海这样一个高校云集的地方,成绩最好的10名学生可以得到一所更好的“985工程”大学。因此,“包内”在黄立和他的同学眼中更常成为“鸡肋”。
相反,当记者问北京一所“985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张华对新政策的看法时,她平静地回答说:“我所在的中文系在全国排名很高,新政策对我的研究影响很小。我打算留在这所大学继续深造,不管学校是否设定了保留期限。”然而,她估计前几年大约80%的合格学生愿意留在学校,“这个数字今年可能会下降。”
那么,我们能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吗?新政策对“211工程”下的大学和学生来说将会更加负担得起,对“985工程”下的大学和学生来说影响不大。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毕敦荣认为,这一向学生返还权利的新政策无疑对学生来说是个好消息。“过去,学生们想去外国学校攻读研究生,但他们受到各大学制定的政策的限制。不可能总是尽一切可能支持人们并维持关系。如今,学生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走后门”,他们可以*选择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也可以选择自己的学校和外国学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楚·赵辉说,这项政策对当地的大学和学生并不乐观。他解释说,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很难首先留住优秀学生——过去学校政策导致的留住高质量学生的局面现在将被打破。第二,把我们的学生推进更高水平的学院和大学更困难——一些高水平的学校可能不愿意继续接受来自当地学院和大学的学生,因为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此外,地方院校更难接受更高水平或同等级别学校的学生的晋升和豁免----过去,一批外国学校的学生是"目标",现在这些学生得到政策的保障,可以继续在我们学校学习。
“流于形式”的背后
新政策的引入在宝研学生的论坛和帖子中是新鲜的。几天后,一个话题在宝岩学生的圈子里爆发了。也就是说,新政策会流于形式吗?
事实上,教育部在2013年颁布的升学率和免试政策中有一项规定,即“所有升学率和免试名额均可用于向其他招生单位推荐”,“不得限制我校以任何形式升学率和免试学生进入其他研究生招生单位”。然而,在实施结束时,绝大多数高校仍然区分“保证名额”和“保证名额”,甚至有些高校将“保证名额”作为学生获得科研资格的条件。
新政策是否会继续流于形式也是黄立的一个主要担忧。然而,今年的新政策规定,获得豁免的学生将通过“豁免服务系统”入学。已获豁免的学生最终名单将基于“豁免服务系统”的备案信息。未被大学推荐公开的和通过“免试服务系统”注册的无效。这也给了她一点信心,“如果学校强行留人,我们会采取政策举报。”
那么,新政策会带来什么新问题呢?流于形式会威胁到学生的利益吗?
楚赵辉说,这项政策的出台是利益博弈的结果。新政策的调整更加关注高端学校的利益,挤压了普通学校的利益。是否会出现反弹尚不可知。“这一政策往往会加深不同院校之间的隔阂,导致学校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从而产生一些新问题。”
楚赵辉提醒说,新政策更有可能遭到当地高校的抵制。有两种情况值得人们警惕:一是一些地方高校过去有稳定的学生运输渠道,但现在却受到政策的限制,这使得一些地方高校不得不通过灰色操作让学生进入高端高校;二是学校之间“交换”学生的“契约”被打破,双方都不再愿意接受对方的学生,从而把免试变成了一个小圈子的运作。
“每个学校和学生心中都有一个秤。如果流于形式更符合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律,那就流于形式吧。如果流于形式违反了学术规则,我们必须找到实施它们的方法。”楚赵辉说道。
专业化成了一项管理任务
相关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除了几年之外,北京和上海的专业硕士人数一直在下降。然而,这与教育部预计2015年专业硕士将占研究生总数的50%的趋势不一致。根据新政策,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之间不再有任何区别。意图是什么?
毕敦荣表示,专业硕士的免试是近两年来的一项新政策,获得免试的人数非常少。过去,优秀的学生没有权利选择专业硕士学位。大多数人认为只有考试分数低的学生才会选择专业硕士学位。现在,学术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被放在一个豁免的平台上,这表明两者同等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项政策有一定的进步。
然而,学生有权选择专业学位,这并不等于选择专业学位的价值。
楚赵辉说,专业学位的先决条件是有合适的教师,设备和技术,这是密切相关的行业。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与行政管理*下的行业关系疏远,可谓“先天不足”。
进入一个统一的系统而不区分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就像用封面覆盖学位和专业学位。学生们事先并不知道他们会给自己什么学位,最终是学校揭示了答案。
“如果学校说没有学位,只有专业学位,我可能会放弃,如果我进入专业学位。”张华告诉记者。然而,黄立认为,如果他能进入“985工程”大学,即使他是专业硕士,他也会考虑自己。
“由于信息不对称,学校的控制力并没有真正减弱,而是在专业硕士的演绎上有了更大的提升。学校的控制权实际上是教育部增加专业学位的控制权。”楚赵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用行政强制手段发展专业硕士学位,而不是把市场和大学独立地结合起来,不是长久之计,也不能真正吸引优秀的学生。”
如何对待公平和科学
众所周知,与本科培养阶段追求的公平不同,研究生培养阶段更注重效率。然而,每当一项政策出台时,公平和效率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争论的焦点。
毕敦荣说,在学生和学校之间,一方的利益可能会受到影响,一方可能会感到相对不公平:原来的政策保护学校的利益,学校通过制定规则把优秀学生留在学校,这对学生来说相对不公平;新政策保护学生的利益,学生有选择学校和学位的自主权,这对学校相对不公平。“但就教育发展的规律而言,只要学生发展得更好,就更公平。当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教育和发展时,这将为他们自己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
如何确保学生免除新政策的奖金?他认为,关键在于教育部建立的相关工作机制。虽然教育部推出了一个豁免服务系统,允许学生和学校在平台上选择和接收信息,但如何保证平台上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是避免过去“黑箱操作”的关键。“如何操作,何时打开和关闭,对学生和学校的要求...这些信息至少应该对学生、招生学校和学生学校公开透明。此外,应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不执行新政策的学校或个人应承担责任。"
楚赵辉认为,从长远来看,要保证豁免制度的科学发展,行政干预应尽可能减少。在他看来,交流本身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而拓展其他学校的视野是提高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防止高水平的大学生申请进入我们大学的现象,而不要限制他们的停留时间,这样大学就能有更大的自主权,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能力。”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4年8月14日)
阅读更多
研究生将不再免除学位和专业学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