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用一个支点撬动“留学中国”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09:46:48
...

■王志康,本报见习记者

天津大学自2005年被中国奖学金委员会选为首批中国*奖学金留学生本科预备教育试点大学以来,已成功培养了12名预备生,这让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陈志华非常欣慰。但与此同时,他也担心中国留学生的工作。

据统计,2016年,在中国学习的学生人数已超过44万,为历史最高水平,但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接受过预科教育的自费学生。“如何保证这些学生的质量?如果语文和数学、物理和化学水平较低,进入国内大学后很难培养他们。”

陈志华一直梦想有一天自费留学生也能接受预科教育。他的愿望能实现吗?

平台

2016年2月,天津大学、上海汉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28所国内高校联合发起成立“中国留学基础教育联盟”(以下简称“CCN”)。该联盟旨在通过校企合作和校企合作创建标准化的自筹资金基础教育项目,吸引高素质学生,实现中国海外教育的质量提升和效率提升。

今天,这个联盟已经建立了整整一年。正是今年的实际工作使陈志华的梦想更有可能实现。

CCN总裁俞树成在中国工作了几十年,一直在国外学习。在他看来,任何外国学生在接受跨国教育时都会面临三大困难。一是语言障碍。

例如,我们国家通常要求在中国的外国学生具有汉语水平5级或以上。通过标准是候选人可以阅读中文报纸和杂志,欣赏中文电影和电视节目,用中文发表相对完整的演讲。

“然而,HSK的能力测试更偏向于活的语言。即使考试通过,也并不意味着外国学生可以毫无障碍地阅读数万字的中国文学作品,或者能够流利地用汉语交流,更不用说用汉语进行学术研究了。”余树成说道。

此外,各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差距很大,海外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如果他们直接进入国内高校学习,在无法进行针对性教学的情况下,必然会扩大原有的差距。此外,中国的教育和考试方法与海外学生的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不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也很难适应这种情况。

针对这些困难,CCN建立了一个标准化的自筹资金的预备方案,重点是实现学术基本技能、语言基本技能、职业竞争力和文化适应能力四大培养目标,以确保良好的入学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目前,CCN成员大学已增至38所,在中国建立了13个预科教育基地,并在一些主要的外国留学生来源国设立了办事处。

“大学在市场营销、资源等方面的权力有限,对海外学生的吸引力也有限。”江苏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高静表示,高校只有团结起来,利用“中国”吸引海外学生,才能形成一支相对较大的力量,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品牌

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6年,在华外国学生人数增加了约25万,年增长率约为10%。尽管除2016年外,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俞树成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出国留学总是经历一个先规模后质量的过程。"这一现象也表明国内大学越来越重视海外学生的素质。"

那么,我们如何在保证学生质量的同时扩大招生规模呢?

“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造‘在中国留学’的品牌。”于树成认为,大学出国后,他们的竞争对手是美国和英国等海外留学强国。尽管2016年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但要在世界舞台上与这些海外留学强国竞争,中国仍需要拥有自己的海外留学品牌。

一个国家海外留学市场的成熟与其自身实力密切相关。“所以在推广‘留学中国’之前,CCN首先推广‘中国’的概念,”余树成说,向其他国家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一个正在蓬勃发展、充满机遇和活力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以前,在中国的外国学生主要学习汉语。2012年,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比例仍高达53.5%。但在2016年,这一数字降至38.2%。在那些有学历的学生中,汉语专业的外国学生数量甚至下降到了第五位。可以说,以前主要学习汉语的模式已经被打破了。

舒城表示,这表明中国的留学市场日趋成熟。“过去,海外学生来中国学习更多的传统知识,但现在他们意识到,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工程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其他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因此,为了打造“在中国学习”的品牌,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我们可以从这些先进领域入手,打好“中国”牌。

陈志华深信这一观点。

“我们可以设立多个品牌示范专业,全部由品牌课程组成,或由多个品牌课程驱动的准品牌课程,引进我国的先进技术,形成‘留学中国’最重要的品牌。这对国际学生非常有吸引力。”陈志华说。

改革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概念提出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的对外投资比2015年增长了44.1%。然而,就国际员工的比例而言,只有2%的中国海外华人企业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60%,而超过80%的海外华人企业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国际人才短缺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企业在海外面临的瓶颈."俞树成说,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在中国寻找“中国机会”。如何解决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舒城认为,留学生需要注意三个素质:学生素质、培训素质和就业素质。“海外学生已经花了很多钱在中国学习。如果他们回国后变成“海带”,恐怕也会对我国的留学产生不良影响。

基于此,CCN在预科教育的基础上与海外华人企业建立了“一带一路”校企联盟。成员院校致力于发展校企合作教育订单式培养模式,开发CAP课程,培养外国学生成为“中国专家”。合作企业认证CAP证书,提供联合培训资金,邀请商人参与教学过程,并为联合培训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所谓的CAP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中国新经济的普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俞树成说,前者主要是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的新经济,了解中国人的行为,适应中国的工作场所,融入中国的企业文化。它的目的是让外国学生了解现代中国的文化和制度进步。后者根据企业需要,以订单形式进行联合培训。"这是人才供应方面的改革。"余树成说道。

《中国科学新闻》(第六版,2017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