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炎院士走了:倾心乐守讲台 躬耕教改第一线
沈祖炎教授的信息图
2017年10月11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教授沈祖炎因病逝世。
沈祖炎是中国钢结构领域的先驱之一。他为我国钢结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致力于维护这个平台,并热情地投身于教育改革的第一线。
“这位大师毕生致力于土木工程的研究,学术界一直是钢铁大师。”"永远记住你的教诲,感谢你的老师!"王先生留下的精神财富、智慧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将照耀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听到这个坏消息,同济的老师和学生们在朋友圈里刷着屏幕表达他们的悲痛。
62年的指挥生涯
“如果说我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那也是基于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我认为教师是所有职业中最负责任的,我们不能容忍任何疏忽或粗心大意。”
两年前,在教学60周年之际,沈祖炎做了这样一个演讲。那时,当谈到教学和培训学生时,他80多岁时仍然很感兴趣。
20世纪50年代初,沈祖炎在同济大学学习,主修工业和民用建筑结构。他是班上最年轻的,但他的学习成绩总是第一。1955年,20岁的沈祖炎离开学校,成为钢结构教研室的一名年轻助教。从那时起,60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彼此。
在同济,他已经为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授了30多年的钢结构课程。他还为专门从事房屋建筑的工人、农民和士兵教授了10年的建筑结构课程。
自1978年招收第一名研究生以来,他已亲自培养了13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63名博士生和7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上课已经成为我的职业习惯。如果不允许我上课,我不仅不会感到放松,相反,我会非常不习惯,感到非常不舒服。”甚至从1984年到1995年,沈祖炎一直担任同济大学负责教学的副校长。他忙得不可开交,仍然坚持教本科生,并找时间指导研究生。
自1998年以来,他还积极倡导并亲自主持了一系列针对刚入学新生的“土木工程导论”讲座。
自2003年春以来,他领导和主持了50多次会议,制定了中国同济大学第一个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担任本科教学管理评审专家组组长。
只要一谈起当老师和教书,沈祖炎就兴致勃勃,滔滔不绝。他经常想出诸如“乐趣”、“幸福”和“满足”之类的词。他的学生说,“教学一直是沈先生最愿意谈的话题。”2001年,院士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2006年,他获得国家“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第一代钢结构大师
对许多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沈祖炎”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因为他们研究的许多专业教科书都是沈教授的专著,或者是他主持编写的。
在著名教师王大师和李的指导下,沈祖炎在学生时代对钢结构产生了无限的兴趣。沈祖炎在学校教书的同时,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迈出第一步。
对于钢结构来说,这是沉闷的一年。由于我国钢材短缺,钢结构的实际应用非常有限。他们既不能申请科研课题,也不能接触工程建设项目,因此没有“回旋余地”。沈祖炎没有在前面的困难面前退缩。
这种转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钢结构在中国开始兴起。此后,沈祖炎的学术成果被成功应用于一些重大项目。他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的重要把关人。
1994年秋,在上海8万人体育场钢屋盖模型试验前夕,沈祖炎教授在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绕着一个由数千根杆件组成的巨型结构模型走来走去,一目了然地指出了哪些部位甚至哪些杆件最需要观察。
经过测试,他的判断完全准确。20多年前,他的学生、现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赵教授对这一幕记忆犹新。
1995年初夏,上海大剧院6075吨钢屋盖被吊起。当时,上海市高层钢结构总体推广处副处长沈教授戴着钢盔,怒气冲冲地在项目现场指挥。经过20个小时的合作,钢屋顶被成功吊起。
还有国家大剧院、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世界金融中心、太阳谷、上海世博会世博轴...他在护送关键技术。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顾问王大穗曾与沈祖岩合作过浦东国际机场一号航站楼等重大项目。他说,每次听沈先生讲话,总会从战略高度感受到他的气势和深厚扎实的理论修养。他不愧为一位大师,不断将中国钢结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该校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士林教授表示,沈祖炎一直关注钢结构产业发展模式,主*结构的推广应用应充分发挥其“轻、快、好、经济”的特点,并充分利用其抗震性能特点。他呼吁在当前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建筑工业化本质和内涵的思考,这在业界得到了强烈的反响。
留下学术梯队
斯里兰卡人民已经去世,但在他们身后,沈祖炎为同济大学留下了一个完整的学术梯队。
近年来,同济大学钢结构学科发展强劲,学科体系日趋完善,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学术地位不断提升,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教育部建筑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设在同济大学。
沈祖炎一直主张,一些基础好、能力强、创新意识强、有研究兴趣的研究生毕业后应该留下来继续科研,相信这将有利于同济大学钢结构学科的长远发展。
事实证明了他的远见和独创性。现在,在曾经跟随他学习并在他指导下进入钢结构研究领域的中青年人才中,已经有一批专家在某一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且各有自己年轻的新*。
"我最大的快乐是我的学生能超过我。"沈祖炎曾经公开表达过自己的心声。他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大胆突破,开拓自己的科学研究新领域。
几位年轻的弟子也和沈祖炎一样关心这门学科的长远发展。起初,在导师的鼓励下,赵、李、孙菲菲三位年轻人在求学的两年内,先后赴英、日、意三国做博士后研究或开展合作交流。回国后,沈教授又和他们坐在一起,研究出最适合每个人的研究方向。
在日本学习多年的吴明儿博士于2004年底加入同济大学,不仅因为“沈祖炎”这个名字在日本钢结构学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更因为“沈教授带领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梯队”让他格外着迷。
进入晚年,沈祖炎的日常思想仍然是他毕生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他仍然忙于钢结构领域,讲课,编写教材和指导年轻教师。
“我是个游手好闲的人。只要我的身体允许我做我能做的,我仍然希望我能继续带学生和做科学研究。我想为学校和系里做更多的事情。”两年前,在教学60周年座谈会上,这位老人满面笑容地说。
阅读更多
同济大学前副校长沈祖炎院士逝世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