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自然科普

东北大学校长赵继:高校应“向下扎根,向上发展”

科普小知识2021-12-12 22:49:56
...

赵霁

■本报记者陈彬见习记者徐悦

每所大学都应该是独特的,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因此,在评估中应考虑更多的因素和情况,尤其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应该更加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公平,才能对大学进行合理的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的发展。

再过两天,高考就要到了,无数的学生将在考场上为进入理想的大学而战。在这些考生的眼中,大学将是带给他们知识和经验的重要场所,为实现他们的理想打下基础,也将是许多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

可见,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对学生、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如何办好一所好的大学,什么样的大学成为大学校长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之一。

对此,东北大学校长赵霁与记者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创建多重环境评估

对于考生甚至整个公众来说,判断一所大学实力最简单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参与各种排名。也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国内外对大学的排名和评价都很热,媒体也非常关注。这些排名对高校的发展确实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然而,过多的关注和排名报告有时会混淆大学和社会,并使一些问题复杂化。

媒体和社会对排名过于关注,这使得高校不得不面对各种排名,更多地关注一些具有展示性且易于衡量的指标,如论文。

赵霁认为,这不是一个乐观的局面。现实中,一些研究者为了发表高被引论文,提高影响指标,在科研中使用一些“技巧”,在“前沿裂缝”中寻找话题发表论文,片面追求高被引论文。为了提高他们的排名,一些学校毫不犹豫地雇佣这些拥有巨额资金的研究人员来实现他们的“学科发展目标”。然而,一些学校的一些学科瞄准科学技术前沿,服务于国家的重大战略方向,常年致力于科学研究,甚至引领一个行业的创新发展和一个地区的技术进步。然而,他们往往无法提升自己的排名或从各种商业排名中获得关注。

事实上,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赵霁(CPPCC)曾表示,如果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客观,不能进行分类评价,就会误导一些大学“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纸质指标,从而“伤害”一些擅长技术创新、人文社会科学丰富的大学,不利于大学乃至教育的长远发展。“发表论文的数量相对容易衡量,但大学文化、教育改革和教育成就、技术创新和对国家战略的服务以及对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等内涵因素往往很难简单地用数量方法来衡量和排名,因为它们具有潜力和长期特征。然而,这些内涵因素对于评价一所大学的贡献和建设一流学科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高水平的论文也很重要,但“只讨论论文中的英雄人物”是不可取的。“例如,我国一些高水平的工业院校擅长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虽然他们也发表论文,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并得到国内外业界的认可,但他们的水平主要体现在他们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的能力,以及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的能力。”赵霁向《中国科学报》的记者解释说,发表论文没有错,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基于某一指标对各高校进行片面的“一刀切”评价,这使得许多研究者和高校无法得到合理的认可。因此,对高校多元化的评价是重中之重。

赵霁认为,每所大学都应该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因此,在评价中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情况,尤其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应该更加多元化,这样才能体现公平,才能对大学给予合理的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的发展。

他认为,当前高校人才评价的理念已经向多元化转变,其中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是探索多元化评价之路的第一步。然而,仅仅依靠高校人才评价机制的变革并不能带来彻底的变革,还需要配套的政策和环境。

“高校教师和人才的评价机制发生了变化,但高校的社会评价理念没有相应改变。如果两种评价取向不能适应和协调,就很难形成合力。因此,整体评价理念的转变和机制的配套调整也是政策实施的关键。”赵霁说。

高校发展扎根

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多元化评价可以作为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而存在。同时,为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高校也需要设置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线。在赵霁看来,在设定这一发展路径时,像东北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首先考虑向下扎根,将自身发展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事实上,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不久,赵霁在出席一个高端论坛时表示,大学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当然是提供创新人才。但是,与此同时,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也应该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自己独特的定位问题,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在这方面,东北大学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第一家超级钢铁、第一个大学科技园、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第一家国内电脑、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东北大学,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牢牢扎根于东北这块黑土地上赵霁说,在建国初期和国家快速发展的今天,东北大学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探索。在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技术转移、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等方面有许多例子。

“对国家负责、敢为人先、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做出贡献的精神,铭刻在东北大学的文化基因中。我相信,无论谁是东北大学的校长,都不会放弃这样的责任和目标,都会坚持这样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赵霁说。

*总书记曾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撰写关于祖国的论文,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在赵霁看来,大学里的研究人员和学者也是如此。高校科研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扎根中国,有效服务于国家和地区发展。“高校的发展应该向下扎根。写国际科技前沿的论文,也应该写在中国的土地上。在科学研究领域,这实际上是一种承诺精神。”赵霁说:“我相信评估专家们会一眼就知道是用‘技能’来获得名望和财富,还是真正突破地区、产业和国家发展的瓶颈。”

仍以东北大学为例,RAL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及其团队是赵霁引以为荣、扎根中国的科研团队之一。

几十年来,王国栋团队一直活跃在钢铁生产的第一线。在鞍钢和本钢可以看到它们。团队的许多研究课题来自生产的第一线,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学问题和常见的技术问题得以浓缩、研究、创新和解决。这些课题不仅简单地解决了企业的需求和行业的困难,而且引领了钢铁领域的创新发展,为行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团队在钢铁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甚至可以与世界钢铁强国如德国和日本竞争。

“团队开发的领先技术自然属于创新。他们一直强调“做实研究,做实研究”,有效地解决了行业中常见的关键技术创新问题,为行业转型升级做出了贡献,他们也一直在这样做。东北大学仍然有很多这样的团队,他们默默地为真正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赵霁说,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写论文的真正方式,应该受到每所大学的鼓励和鼓励。

以一流的发展为目标

斯坦福大学是美国顶尖大学之一,是许多学生渴望就读的机构。然而,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学校的真正发展一直伴随着硅谷的发展壮大。可以说,斯坦福的发展离不开硅谷的诞生和发展。它植根于斯坦福,通过吸收营养而成长。

“当年斯坦福大学和今天英国华威大学的发展道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即扎根和吸收营养,汇集资源向上发展。对一所像我们这样的大学来说,它不仅要扎根于中国,而且要以世界级的发展为目标。”赵霁说。

自“双一流”建设提出以来,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发展道路,推动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东北大学在为产业和国家发展服务的同时,也在从区域和产业中汲取资源和营养,向上“成长”。

赵霁强调,东北大学的学科定位是以工程为重点的多学科大学,其使命是以优秀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创新成果服务于国家战略、民族振兴和区域发展,提升人类福祉。这里不仅是沈阳的学校所在地,也是东北和更大的地区。“因此,东北大学的许多开发资源实际上来自当地和所服务的地区,利用了它们所在地区的营养。向下扎根,向上发展,着眼目标,形成特色,是东北大学的发展之路。”

赵霁一再强调,每所优秀的大学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养分自然会形成其独特的特色。这也是大学应该保持的。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其性质非常不同,其使命和服务重点也不同。高校不应该因为“统一”排名和其他标准而被同化,失去自己的特色。”赵霁说,如果学院和大学为了排名和其他因素,一看到它们就弥补任何缺失的评价因素,为了弥补缺点和分散精力,它们就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特色的发展并没有超过好处。“我们东北大学也有一些缺点,需要加强,但我们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特色,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赵霁坦言,在社会过于关注大学排名的大环境下,作为一所大学的校长,要保持自己的特色,需要面对很多困难和压力。但是,他自己会坚持下去,保护学校的传统特色,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保护像王国栋院士这样的教师和团队。“双一流”建设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战略。首先,学院和大学被要求有使命和责任,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排名。“双一流”的建设是动态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东北大学也将坚持自己的特色、使命和责任,取长补短,向下扎根,向上发展。它将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和祖国的土地上写文章。这是东北大学应该有的感觉。”赵霁说。

《中国科学日报》(2018-06-05第5版《大学周刊》)